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望厦村选址考虑自然环境与人文因素,逐渐形成澳门村落

望厦村选址考虑自然环境与人文因素,逐渐形成澳门村落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望厦村的选址也需要考虑与周边自然环境适应协调, 考虑诸多人文因素的影响。但早期望厦村只是一个渔民聚落,还不能构成村, 后随着澳门经济文化、 交通等有所改善后才逐渐形成村落。而中国传统上又注重家族观念, 以家族为个体聚居逐渐形成一个村落。

望厦村选址考虑自然环境与人文因素,逐渐形成澳门村落

史记·五帝本纪》 言: “一年而所居称聚, 二年成邑, 三年成都。” 聚, 乃聚落、 村落也。 任何一个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都占据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一般来说, 很多村落是根据地理环境生活习惯自发形成的。 但这并不是说村落的形成是没有规划的, 事实上, 村落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族、 宗教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人为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望厦村的选址也需要考虑与周边自然环境适应协调, 考虑诸多人文因素的影响。 但早期望厦村只是一个渔民聚落,还不能构成村, 后随着澳门经济文化、 交通等有所改善后才逐渐形成村落。

(一) 地理因素

一般根据当时环境下, 围绕村落所处的山水走势和地理环境的现实状态来合理确定村落的选址, 在建筑选址时考虑地质、 地貌、 水文、 日照、 风向、 气候、 景观等方面。

1. 地形地势

澳门半岛多山丘, 望厦村北面多山, 村南地势较平坦, 适合居住和耕种。 且村落具体位置在望厦山的东南方位, 其西北有螺丝山等, 该村相当于处于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内, 可抵御北部的寒风。 另一原因是山南较之山北采光条件好, 因澳门半岛地处北半球, 一年之中太阳光多从南方照射过来。 且村西南有一内河, 即莲溪, 该溪水可灌溉村中农田。

2. 生存条件

早期望厦村离县城较远, 交通不便利, 经济文化落后, 这种状态下, 生活的居民不多。 因澳门半岛乃沿海地区, 渔业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一大因素。 费成康曾说, 早期澳门半岛“可耕之地不多, 只有望厦一带尚有少量耕地。 蚝镜、 望厦的居民主要靠割蚝、 捕鱼为生。”[42]但是一些海岛疍民兼从事“打家劫舍” 的行当。 明末, 中国东南沿海多倭寇、 海盗, 据《天下郡国利病书》 载, 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 “广州地方若东莞香山等县捕逃蜑户附居海岛, 遇官军即称捕鱼, 遇番贼即同为恶”。[43]可见, 早期望厦村很可能是逃匿盗贼的附居之处。(www.xing528.com)

3. 台风的影响

因澳门半岛临近海域, 每年夏秋之际, 多台风暴雨。 相关历史文献多处记载澳门半岛被台风所“摧残”。 望厦村虽为渔村, 但并不坐落在沿海地区, 而位于半岛内部, 一大因素便是受台风的影响。 因该村西北处有望厦山, 东北处有螺丝山, 其较远的东边有东望洋山, 在这种半封闭的状态下, 相对于沿海边缘地段, 相对安全些。 为了抵御台风暴雨,村址选在地势较高的望厦山脚下。

(二) 人文因素

除了地理环境以外, 还有人文环境, 即社会环境。 当然, 村落的形成首先来自人的聚居, 而不是独居。 而中国传统上又注重家族观念, 以家族为个体聚居逐渐形成一个村落。 望厦村就包含很多家族, 如何氏家族、 赵氏家族、 黄氏家族等。 有民谚称, “未有望厦村, 先有何家祠”。望厦未开村之前, 已有何氏族人入住此处。

望厦村成村的一大因素是外来迁移人口, 且多闽潮人士, 如上述何氏族人。 据郭永亮先生叙述, “据何氏后裔口述, 他们先祖来自福建,当时还有同乡来的沈、 林二姓。”[44]赵氏族人也于明朝末年入住澳门,后又有部分闽潮人士移居于此, 生衍繁息而渐成村落。

不同姓氏的家族又怎么在同一村落中共同生活下去呢? 原因无他,他们有共同的信仰。 他们信奉天后、 康真君、 土地神等; 他们尊崇“天人合一” 的环境观; 追求背山傍水的居所。 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观念使他们逐渐集聚在一起, 村落随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