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〇望厦村:表露行径,囊括七村与三岛

二〇望厦村:表露行径,囊括七村与三岛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葡人的一系列疯狂扩张, 蔡国桢归纳为“近占七村, 远夺三岛”。望厦村为半岛北部最大的村落, 因而有“澳门街, 望厦村” 之说。龙田村, 相传其名由宋朝堪舆名家赖布衣所起。1907 年5 月10 日, 署理总督白朗谷命令工务司执行卫生委员会第184 号建议, 即撤出龙田村街区居住的所有居民, 并放火烧毁该街区, 以阻止传染病蔓延至二龙喉兵营。另外还有龙田村街Rua Long Tin Chun, 在1933 年更名为文第士街。

二〇望厦村:表露行径,囊括七村与三岛

对于葡人的一系列疯狂扩张, 蔡国桢归纳为“近占七村, 远夺三岛”。[5]其中的七村, 皆为半岛北部的村落。

望厦村为半岛北部最大的村落, 因而有“澳门街, 望厦村” 之说。据王文达记载, 望厦村内旧居约有户口500 余家。[6]至1867 年望厦村人口为8182 人, 1871 年时望厦区的人口为4785 人[7], 1896 年望厦区人口为2616 人[8]。 短短的三十几年间, 望厦区的人口急剧减少, 这与澳葡于光绪九年(1883 年) 占领望厦村, 添设绿衣馆、 门牌号码一举不无关系。 据王文达记载望厦村内旧有街巷20 余条, 即旗街、 公牛街、 妈街、汛地街、 北便街、 田街、 牧羊巷、 机抒巷、 布巷、 永安息巷、 蛤巷、 青砖巷、 草席巷、 土块巷、 陈巷、 元额巷、 草蜢巷、 养乐围、 芒果围、 帽围、 见小围、 钮里、 手折里、 树林里、 通衢里、 田螺里等。[9]直至今天, 这些街巷所剩无几。

龙田村, 相传其名由宋朝堪舆名家赖布衣所起。 该村位于望厦村南, 大略位于现在飞良韶街、 罗沙达街、 巴士度街及文第士街一部。[10]即现今文第士街以西, 罗利老马路逸北, 雅廉访马路以南, 东靠鲍斯高学校这一大片地区。 龙田村的历史, 可以溯至明朝中叶, 1622 年荷兰人入侵澳门时, 从黑沙环登陆, 企图绕过松山背攻打葡萄牙人在松山上的炮队, 在经过龙田村时, 被当地华人乡民击退。 据记载, 龙田村在1871 年有居民龙田村735 人,[11]在光绪五年(1878 年) 被葡人占去,设立门牌, 编入澳门户籍。 此后葡商、 传教士如飞良韶、 罗沙达、 巴士度、 文第士等逐渐买入龙田土地。 1907 年5 月10 日, 署理总督白朗谷命令工务司执行卫生委员会第184 号建议, 即撤出龙田村街区居住的所有居民, 并放火烧毁该街区, 以阻止传染病蔓延至二龙喉兵营。[12]

根据1993 年街道名册中“已消失的街道” 部分统计, 原龙田村内有不少街巷, 如高家围(Beco do Touro)、 福神直街(Rua da Várzea)、坑渠巷 (Travessa do Cano)、 十字巷 (Travessa do Carneiro)、 猫围(Beco do Gato) 等, 这些街巷的葡文名称都刊布于1869 年7 月26 日的《澳门宪报》 中。 另外还有龙田村街Rua Long Tin Chun, 在1933 年更名为文第士街。[13]昔日龙田村内的街巷已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以葡人名字命名的街道: 飞良韶街、 罗沙达街、 巴士度街及文第士街, 用以纪念他们当年购买龙田村土地之“伟绩”。

龙环村, 位于望厦村东, “约三四十家, 盖东望洋山形蜿蜒如龙,两村适居其侧故名”[14]。 龙环村故址, 即今澳门海边马路北段, 松山北麓及亚马喇马路东面, 现在濠江中学校址及东面邻近地区, 二龙喉花园处。

