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雏鸡饲养管理及立体笼育技术

雏鸡饲养管理及立体笼育技术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雏鸡的饲养管理1.雏鸡的生理特点体温调节机能差,既怕冷又怕热 初生雏鸡个体小,绒毛稀,体温要比成年鸡低2~3℃,到7~10日龄趋向正常。立体笼育 立体笼育可以提高饲养密度、节省建筑面积和土地面积,便于实行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管理定额高,提高了雏鸡的成活率和饲料效率,但需较多投资及较高的饲养管理技术。

雏鸡饲养管理及立体笼育技术

(一)雏鸡(0~6周龄)的饲养管理

1.雏鸡的生理特点

(1)体温调节机能差,既怕冷又怕热 初生雏鸡个体小,绒毛稀,体温要比成年鸡低2~3℃,到7~10日龄趋向正常。在低温下体热散发加快,雏鸡感到寒冷;相反,当环境温度过高时,雏鸡也会感到不适。所以,在育雏过程中必须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温度,切勿过高或过低。

(2)消化机能不健全,但生长发育快 雏鸡的嗉囊和胃肠容积小,对饲料的消化能力差。而雏鸡阶段又是一生中生长最快的时期,蛋用型雏鸡的体重在2周龄时为其初生重的2倍,6周龄时达10倍,8周龄时达15倍。因此,配制雏鸡日粮时应力求营养完善,而且容易消化,以满足其快速生长的需要。

(3)敏感性强 对饲料中的各种营养成分的缺乏或药物的过量,都会很快出现病理反应。

(4)羽毛生长快 3周龄时雏鸡的羽毛为体重的4%,4周龄时增加到7%。因此,雏鸡需要较多的蛋白质(特别是含硫氨基酸)。

(5)胆小怕惊,抗病力差 外界环境稍有变化,如各种声音、新奇的颜色、陌生人出入等,都会引起雏鸡的应激反应而影响生长,甚至惊群压死。此外,雏鸡体小娇嫩,对疾病抵抗力差,容易因各种微生物的侵袭而感染疾病。因此,在育雏时,应创造安静环境,精心护理,认真搞好环境卫生,做好防疫工作。

2.育雏方式及特点

(1)地面育雏 即将雏鸡饲养在铺有垫料的地面上。此法简单易行,投资少,但雏鸡与垫料及粪便接触,容易感染疾病,且占地面积大,饲养密度低,耗费垫料。

(2)网上育雏 将雏鸡饲养在金属网床或棚架上面,一般网床面离地50~60cm高。采用这种方式,鸡粪直接从网眼漏下,雏鸡不与粪便接触卫生状况良好病少,饲养密度提高,但一次性投资较大,对饲养管理技术要求较高,要注意通风和防止营养缺乏症。

(3)立体笼育 立体笼育可以提高饲养密度、节省建筑面积和土地面积,便于实行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管理定额高,提高了雏鸡的成活率和饲料效率,但需较多投资及较高的饲养管理技术。

3.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1)制定好育雏计划 根据生产需要、房舍条件、饲料资源等具体情况,拟定育雏计划。

(2)育雏舍及设备、用具的准备

①育雏舍 要求冬季有利于保温,夏季通风良好,光线明亮,地势高燥,环境安静,有利于防疫。

②供温设备 有保温伞、红外线灯、火炕、烟道,煤炉子,暖气,热风炉等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加以选用。

③喂料用具 要求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平整光滑、采食方便、不浪费饲料、高低大小适当、便于清洗和消毒。育雏阶段每只雏鸡占食槽宽度应为3~6cm,食槽上边喙比鸡背略高2cm。

④饮水器 种类有很多,要求清洁、不漏、便于清洗消毒、不易污染。每只雏鸡占水槽宽度应为1.5cm,饮水器高度也要比鸡背略高2cm。

(3)饲料、垫料及药品准备 准备好营养全价、无霉变、适口性好、易消化的饲料。地面育雏时,准备好垫料,所用垫料要求干燥、松软、洁净、不霉烂、吸水性强,使用前在阳光下暴晒消毒。此外,还要准备好药品、疫苗、添加剂等。

