首页 理论教育 南京十朝印记:探寻四师夷制夷的长技

南京十朝印记:探寻四师夷制夷的长技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事延绵,太平军以南京为大本营,准备攻夺上海。他招募了13个营的淮军,准备由安庆进入上海,对抗太平军。金陵制造局大门1865年,一组前所未有的新式建筑,出现在南京聚宝门外,这就是金陵制造局。清政府给予它的任务就是跟踪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在国内进行仿制生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防需要。金陵制造局到1888年,金陵制造局的中国技师已经可以仿造出这种新式的武器。

南京十朝印记:探寻四师夷制夷的长技

1861年的夏天,那时的南京还叫“天京”,太平天国还要三年才被清军击溃,彻底败亡。

战事延绵,太平军以南京为大本营,准备攻夺上海。如何才能守住上海,是清廷的当务之急,两江总督曾国藩帐下幕僚,38岁的李鸿章站了出来。

他招募了13个营的淮军,准备由安庆进入上海,对抗太平军。然而,此时的上海犹如一座孤岛,周围密布太平军的布防,从陆路进入上海是不现实的。走水路,必须进过南京,从太平军的眼皮底下经过,怎么才能让淮军安然渡江呢?

经盛鸿说:“他们向西方国家租了很多艘轮船,让7000淮军登上轮船,从安庆出发,沿江而下,经过南京长江,到上海去。因为当时西方国家在太平军和清政府的斗争中是保持所谓中立的,太平军不好对他们进行阻挡攻击。”

李鸿章带领着他的淮军,就这样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一次次的胜利,让李鸿章在官场声名鹊起的同时,也让他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了西洋的军器和练兵的方法远在我们之上。

“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这是1864年李鸿章写给恭亲王和文祥的一封信,也是这位晚清重臣最具历史价值的一篇文章。

此时,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醒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借助外国的洋枪洋炮,剿灭太平天国建立功勋,却也从外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中,感受到了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如何才能强国?如何才能御侮?

郦波说:“包括曾国藩死后,李鸿章也是署理两江总督,包括曾国荃啊,他们一序列的这些人,前赴后继,都是一个团队的,而且这些人很多都担任过两江总督。”

1864年7月19日,清军攻破天京,天朝宫殿被付之一炬。六年后,曾国藩才在天王府的遗址上重建两江总督署。

刘刚说:“因为这里原来就是两江总督署,他要恢复传统的制度、权威性。范围大致跟今天总统府差不多。在曾国藩日记里写到过这样的事情,他说最后他在花园里散步,西花园很大,以至于他走不完。”

在曾国藩的身后,是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张之洞刘坤一这样一串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前前后后,和曾国藩一样,穿着满清王朝两江总督从一品的冠服,站在总督署衙门思量着如何才能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实际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叫“洋务派”,他们共同为之努力的这场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洋务运动

郦波说:“这些人很多都担任过两江总督,而且他们的主要的洋务运动的实践,大多是在两江总督任上去完成的。”

洋务运动真正的重地,我们一般以为是上海,因为江南制造局建在那儿,其实领导之地在南京。两江总督府在南京之后,整个洋务运动的设计、策划,包括实施,其实很多的思路都是从南京发出去的,所以南京是整个洋务运动的大脑。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在南京清凉山下乌龙潭边,坐落着一座小庭院,虽然历经了180余年风风雨雨,仍有部分房屋保存了下来。魏源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曾任高邮知州,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著作。魏源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他的主张,演变成了洋务派的理论依据。

当时的洋务派晚清重臣李鸿章,在太平天国以后南京城看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他曾这样表述 ,“金陵一座空城,四围荒田,善后无从着手……实则无屋、无人、无钱。管葛居此,亦当束手”。战乱导致城中民居半数焚毁,田宅多成瓦砾,难民饥寒交迫,遍地哀鸣。如何恢复南京城的正常秩序?如何才能在南京制造出威力巨大的洋枪洋炮?李鸿章想到了他身边站着的这个人——英国人马格里。

马格里的笔记中写道:“我在被批准脱离英军后,便投效了李鸿章。第一件事就是向他指出,当时他购买外国军火所付的价格过高,中国若要为本身利益着想,也应该建立这样的制造厂。”

当马格里登上中华门城门向南眺望时,一片荒地吸引了他的目光,这里地势平坦,利于工程扩建,宽阔的秦淮河可以连通长江,利于运输,各方条件都非常合适。(www.xing528.com)

仿佛是冥冥中安排好的,这片废墟是明清两代著名的佛寺大报恩寺,曾被欧洲造访者称为世界奇迹的琉璃宝塔曾经矗立的地方。宝塔已在太平天国内讧中被毁,而如今这块土块上却即将建成一座规模庞大的军工厂。这里,真的将要影响中国的命运吗?

金陵制造局大门

1865年,一组前所未有的新式建筑,出现在南京聚宝门外,这就是金陵制造局。

金陵制造局的机器设备大多购自英国和德国,在当时堪称先进。清政府给予它的任务就是跟踪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在国内进行仿制生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防需要。

这个令人瞩目的新式工厂,在三年后就已经能制造多种口径的后堂炮、炮弹,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现代兵器生产工厂。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陆战武器——马克沁单管机枪

金陵制造局

到1888年,金陵制造局的中国技师已经可以仿造出这种新式的武器。

工厂建立之初,大约400名来自南京城乃至江浙一带的手工艺人进入这里,成为这座千年古都最早的现代产业工人。他们每天工作十一个小时,上下班都伴随着汽笛的鸣声,最多的时候,这个兵工厂的工人数量甚至达到一千二百名。

晨光集团党委工作部主任宋建中说:“南京地区最早的近代产业工人,就是在我们这个地方产生的,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很快也就在我们这个产业工人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了党组织。”

这座现代军工厂成为当时乃至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同时期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重要来源。

1911年辛亥革命时,新军第九镇在南京发动武装起义,所使用的大部分武器就来自这里。抗日战争时期,这座工厂搬迁到了重庆,为抗日前线不断提供武器补给。南京解放后,历尽沧桑的金陵机器制造局迎来了新生,成为南京晨光机器厂,1990年代组件了晨光集团,这里逐渐成为中国航天领域重要的生产企业。在令国人无比自豪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嫦娥”探月工程中,晨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的晨光集团将科研和生产搬离了当年金陵机器制造局的原址,现在这里是一个科技创意产业园,将时尚与艺术,科技与休闲都融入了沉甸甸的历史,成为了南京人熟悉的休闲之所。

漫步在如今的“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可以看到清代、民国和人民共和国以来的三种风格的建筑。看到这些房子,仿佛一回首,就能感觉到洋务运动时期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在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极力倡导下,以金陵机器制造局为代表的近代军工业在南京艰难起步,这里激荡着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强呼声。胜昌机器厂、南洋印刷官厂、金陵电灯官厂、浦镇机厂等一批近代民用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壮大。其中的一些企业延续至今、不断发展,制造水平已领先世界。

19世纪末,南京城里厂房林立,工人忙碌,但洋务运动最终也无力挽救清王朝的江河日下。

但历史不会忘记,在南京这片土地上,镌刻着一代国人自强的理想,也开启了一个民族的复兴和崛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