龙环村的地势较高, 较诸龙田村的低陷地带要高出许多, 而且背后有琴山(现松山旧称)、 金钟山(即现鲍斯高学校的小山岗) 等环绕。龙环村与龙田村同期为澳葡占夺, 但因地势较崎岖, 开拓较迟, 后来经过平整土地, 该处也曾辟作牧场。 至民初, 才利用山冈林木的荫蔽, 陆续建起园林式的茶座, 以为消夏的场所, 但为时甚短。 此类茶座结业后, 又用作为车厂。 早年本地的有好几家公共汽车公司就曾以此为停泊、 修理的场地。 如濠江中学的现址, 在较早前就是岐关车路公司车厂。

塔石, 原指一个小山岗, 位于东望洋山与大炮台山之间, 岗顶有三块天然巨石堆栈在一起, 叫做“三迭石”, 俗称塔石。 以前为附近龙田, 龙环, 望厦各村的坟地, 1886 年前已成村, 但只有“穷民十几家”。[15]

塔石村于同治二年(1863 年) 被葡人占去, 此后在塔石一带开辟马路, 筑塔石花园(后改称华士古达嘉马花园)。 1894 年开始建设塔石区, 西至厚望街, 南至西坟马路, 北至罗利老马路, 东至荷兰园正街。此地原有一片稻田, 低于四周的道路, 农民筑临时性堤坝储存雨水, 使用自然肥料, 极不卫生。 为了结束这种状况, 在征用该土地后从东望洋山和二龙喉的半山腰的得胜园取土填平稻田, 将其分为几个地段用于建造房屋。 经修整后的山坡建成了一条与现在的得胜马路和二龙喉马路平行的大马路, 即华士古打监麻新路(Avenida Vasco da Gama)。[16]现在这条大马路已不存在。[17]

1904 年澳葡当局开始挖掘塔石山的泥土用于修整龙田村新马路,并勒令华人于十日内迁出山上之坟。[18]塔石一带后经陆续建设, 成为今塔石街左右两边之城区, 此区大略以下街道为界: 厚望街、 罗利老马路之一部分, 肥利拉亚美打大马路之一部分, 及西填马路之一部分。[19]

沙梨头, 此名系指本市界限较广泛一地区, 该区系环绕白鸽巢花园东、 西、 北三面, 北向林茂塘及筷子基南湾, 东部及东北部向新桥、 三巴门、 西至内港。[20]沙梨头本为古澳城外西北端一渔村, 依山面海, 据岸成村。 古澳城城墙由白鸽巢山麓斜下, 横跨于沙梨头村前, 延伸至今水上街市北侧海滨止, 中间开有一道闸门, 即“沙梨头门” 与沙梨头村相连。 村中最古老的建筑为沙梨头永福古社, 其可考年代为南明永历之时。

村中主要街道有麻子街、 沙梨头街、 沙梨头海边街等。 其中最繁华的要数麻子街, 该街贯通南北, 街中有不少官吏住眷, 其中张保仔大屋便是。 沙梨头街本为狭窄的堤道, 沿路商铺成行, 多经营杉楫造船, 以及山货渔具。 同治二年(1863 年) 澳葡占去沙梨头、 新桥、 沙岗等地,并开始填筑海滩, 沙梨头海边街得以扩展。(www.xing528.com)

新桥, 此名系指本市打缆前地四周之一区。 此区界限不是十分清楚, 大略如下: 大兴街、 连胜街一部分、 连胜马路一部分、 柯高马路一部分、 罅些喇提督大马路一部分, 在此区内之罗白沙街与柯高大马路之间, 有一小区名沙冈区, 但此名现渐不用, 只通称为新桥。[21]新桥一称是源于村中一桥梁, 当时此桥新建, 因而被称为新桥。 新桥是相对于旧桥而言的。 旧桥在昔日的脂花巷口侧, 后又在石街及桥巷口处另建拱桥, 称为“新桥”。