(4)消毒 在进雏前2周对育雏舍及设备用具进行彻底消毒。对育雏舍的消毒步骤是:清扫→冲洗→消毒剂喷洒一熏蒸消毒。熏蒸消毒前可将已晒干的垫料和已消毒好的用具放入舍内,按每立方米空间用28mL福尔马林和14g高锰酸钾的比例配合,熏蒸并密闭1~2d。

(5)预热升温 无论采用哪种育雏方式,在进雏前1~2天对育雏舍要进行预热升温,检查升温、保温效果,及时调整,以达到标准要求。在进雏的当天,准备好温开水,并落实好值班人员和交接班制度等。

4.雏鸡的饲养 雏鸡饲养的最佳时间是在出壳后24h内。雏鸡进到育雏舍安置好后先饮水,饮水2~3h后再开食。

(1)初饮 头一周最好饮温开水。初次饮水时对个别不会饮水的雏鸡要人工帮助,将鸡嘴浸入水中或用滴管滴服几滴。对于长途运输,有的雏鸡已发生脱水现象,初次饮水时要防止暴饮。要注意保持饮水的清洁卫生,饮水器每天清洗消毒,及时更换新鲜的饮水。雏鸡的饮水要做到自由饮水,不能间断。为提高抵抗力,减少死亡率,头几天可在饮水中加入5%左右的糖水,或电解多维素饮水,为预防早期鸡白痢和脐带炎,可在饮水中加入抗生素。另外,要注意观察鸡群每天饮水量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2)开食 雏鸡第一次喂饲叫开食。最好用全价颗粒饲料的破碎料开食。开食时对不会吃料的雏鸡要人工训练。头几天可将饲料撒在开食盘内或塑料布上,以后逐渐改用小鸡料槽或料桶。头几天饲料不要加得太多,以免浪费,应多次少量、勤添勤喂,第一周每天喂6~8次,第二周每天喂5~6次,以后改为每天喂3~4次。每次喂料前应将料具清洗干净再添料,吃完料后及时将料具收起来,防止粪便污染,并经常清洗消毒料具,保持卫生。

5.雏鸡的管理

(1)合适的温度 温度是养好雏鸡的关键条件。育雏温度应随着雏鸡周龄增加而逐低,使雏鸡逐步适应环境温度以增强体质,切忌温度忽高忽低。

育雏温度是否合适,除观看温度计外,更重要的是观察鸡群的精神状态和活动表现。当温度正常时,雏鸡表现活泼,食欲良好,饮水适度,羽毛光洁,形态自如,睡眠安静,睡姿伸展舒适,鸡群疏散呈满天星式分布;当温度过高时,雏鸡远离热源,张口呼吸,饮水增多,食欲减退;当温度过低时,雏鸡紧靠热源,聚集成堆,行动迟缓采食、饮水减少,常发出“叽叽”的叫声。

(2)适宜的湿度 育雏初期1~10日龄湿度适当高一些,达到60%~65%,有利于腹内卵黄的吸收,防止体内水分过量蒸发而造成脱水。10日龄后由于体重的增加,采食和饮水的增多,呼吸和排粪量也随之增多,育雏室容易潮湿,为防止球虫病的发生,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0%~60%。常用的增湿办法是在室内挂湿帘、火炉上放水盆蒸发水分或在走廊、墙壁、烟道上洒水等。常用的降湿办法是加强通风换气、更换垫料、防止饮水器漏水等。

