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使命导向与不竭动力-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

使命导向与不竭动力-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对学生社团爱好兴趣的强调和重视,超过了对其使命担当的探究和实践。学生社团使命感的充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命运和境界,只有具有充分使命意识的学生社团,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和获得最充分的生命力。我们希望,真正成功的学生社团,不仅仅是在组织管理或项目活动层面的成功,而且能通过自身的使命追求影响每个成员,并通过他们的传承和发扬,进而推动社会。

使命导向与不竭动力-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

学生社团发展的成功与否,固然取决于组织管理能力、资源动员能力和环境机缘等多方面因素,但学生社团发展的驱动力,治理的原动力,绝非学生社团的爱好兴趣,更不靠利益驱动,而是社会大学生具有的公共责任和使命担当精神的期待,这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本质也是相通的。学生社团独一无二之处,并非其组织开展的项目活动,这些事其他的社会主体也在做,在这方面学生社团并无特别突出的地方,但青年学子在步入社会前以自愿精神有效组织起来,并按照自身的期望、设想去体验、尝试、实践,这才是学生社团最特别的社会意义。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对学生社团爱好兴趣的强调和重视,超过了对其使命担当的探究和实践。现实中,学生社团发展往往只沉浸于自己找到的某个特定项目、活动,而缺乏对更为广阔的使命、责任作出自觉回应。学生社团广泛采用的组织模式是:一年一次换届选举。核心管理队伍一年更换一次,社员流动性较大,基本都是“大一招新、大二留部、大三领导、大四退团”的同样轨迹。在这个模式里,学生社团自身的理念凝练、精神塑造、文化传承等价值动力的稳定性、延续性深受其害,学生社团最重要的精神价值、责任意识、创新思维被无意中弱化了,而没有这种价值动力,学生社团就失去了灵魂和魅力,不可避免地沦为低端的活动组织。(www.xing528.com)

课题组希望强调的是,正如每个人不仅仅要承担家庭责任、职业责任,同时还要承担社会整体性的公共责任,学生社团也是如此。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由他们组成的学社,应该成为精神性、自觉性最强的社会主体之一,而不能仅停留在学科专业或兴趣爱好范围之内。学生社团使命感的充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命运和境界,只有具有充分使命意识的学生社团,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和获得最充分的生命力。我们希望,真正成功的学生社团,不仅仅是在组织管理或项目活动层面的成功,而且能通过自身的使命追求影响每个成员,并通过他们的传承和发扬,进而推动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