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规划与设计:乡村道路系统构建

乡村规划与设计:乡村道路系统构建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6-2-3村镇道路系统组成来源:《村镇规划标准》。

乡村规划与设计:乡村道路系统构建

6.2.3.1 乡村道路景观

乡村道路不仅具有交通运输、连接内外道路的功能,而且对于乡村景观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乡村道路两侧绿化应尽量选用本地树种,体现地方特色的同时注意植物的搭配,一般采用高大的植物与低矮的植物搭配的方法,这样能够呈现由低到高的多样的植物景观层次(图6-2-1),同时也能够丰富道路景观,改善乡村道路品质

图6-2-1 多层次的道路建设景观

来源:上海市青浦区美丽乡村建设技术指引.上海市青浦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

乡村道路路堤边坡坡面应采取适当形式进行防护,宜采用浆砌片石护坡、干砌片石护坡及植草砖护坡等多种形式(图6-2-2、图6-2-3)。

图6-2-2 植草护坡

来源:百度图片。

图6-2-3 干砌片石护坡

来源:百度图片。

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功能与景观的结合,过长的道路会使人感觉枯燥厌烦,在适当的地点布置广场、小花园、喷泉、休闲亭等,情况则会得到有效改善。道路线条的曲折起伏,两侧建筑的高低错落布置,层次丰富的道路绿化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等相融合,能形成舒适、美观的乡村景观。

6.2.3.2 道路标准

进出村主道作为村中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往返行人和车辆较多,要求路面有足够的宽度、较强的路面承载能力,路旁要设有排水沟。通常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宜小于30m,最小纵坡不宜小于0.3%,应控制在0.3%~3.5%之间。当道路宽度小于4.5m时,可结合地形分别在两侧间隔设置错车道,宽度1.5~3m,其间距宜为150~300m。

表6-2-1 内部道路规划的技术指标和等级

来源: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规划编制办法.成都市规划局,2015.

主要道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4m,次要道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m,宅前路及游步道路面宽度宜为1~2m,不宜大于2.5m(表6-2-1)。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宜小于6m,最小纵坡不宜小于0.3%,山区特殊路段纵坡度大于3.5%时,宜采取相应的防滑措施。若车道下需敷设管线,其最小覆土厚度要求为0.7m,如有景观等特殊要求,可适当提高标准。乡村道路布局中,应考虑桥梁两端与道路衔接线形顺畅,行人密集的桥梁宜设人行道,且宽度不宜小于0.75m。

乡村道路横坡宜采用双面坡形式,宽度小于3m的窄路面可以采用单面坡,坡度应控制在1%~3%之间:纵坡度大时取低值,纵坡度小时取高值;干旱地区乡村取低值,多雨地区乡村取高值,严寒积雪地区乡村取低值。

乡村道路标高宜低于两侧建筑场地标高,路基路面排水应充分利用地形,乡村道路可利用道路纵坡自然排水。

6.2.3.3 道路走向及线型

乡村道路走向应当是有利于创造良好的通风条件,同时为道路两侧的建筑创造良好的日照条件。道路路网的布置要与交通需求、建筑、风景点等相结合。

道路布局应顺应自然环境(地形、风向等)(图6-2-4),尊重乡村传统道路格局,结合不同功能需求进行规划,提倡景观化、生态化的设计。设计中通过采用一些转弯道路、最小化直线道路的距离等措施降低车行速度,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如邻水的道路与水岸线结合,精心打造河岸景观,使其既是街道,又是游览休憩的地方(图6-2-5)。

地形起伏较大的乡村,道路走向应与等高线接近平行或斜交布置,避免道路垂直切割等高线。当地面自然坡度较高时,可采用“之”字形布置,为避免行人行走距离远,在道路上盘旋,可与等高线垂直修建梯道。道路规划布置时,就算增加道路的长度也要尽可能绕过地理条件不好、难以施工的地段,这样不仅仅可以减小工期、节约资金,同时能够使道路平缓安全。地形较为平坦的乡村,更多的是要考虑避开不良地质水文条件的地点。

图6-2-4 道路布局顺应地形

来源:邱婵,周子华.平武县平通镇桅杆村规划.四川众合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015.