(3)通风换气 雏鸡代谢旺盛,呼吸快,加之鸡群密集,需要较多的新鲜空气。如果污浊气体不能及时排出,时间长了,就会引起呼吸道疾病及其他疾病的发生,因此,必须注意通风换气。通风时应尽量避免冷空气直接吹入,可用布帘或过道的方法缓解气流。在生产中一定要解决好通风与保温的关系。室内通风是否正常,主要以人的感觉,即是否闷气及呛鼻辣眼睛、有无过分臭味等来判定。

(4)正确的光照 光照与鸡的采食、饮水、活动、健康和发育有密切关系。育雏育成期的光照原则是:随着鸡龄增加,每天光照时间要保持恒定或逐渐减少,不能增加,但最少光照时间也不能少于每天8h。若光照时间过长或逐渐增加,母鸡过早性成熟,开产过早的鸡产蛋期生产性能差。

在密闭式育雏舍,0~3日龄每昼夜光照23~24h,光照强度为10~20lx;4日龄到20周龄每昼夜光照8h,光照强度5~10lx;21周龄开始过渡到产蛋期光照。

在开放式育雏舍,0~3日龄每昼夜光照23~24h,4日龄到20周龄要根据各地光照时间出壳时间不同灵活掌握。育成期自然光照逐渐减少时,可按自然光照。如果自然光照逐渐增加,则应控制光照,可采用逐减法。开放式鸡舍的光照强度同密闭式鸡舍。

(5)合理的密度 密度过大,闷热拥挤,影响运动,干扰采食饮水,造成舍内空气污浊,易发生啄癖,发育不整齐,成活率低;密度过小,房舍及设备利用率低,饲养成本高。

(6)适时断喙

为防止啄癖发生和减少饲料浪费,应适时断喙。断喙的适宜时间为7~10日龄,第二次在10~14周龄期间进行修整。

①方法要领 左手抓住鸡的腿部,右手拿鸡,将右手拇指放在鸡头顶上,食指放在咽下,稍施压力,以使鸡缩舌。借助于断喙器灼热的刀片,切除鸡上下喙的一部分,并烧灼切口,防止流血。选择合适的孔径,在离鼻孔2mm处切断,即上喙断去喙尖至鼻孔之间的1/2,下喙则断去1/3,同时将喙切面四周在刀片滚动,以压平切面边喙,起到止血和防止喙外喙重新生长。

②断喙注意事项 调节好刀片的温度,掌握好烧灼时间,防止烧灼不到位引起流血;为防止出血,在断喙前后几天内,可在饲料中加入维生素K,和维生素C(维生素K32mg/kg,维生素C100mg/kg);断喙后饲槽内应多加一些料,以便于鸡采食;避开免疫或鸡群发病时断喙,以免应激反应过大;作种用的小公鸡可不断喙或只断去少许喙尖,以免影响配种。

(7)脱温 当雏鸡能完全适应环境温度后即可脱掉人工供温。降温要缓慢,一般在4~6周龄后脱温,但还要考虑室温,如果室温达到18℃以上,就可脱温,如果达不到18℃或昼夜温差较大,则要延长给温时间,可以采取白天脱温夜间适当加温,晴天脱温、阴雨天适当加温的方式,尽量减少室温的波动。

(8)转群 雏鸡养到5~6周龄时可转入育成鸡舍。应尽量减少因转群给鸡群带来的应激。注意问题:提前对育成鸡舍进行消毒;转群时采用过渡性换料,入舍前后3d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素,以减少应激反应;转群前6h停料,转群当天连续24h光照,保证采食饮水;减少两舍温差;避免与断喙、预防注射同时进行,转群最好是在清晨或晚上进行;转群同时可选择并淘汰病鸡、弱鸡和体重过轻、发育不良的鸡。

(二)育成鸡(7~20周龄)的饲养管理

1.育成鸡的生理特点 育成鸡羽毛已经丰满,具有健全的体温调节能力,各器官发育健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消化能力强,生长发育迅速。育成的中、后期生殖系统开始发育至性成熟。