昔日新桥区内有溪水一道流贯其间, 称为“莲溪”。 莲溪即为濠江支流, 从半岛的西北流入, 灌溉新桥区一带田地。 莲溪之旁有庙一座,为莲溪庙。 《莲溪庙碑志》 有云: “莲峰之阳, 有莲溪焉。 群峦环峙,巨壑带围, 盖镜海之奥区, 实蚝湖之沃壤也。” 因莲溪水带咸质, 莲溪又称为咸涌。 今日的大兴街即为当年的咸涌口, 溪水经大兴街流入, 至桥巷口石敢当行台面前转向渡船街, 直至渡船街尾(该处昔日称咸涌尾), 水流遂分成两支, 一支流向墨山街, 一支流进竹林寺。[22]

新桥区有重要的船厂和木材仓库, 人口很多, 住在支在木桩上的茅草窝棚和木屋里。 村落里的卫生状况极差, 疟疾横行,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澳葡当局曾多次对其进行整治。 在1886 年的宪报中刊登了奥古斯托·托瓦尔·德·莱莫斯于1886 年2 月1 日撰写的《澳门及帝汶省卫生司1885 年度报告》: “毫无疑问1885 年完成的最大的工程是清除新桥水渠上用木桩支起的疍民棚屋。”[23]1888 年时澳葡当局再次整顿新桥区,并将其刊布于3 月17 日宪报:

只限卅日内, 将本澳新桥坊之红花里、 千日红里两围内所有作住家之蛋家艇一概拆迁。 倘其中见有十分坏烂不堪水面用者, 则用火焚毁, 并将该两围之围墙拆去。[24]

随着时间推移, 莲溪完全被四周稻田的废水污染, 这使它成了条污水沟, 后来由于卫生的原因把它填平了。[25]莲溪在1912 年的《澳门半岛平面图中》 依然存在, 被标为“Canal de Sakong”。

沙冈, 此名系指本市二小区, 位置在罗白沙街, 连胜马路, 高士德大马路, 及罅些喇提督大马路之间。 现属新桥区, 此名渐不为人用。[26]沙岗原是澳门华人丧葬之处, 被称为义地。

1894 年9 月开始, 澳葡当局欲在沙岗建立通风卫生的民坊, 因而令华人迁坟。[27]待沙岗之坟迁出后, 华商卢九于1895 年承批沙岗地段,兴建廉价屋铺。 当局的计划是:

体查该处情形, 允宜创建一坊, 以为权兴, 后即渐次开拓新桥, 浸至望夏, 并须开渠植树, 使群黎生命均获保卫安全, 则澳地幅员愈广, 轮焕足增矣。 溯查前所拆毁之处, 乃势出不得不然, 今准创建此坊, 诚有裨于彼居黎庶。 以此本部堂仍拟不日将别段拆改, 亦必使卫生便民, 两得其宜。 至于批准该华商建坊, 不特与河工无碍, 而获益殊非浅鲜。 况该华商资本丰厚, 自能措置裕如, 必不负所批也。 兹本部堂经与澳门总督公会暨工程公会详细酌商, 均称允协, 是以准将该沙岗地段五千三百九十六个四方味度路批与隶籍西洋之华商卢九承领, 并饬国课衙门, 与该华商遵照附录本札谕后辅政使司经已画押之章程订立合同同办理。[28]

经过几年的建设, 原沙岗之地建成了纵横排列的小屋, 俨然一平民区。 区内有卢九街、 义字街, 义字街即为“义地” 之意, 卢九街则是为了纪念卢九承建沙岗之功。

芦兜城, 又名石芦头。 位于莲峰山麓, 面临濠江海滨, 在澳西北,与望厦西端相接, 沿山旁直达莲峰庙前, 山间悬崖石壁, 水上芦苇丛生, 故又称石芦头。[29]芦兜城原址在昔日望厦村西侧, 即今东抵美副将大马路西端, 粤华女校一带, 南抵连胜马路北段, 柯高马路一带; 北及罅些喇提督大马路近莲峰山之一段。 1848 年澳葡开始修筑从三巴门直达关闸的马路, 其中的一段莲茎马路便是在芦兜城村路的基础上扩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