图6-2-5 道路结合地形水系

来源:舒霖,王劲松.平武县大印镇皇庙村规划.四川众合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015.(www.xing528.com)

6.2.3.4 道路路网

乡村道路应尽量减少与过境公路的交叉,以保证过境公路交通的通畅、安全。乡村道路应避免错位的T字形交叉路口,已错位的T字形路口,在规划时应予以改造。

从乡域范围的土地利用而言,道路网的空间布局对于乡村土地利用的一个直接影响是增加了各个地块间的交通可达性。我国乡村建成区的道路路网布局常遵循“窄路幅”的原则,然而在重新进行道路规划的过程中,应适当提高路幅宽度,打通必要的道路关卡,突破由主要道路围合而成的“密闭村域”,形成由次要道路与游步道分割围合、路网密度较高、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模式(图6-2-6)。

图6-2-6

来源:雷一鹏.偏寨村美丽乡村示范村规划.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3.

村镇道路是乡镇与乡镇之间、乡镇内部各行政村之间、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以及乡镇与外部联络的非乡道以上的道路。村镇道路根据使用功能划分为主干路、支路和巷路。村镇道路按现行的《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的规定来规划,该标准适用于全国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镇规划,同时乡规划也可按该标准执行。但是《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没有对乡村道路规划技术指标提出标准要求,乡村道路规划指标仍在采用已废止了的《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1993)进行规划编制(表6-2-2、表6-2-3)。

表6-2-2 镇区道路规划技术指标

来源:《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
注:表中一、二、三级道路用地按红线宽度计算,四级道路按车行道宽度计算。

表6-2-3 村镇道路系统组成

来源:《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1993)。
注:表中●——应设的级别;○——可设的级别。

一定程度上,道路网的密度越大,交通联系就越便利;但是密度过大会增加交叉口的数量,影响通行能力,可能会造成交通拥堵的状况,同时也会增加资金的投入,不利于乡村道路建设。道路路网布置需考虑交通便利,村民步行不会绕远路,交叉口间距不宜太短,避免交叉口过密的问题。按村庄的不同层次与规模分别采取不同等级的道路,如中心村应采用三级和四级道路,大型中心村可采用二级道路,大型基层村应设三级与四级道路。实际规划中,道路间距应结合现状、地形环境来布置,不应机械地按规定布置。特别是山区道路网密度更应该因地制宜,其间距可考虑在150~500m之间,为提升旅游特色和村镇交通便捷度以及可达性,要求特色乡村的主要车行道路网能够半小时内到达相邻村庄。

道路网密度一般从乡村中心向近郊地区,从建成区到新区逐渐降低,建成区密度较大,近郊区及新区较低,以适应村民出行流量及流向分布变化的规律(图6-2-7)。

图6-2-7 路网布局

来源:成都市镇(乡)及村庄规划技术导则.成都市规划管理局,2015.

6.2.3.5 道路系统形式

常见的道路路网形式有自由式、环状放射式、方格网式和混合式四类。过境公路轴线附近往往是乡镇空间生长的最佳区位,但是在村镇主要入口处,要通过交通节点处理,对过境交通进行分流引导,对原有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等进行等级分工,以避免其相互干扰;新区的建设发展应修建过境绕行道路(表6-2-4)。

表6-2-4 乡村道路路网形式比较分析

来源:编者自绘。

6.2.3.6 道路断面

道路断面设计主要对车行道宽度进行控制,根据道路功能、地形环境等灵活确定道路红线宽度。乡村道路提倡一块板混合断面形式,也可采用不等高、不对称的断面形式(图6-2-8),市政管线宜设置在人行道或两侧绿带内。

图6-2-8 街道断面形式

来源:广元万源片区城市设计.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分院,2006.

6.2.3.7 道路铺装

道路铺装对于乡村建设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改善乡村生态景观环境,提升乡村文化品位和促进农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乡村道路可根据当地特点,因地制宜地选取材料进行硬化。主要道路路面宜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块石路面等形式,平原区排水困难或多雨地区的村庄,宜采用水泥混凝土或块石路面。次要道路路面铺装宜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块石路面及预制混凝土方砖路面等形式。游步道及宅间路路面铺装宜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石材路面、预制混凝土方砖路面、无机结合料稳定路面及其他适合的地方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