2.育成鸡的饲养管理

(1)适当降低饲粮中能量和粗蛋白质水平 根据育成鸡的生理特点,在育成期如果给子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容易引起早熟和过肥,因此,日粮中应适当降低能量和蛋白质的水平。7~14周龄粗蛋白质和代谢能分别为15%和11.5MJ/kg;15~20周龄分别为11%和11.1MJ/kg。钙和有效磷之比为(2.0~2.5):1,不可过量,防止骨骼过早沉积钙量,影响产蛋期对钙的吸收和代谢。日粮中可适当增加糠麸类的比例,粗纤维可控制在5%左右。

(2)限制饲养,控制体重 限制饲养简称限饲,就是人为地控制鸡的采食量或者降低饲料营养水平,以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①限饲的目的 控制鸡的体重:鸡在自由采食状态下,常常会过量采食这不仅会造成饲料浪费,而且还会因鸡体脂肪过度沉积而超重,影响成年后的产蛋性能;控制性腺发育,使鸡群适时开产:育成期正处于卵巢输卵管发育快速的时期,如果不进行限制,会导致小母鸡过早性成熟,开产早,但蛋小,产蛋持久性差;节省饲料:限饲的采食量比自由采食量少,因此,可节省10%~15%的饲料;此外,限饲控制了母鸡的体重,可以提高母鸡在产蛋期的饲料报酬。

②限饲的方法 限饲方法有限时、限量和限质等方法。限时法就是限制饲喂时间,有每日限饲、隔日限饲和每周限饲等方法。限量法就是给鸡群喂自由采食量的70%、80%或90%,依鸡群状况、品种类型等灵活掌握。限质法就是限制日粮中的某些营养水平,如低能量、低蛋白等。

③限饲注意事项 限饲前应断喙,淘汰病残、弱鸡,并根据雏鸡的营养标准、饲喂量体重要求制定好限饲方案;限饲期间,必须要有足够的食槽,保证每只鸡都有一定的采食槽位,防止因采食不均造成发育不整齐;定期称重,掌握好喂料量。一般每周称重一次,并与标准体重比较,以差异不超过10%为正常,如果差异太大,要调整喂料量;当气温突然变化、鸡群发病、接种疫苗或转群时应暂停限饲,等消除影响后再恢复限饲;掌握好限饲的起始周龄,蛋鸡一般从6~8周龄开始进行限饲,16周龄后根据该品种标准给子饲喂量;限饲必须与控制光照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控制光照,防止过早性成熟 小母鸡在生长阶段的后半期,如每天光照超过10h或者逐渐延长光照,将使小母鸡早熟早衰,蛋重小,并拖长了应达到平均蛋重的时间,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光照。育成鸡光照的原则是:每昼夜光照时间保持恒定或略为减少切勿延长。所以应该根据这一原则,结合鸡舍类型、出雏日期和地理位置等制订出正确的光照方案,并认真执行。

(4)日常管理

①训练上栖架 鸡有登高栖息的习性,育成鸡平养时,上栖架既有利于健康,避免夜间鸡群受惊受潮,又可以防止因挤压而发生伤亡。栖架般用4cm×6cm的木棍或木条制作,每只有鸡有10~20cm的位置,斜立或平立均可,高度为60~80cm,间距30~35cm。

②定时称重 体重是衡量鸡群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品种的鸡都有它的标准体重。符合标准体重的鸡,说明生长发育正常,将来产蛋性能好,饲科报酬高;体重过大的母鸡,性机能较差,死亡率高;体重太轻,说明生长迟缓产蛋持久性也差。因此,在育雏育成期要通过称重,了解鸡群的生长发育情况,并根据体重变化及时调整饲喂量,以得到比校理想的体重。

③搞好卫生防疫 育成鸡阶段,容易发生球虫病、黑头病、霉形体病和一些体外寄生虫病,所以除定期驱虫和接种疫苗外,还要加强日常卫生管理,定期清扫鸡舍,更换垫料,注意通风换气,执行严格的消毒制度。

