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朝甘肃边患与军事斗争的成果

明朝甘肃边患与军事斗争的成果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镇作为明朝北边防务链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洪武、永乐时期就受到故元宗室势力的侵扰,直到明朝灭亡,甘肃镇所经历的边患大约为四个时期。洪武、永乐时期 这一时期甘肃镇所面临的边患主要是哈密残元势力、本雅失里及凉州叛乱土军。阿鲁台虽兵败,但仍与明王朝为敌,不断南下入寇甘肃镇。固原、平凉、庆阳一带的边患与军事防务 明朝固原、平凉、庆阳一带的边患主要是“松虏”。

明朝甘肃边患与军事斗争的成果

(一)甘肃镇

明初,为防止北元军队南下,朝廷设辽东、大同、宣府、延绥四镇,继又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以山西镇巡统驭偏头三关,陕西镇巡统驭固原,亦称二镇,遂为九边。在九边中,甘肃镇既有防御蒙古的作用,又有扼制西域、阻隔蒙古与青藏高原藏族联系的作用,这是其他边镇所不具备的,故有“各边只知防秋,而甘肃四时皆防;各边只知防虏,而甘肃则又防蕃、防回,兵马奔驰殆无虚日”之说。明中期以来,围绕甘肃镇为中心,以河西12 卫为依托,逐渐形成了以河西走廊为重点的防御体系。明朝陕西行都司境内驻有重兵,其中仅甘州、肃州两地卫所就有军队近8万人,而在今甘肃境内大约有兵员13 万余人。甘肃镇作为明朝北边防务链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洪武、永乐时期就受到故元宗室势力的侵扰,直到明朝灭亡,甘肃镇所经历的边患大约为四个时期。

洪武、永乐时期 这一时期甘肃镇所面临的边患主要是哈密残元势力、本雅失里及凉州叛乱土军。明初,西域哈密王一方面慑于明朝强大的武力,多次遣使纳款,示好明朝,但同时又劫杀西域回鹘的朝贡使者丝绸之路为其所阻。为此朱元璋遣都督佥事刘真偕宋晟督兵征讨哈密。建文四年(1402),鬼力赤被拥立为蒙古大汗,去元国号,蒙古明显分裂为两大部分,即西部蒙古的瓦剌和东部蒙古的蒙古本部。永乐六年(1408),鬼力赤因被传非元裔(有说为伊朗裔),引起部下不满,被知院阿鲁台刺杀,拥立本雅失里为蒙古大汗,阿鲁台为太师,并与瓦剌部攻战不已,被马哈木等击败。阿鲁台虽兵败,但仍与明王朝为敌,不断南下入寇甘肃镇。永乐七年(1409),阿鲁台杀明朝使者郭骥,明成祖派何福率10 万骑征阿鲁台和本雅失里。何福孤军轻进,被阿鲁台和本雅失里打败,全军覆没。永乐八年(1410),明成祖朱棣率50 万大军征讨阿鲁台和本雅失里。明军首战本雅失里,蒙古军大败,本雅失里仅以7 骑逃入瓦剌。不久,蒙古诸部遣使贡马,要求内附,何福亲至亦集乃(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镇抚之。永乐十年(1412),投降明廷的凉州土军首领老的罕起兵反明,都指挥何铭战死,土官李英追击之,老的罕逃至赤金蒙古。翌年,赤金蒙古缚老的罕以献。明王朝封阿鲁台为和宁王。

宣德、正统年间 这一时期甘肃镇的边患主要来自阿台、朵儿只伯和瓦剌也先势力。宣德元年(1426),阿鲁台拥立阿台王子即汗位(阿岱可汗),但此时的大汗已经无权与明王朝交往,完全成为傀儡。宣德三年(1428)以后,阿鲁台西迫于瓦剌部的威胁,东受兀良哈三卫的压迫,不得不南迁至明宣府以西的大同、宁夏、甘肃边外一带驻牧,并零零星星地寇扰明边。宣德九年(1434),瓦剌脱欢所立脱脱不花可汗率众袭击阿鲁台,杀掠他的妻子部落,阿鲁台逃窜至亦集乃,屡为甘、凉边患。从宣德九年(1434)至正统三年(1438),阿台、朵儿只伯等先后六次入境甘、凉、山丹为患,杀死山丹卫指挥陈玘等。正统二年(1437),明廷派兵部尚书王骥往陕西经理甘肃边务。王骥会同蒋贵、任礼等先后败阿台、朵儿只伯于石城、兀鲁乃等地,自此明之西陲稍有安宁。在阿台、朵儿只伯为患之时,西蒙古瓦剌部迅速崛起,正统四年(1439) 也先嗣位,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遣别将攻肃州。甘肃镇守总兵官任礼遣将御敌,再战再败,损失兵士、牲畜数以万计,甘肃镇遭受置镇以来最大的重创。