④保持环境安静稳定,减少应激 应尽量避免外界的各种干扰,捉鸡、注射疫苗等动作要轻,不能粗暴,转群最好在夜间进行。另外,不要随意变动饲料配方和作息时间,饲养人员也应相对固定。

⑤选择淘汰 在育成过程中,要勤观察鸡群的状况,结合称重结果,对体重不符合标准的鸡以及病、弱、残鸡应尽早淘汰,以免浪费饲料和人力。一般在6~8周龄即育雏结束转入育成期时进行初选,第二次一般在18~20周龄时结合转群或接种疫苗时进行。

3.开产前后的饲养管理要点

(1)转群 转群应在开产前完成,在17~18周龄最迟不超过20周龄时进行,让鸡有足够时间熟悉和适应新的环境,以免环境应激影响开产。

(2)准备产蛋箱 平养鸡在开产前两周,应在墙角或光线较暗、通风良好的地方,安置好产蛋箱,按4~5只母鸡一个产蛋间隔,产蛋箱底层距地面40~50cm。箱内铺垫草,夜间关闭箱门,以防母鸡在箱内排粪。

(3)增加光照 一般在第18~20周龄起,每周延长光照0.5~1h,直至增加到16h后恒定不变,但不能超过17h。如果鸡群在20周龄时仍达不到标准体重,则可以推迟到21周龄时开始增加光照。

(4)更换饲料 产蛋前增加光照必须与更换饲料结合进行。如果只增加光照,不改变饲料,或无足够的给料量,易造成生殖系统与整个体躯发育不协调;如果只更换饲料,不增加光照,又会使鸡体聚积脂肪。一般在增加光照后改换饲料。当鸡群见蛋后,将育成鸡料中的含钙量提高到2%,到鸡群产蛋率达到5%时,将育成鸡料逐渐更换为产蛋鸡料。应注意的是,不能过早补钙,补早了反而不利于钙质在骨骼中的沉积。

(三)产蛋鸡的饲养管理(www.xing528.com)

1.产蛋鸡的生理特点

(1)开产后身体仍在发育,体重继续增长 开产后20周,约达40周龄时生长发育基本停止,增重极少,40周龄后体重增加多为脂肪积蓄。

(2)富有神经质,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 母鸡产蛋期间对于饲料配方变化、饲养设备改换、环境条件改变、饲养人员和日常管理程序等的变换以及其他应激因素等非常敏感,都会对产蛋造成不良影响。

(3)不同阶段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不同 母鸡达性成熟时,卵巢释放雌激素,使母鸡的“贮钙”能力增强。从开产到产蛋高峰,鸡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采食量持续增加。产蛋后期,其消化吸收能力减弱而脂肪沉积能力增强。

(4)换羽的特点 母鸡经一个产蛋期后,便自然换羽。从开始换羽到新羽长齐,一般需2~4个月的时间。换羽期间因卵巢机能减退,雌激素分泌减少而停止产蛋。

2.产蛋规律及产蛋曲线 母鸡产蛋规律是第一年产蛋量最高,第二年和第三年每年递减15%~20%。产蛋率变化随着周龄的增长呈低→高→低的产蛋曲线。

按照产蛋曲线变化特点和各阶段鸡群的生理特点,可将产蛋期划分为初产期、高峰期和产蛋后期三个时期。初产期是指从初产到产蛋率达70%以上这一阶段,一般为20~24周龄,此期母鸡的产蛋模式不定,常常出现产蛋间隔时间长等现象。高峰期鸡群的产蛋率应在85%以上,现代商品蛋鸡一般在27周龄前后产蛋率可超过90%,并可维持8~16周,此期母鸡的产蛋模式趋于正常,每只母鸡均有自己特有的产蛋模式。产蛋后期产蛋率逐渐下降,直到不能产蛋为止,6~8周时间。

产蛋曲线有三个特点,即产蛋率上升快、下降平稳和不可补偿性。现代鸡种开产至产蛋高峰只需4~5周时间,产蛋率上升非常快;产蛋高峰过后,产蛋率下降缓慢,而且平稳,到72周龄淘汰时,产蛋率仍可达60%左右。在养鸡生产中,如果由于营养、环境条件等因素的不良影响,导致母鸡产蛋率下降时,产蛋曲线出现下滑,恢复后产蛋曲线一般不会超出标准,产蛋率下降部分不能得到补偿。

3.产蛋鸡的饲养管理

(1)环境控制

①温度控制 蛋鸡生产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3℃~25℃,最佳温度范围是18℃~23℃。在较高环境温度下(24℃以上),产蛋量开始下降;27℃时产蛋量、蛋重下降,而且蛋壳厚度迅速下降同时死亡率增加;37.5℃时产蛋量急剧下降;43℃以上,超过3小时母鸡就会死亡。温度升高,在蛋重下降的同时采食量也会下降,温度在20℃~30℃之间时,每提高1℃,采食量下降5%。相对来讲鸡比较耐寒但在低温时采食量会增加,般在5℃~10℃时采食量最高,在0℃以下时采食亦减少,体重减轻,产蛋下降。因此,在寒冷的冬季,当温度降到5℃以下时,就要采取保温措施以减少冷应激。

减少热应激的措施:

调整饲料营养成分 提高蛋白质、钙、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水平以减少采食量降低的影响。

鸡舍建筑结构方面 屋顶加盖隔热层、外墙和屋顶刷白或覆盖其他物质以达到反射热量和阻隔热量的目的。

加强通风。

蒸发降温 采用屋顶喷水、舍内喷雾或悬挂湿帘等方法,

充足清凉的饮水 可在饮水中加入碳酸氢钠、氯化钠氯化钾、维生素C等提高抗应激能力。

其他方面 减少饲养密度,在早晚凉爽时间喂料,及时清除类便等。

减少冷应激的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日粮代谢能水平。早上开灯后要尽快喂鸡,晚上关灯前要把鸡喂饱,以缩短鸡群在夜晚空腹的时间。

加强鸡舍修整 入冬前修整好鸡舍,增加鸡舍的保暖性能,防止冷风吹至鸡体。

加温取暖。

减少鸡体热量的散发 勤换垫料,尤其是饮水器周围潮湿的垫料,以防止鸡伏于潮湿垫料上。检查饮水系统,防止漏水打湿鸡体。

②湿度控制 产蛋鸡环境的适宜湿度是60%~65%,但在40%~72%的范围内,只要温度合适,对鸡只影响不大。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尽量减少用水,及时清除粪便,勤换垫料,保持舍内通风良好,都可以降低舍内的湿度。

③通风换气 炎热季节加强通风换气,而寒冷季节可以减少通风,但为了舍内空气新鲜,要保持一定的换气量。

④光照控制 从18~20周龄开始,每周延长光照0.5~1h,直至增加到16h后恒定不变,但不能超过17h。若是开放式鸡舍,则采用自然光照与人工光照相结合的办法。为了管理方便,可以定为在早上4点到晚20~21点为其光照时间,即每天早4点开灯,在日出后关灯,到日落前再开灯,至规定时间关灯。密闭式鸡舍可以从早4点开始光照至20~21点结束。