景泰、天顺年间 这一时期边患主要为蒙古“小王子”及其部属。天顺年间,鞑靼部首领孛来数度大举入侵甘州、凉州、永昌、山丹、古浪、庄浪、西宁、兰县(州)等地,杀略军民数千人,明军无力抵抗,每每以小胜掩盖失败。天顺五年(1461)后,蒙古内部陷入混乱,势力稍衰,但毛里孩、满都鲁汗等仍不断南下侵扰,尤其是蒙古势力入驻河套后,明朝北边防线更遭遇严峻考验,只是此时期蒙古骑兵对宁夏、延绥的扰略较多,甘肃镇则相对安宁一些。(www.xing528.com)

成化至万历年间 这一时期的边患主要来自达延汗、河套蒙古势力和蒙古右翼万户。成化十五年(1479)达延汗继位后,对明代北部边境的扰掠也更加频繁起来。从成化二十一年(1485) 到正德年间(1506—1521),仅《明实录》记载的达延汗部大规模入寇甘、凉、永昌、古浪、庄浪等地就达30 余次。天顺年间,蒙古各部开始出入河套地区,汉文史籍称之为“套虏”。正德、万历年间,庄浪、凉州、甘州、永昌、山丹等地不断有蒙古军队入边的奏报,如嘉靖十年(1531)三月丙申,甘肃镇巡等官奏报:“套贼二万、西海贼数千一时并犯,自庄浪至甘州无处非寇。”明代游徙于蒙古本部与青海之间的蒙古诸部十分复杂,正德初,达延汗为加强对蒙古右翼的控制,任命次子乌鲁斯博罗特为济农(地位仅次于大汗),前往统治右翼三万户(鄂尔多斯、永谢布和蒙郭勒津),驻帐于鄂尔多斯万户,这激起右翼领主的强烈反抗。他们共同设计刺杀了乌鲁斯博罗特济农。达延汗闻知极为气愤,立即兴师讨伐。亦不剌、阿尔秃厮战败后于正德五年(1510)率众到河西走廊一带驻牧,从此拉开蒙古军队进入青海的序幕。蒙古军队进入青海后,河州、洮州等地完全暴露在蒙古军队面前,而蒙古军队的不断南下更成为明中期以来河、湟、岷、洮一带最为棘手的边患。蒙古军队进入青海后很快与当地藏族联合起来,侵犯甘、凉、河州等地,明廷为此派郑洛前往甘肃、青海一带,经略七镇。郑洛用强硬的军事手段迫使蒙古势力大规模退出青海地区,并焚毁仰华寺,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蒙古势力,巩固了明朝西北边防。

(二)固原、平凉、庆阳的军事防务

固原镇 宣德时期,明廷在陕西设镇守,全面负责除宁夏外陕西军务。成化以后,鞑靼诸部入据河套,环州(今甘肃环县)、庆阳一带屡有边警。在这种情况下,明廷开始认识到固原一带在边防中的重要性,弘治十五年(1502),明廷命秦纮为陕西三边总制,设总制府于固原。至此,一个新的防区开始形成。但总制时设时废,固原建制并未因总制之设而固定下来。弘治十八年(1505),陕西镇移驻固原,以固原为中心,“合环、庆、兰、靖为一镇”实施防守。嘉靖时,正式设陕西总兵官,亦称固原镇。

固原、平凉、庆阳一带的边患与军事防务 明朝固原、平凉、庆阳一带的边患主要是“松虏”。明代史籍中的“松虏”是明人对进入庄浪以东、以北、以西的大、小松山地区蒙古族歧视性的称呼。嘉靖三十九年(1560),俺答汗在从青海返回土默特本部途中,将他的侄儿鄂尔多斯部的宾兔、阿赤兔、宰僧、著力兔及其部众留驻于大、小松山。“套虏”“海虏”“松虏”共同构成明中叶以来困扰陕西边防的三大边患。蒙古军队进入大、小松山后,宁夏西部、庆阳北部以及固原、靖虏、兰州、庄浪一带的防御压力骤然抬升,如明中叶,蒙古鞑靼、瓦剌“交相雄长”,迭为庆阳等地边患。明廷为抵御鞑靼入侵,集官军役夫“筑陕西延绥至甘肃一带墩堡、沟墙”,其中自安边营接庆阳,自定边营至环州,每二十里筑墩台一个,计凡三十有四。边墙内之地“悉分屯垦”,戍守将士耕战兼行,足食强兵。为了增强防御能力,正德十六年(1521),明廷令兵部尚书彭泽组织修筑宁夏花马池到灵川,以及蓟州、辽东、宣府、大同、甘肃等地的边墙。嘉靖即位之初也把防御蒙古的重点放在甘肃、宁夏一带。当时主政的内阁首辅杨廷和认为:“我国家边守之务,西北为重,而陕西居其半。”嘉靖四年(1525),三边总制杨一清接任为内阁首辅后,采取了积极筹措边储、整顿马政、广修边墙等加强北部边防的措施,最后是调整军事部署,将陕西镇守将官移到战略要地固原、平凉一带驻扎,以统一协调指挥各处军马,同时又将新式武器“大将军”炮布置在西北沿边城堡。这些措施对有效防范蒙古骑兵的南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