⑤饲养密度 蛋鸡的饲养方式有平养和笼养两大类,笼养密度要高于平养。

(2)阶段饲养和调整饲养

①阶段饲养 根据鸡群的周龄和产蛋水平,将产蛋期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喂给含不同水平蛋白质、能量的日粮,以满足产蛋的需要,这种方法称为阶段饲养。常用的有两段制和三段制。两段制是以50周龄(或42周龄)为界,50周龄前为产蛋前期,日粮中粗蛋白质控制在16%~17%;50周龄后产蛋后期,产蛋率开始下降,粗蛋白质下降为14%~15%。三段制是以20~42周龄为第一阶段,43~62周龄为第二阶段,63周龄后为第三阶段。根据产蛋水平,三个阶段日粮中粗蛋白质分别为18%、16.5%~17%、15%~16%。采用三段制饲养法,产蛋高峰期出现早,产蛋率上升快,高峰期持续时间长,产蛋多。

②调整饲养 根据环境条件和鸡群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日粮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以适应鸡的生理和产蛋需要的饲养方法称为调整饲养。

按体重调整饲养。

按产蛋规律调整饲养。

按季节气温变化调整饲养。

当鸡群采取管理措施时的调整饲养。

当鸡群出现异常情况时的调整饲养。

(3)日常管理要点

①按时开灯关灯 按照产蛋鸡光照计划,每天按时开灯关灯。

②定时喂料 产蛋鸡消化力强,食欲旺盛,每天喂料以三次为宜。每天要匀料3~4次,以刺激鸡采食。

③勤拣蛋 商品蛋鸡一般每天拣蛋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每次拣蛋时要轻拿轻放,破蛋、脏蛋要单独放,并及时做好记录。

④调整鸡舍环境条件 通过观察鸡舍环境,了解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密度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做出调整,为蛋鸡创造最适宜的环境条件。

⑤搞好卫生消毒 搞好鸡舍内部及其周围的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清洗食槽和水槽,并注意消毒防病。

⑥观察鸡群 观察鸡群的精神状态、产蛋情况、采食饮水情况、鸡粪状况、鸡舍环境状况以及设备状况、有无啄癖鸡、低产鸡、停产鸡等。

⑦做好记录 每天都要对鸡群的耗料量、产蛋量、死亡淘汰数、环境条件以及卫生防疫等情况进行记录,以便汇总分析。

(4)人工强制换羽 产蛋鸡完成一个产蛋年后是否继续利用,取决于总体经济效益,如继续利用,可进行人工强制换羽。人工强制换羽是指人为采取强制性方法,给鸡突然应激,造成新陈代谢紊乱,营养供应不足,促使鸡迅速换羽后迅速恢复产蛋的措施。

①强制换羽的方法 强制换羽的方法有化学法、激素法、饥饿法等。化学法和激素法强制换羽,相对而言会增加成本,且有可能会对鸡体某些生理机能及蛋的品质产生较长时期的影响,大多数母鸡换羽不完全,换羽效果不稳定,因而生产实践中应用较少。饥饿法是利用停水、停料和控制光照等措施,使鸡群的生活条件和营养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强制母鸡停产换羽。饥饿法强制换羽的具体方法方案有很多,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不可照搬硬套。强制换羽分为准备期、实施期、恢复期、第二个产蛋期四个时期。

②强制换羽效果的衡量 羽毛脱落速度:强制换羽7~l0d后,小羽毛大部分脱落,10~20d主翼羽开始脱落;体重失重情况:失重率一般为25%~30%为宜;死亡率:整个强制换羽期间的死亡率不应超过3%~5%;换羽时间长短:从开始强制换羽起,一般经6~8周,鸡群应重新开产,产蛋率达50%;产蛋率:第二个产蛋期产蛋高峰应为第一个产蛋期产蛋高峰的90%左右。

③强制换羽的注意事项 实行强制换羽的鸡群必须是高产、健康无病的鸡群,强制换羽之前要严格选择淘汰,淘汰病、弱、伤残鸡;停料一段时间后,鸡群处于高度饥饿状态,在恢复喂料时,一定要逐渐增加,不能立即自由采食,否则易引起暴食造成死亡,应有足够的料槽,保证每只鸡都能均匀地吃到饲料;在强制换羽期间,要及时清理脱落的羽毛、粪便和垫料,加强鸡含的保温,特别是羽毛大量脱落的时期;实行强制换羽的时间一般在68~72周龄进行,为取得良好效果,可提前到60周龄左右进行,因此时鸡的体质较好,换羽期死亡率较低,第二个产蛋期来得也早;注意控制光照,开放式鸡舍应将门窗遮挡,保持暗淡安静的环境,避免惊群,减少运动,防止因饥饿发生啄癖。

(四)蛋用种鸡的饲养管理要点

蛋用种鸡的育雏、育成及成鸡的饲养管理与商品蛋鸡基本相同,在此只着重介绍其不同之处。

1.加强防疫,做好疫病净化工作 对垂直传播的疾病如鸡白痢、支原体病等做好检疫、净化工作,把检出的阳性个体严格淘汰。在种鸡开产前,对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征、传染性法氏囊炎、传染性脑脊髓炎等进行强化免疫,以使下代雏鸡在早期对这些疾病有较强的抵抗力。

2.转群和光照 因种鸡比商品蛋鸡晚开产1周左右。所以转群可在18~19周龄。光照增加从20周龄开始,其他要求与商品蛋鸡相同。

3.加强种公鸡的饲养管理

(1)种公鸡的营养 公鸡日粮粗蛋白质和代谢能水平应略低于母鸡。种公鸡日粮中粗蛋白质水平在11%~12%,代谢能在13MJ/kg左右,每天每只鸡采食量为120~130g,这样可保证精液的质量和数量,否则,公鸡营养过剩易导致脂肪沉积而过肥,影响精液数量和质量。另外,公鸡日粮中钙、磷水平也不需增加,因钙磷摄入过多会影响肾的功能使公鸡性欲下降。但公鸡日粮中维生素A、E可稍高于母鸡,特别是维生素E不足会使公鸡睾丸变性。

(2)环境要求 环境温度在20~25℃时对精液产生最最适宜,当温度高于30℃或低于5℃,都会影响公鸡的性功能。高温对精液产生最为不利,所以夏天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使鸡舍内的温度保持在30℃以下,并给予充足清凉的饮水,也可在水中添加抗热应激的药物,如维生素C和碳酸氢钠等。每天12~14h的光照可以使公鸡产生优质精液,光照强度在10lx,即可维持公鸡的性功能。

(3)断喙、断趾和剪冠 自然交配时,为防止公鸡的脚趾刺伤母鸡背部,对留种公鸡应在1日龄或6~9日龄进行断趾。断趾可采用断趾器,将公鸡的内侧趾和后侧趾第一关节断去,同时用电烙铁烧灼。为防止鸡冠损伤或冻伤,可将初生公鸡的冠剪掉,方法是用消毒的弧形手术剪刀紧贴头皮由前向后剪去鸡冠。

(4)单笼饲养 用于人工授精的公鸡,在6~8周龄前,公母雏鸡混群平养或笼养,9~17周龄应公母分开饲养,注意饲养密度不能过大。17~18周龄转入单笼饲养。单笼饲养的公鸡采精量大且精子密度高。

(5)体重检查 对于育成期的公鸡每周称重一次,根据体重情况调整饲养,将体重超标或低标的分开培育。

(6)公鸡的选择 公鸡的利用一般以170~300日龄为最佳,40周龄以后公鸡睾丸开始衰退变小,同时精子的密度、活力、精液量也随之下降,精子畸形率增加。公鸡选择在70日龄左右,按1:5预留出健康活泼、发育良好的公鸡。第二次选择在120~140日龄进行,按1:10选留符合品种外貌特征、健康无病的公鸡。在160日龄时将公鸡尾部长羽和肛门周围羽毛剪短,进行按摩训练,经3~5天训练调教后,大部分公鸡可以建立起良好的性反射。对经多次训练仍不能建立性反射或精液量少、精液品质差的公鸡,给予淘汰,最后按1:(20~30)比例留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