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方法-乡村规划与设计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方法-乡村规划与设计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布局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布置问题,还包括对国家对乡村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以及财政管理、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因此,在进行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时,需要结合国家现行的规范标准及规划编制方法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选择、规模大小、服务对象与交通组织密切相关。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方法-乡村规划与设计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布局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布置问题,还包括对国家对乡村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以及财政管理、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因此,在进行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时,需要结合国家现行的规范标准及规划编制方法等。

7.2.2.1 空间布局指引

(1)优化配置。选择相应级别的公共服务设施类型,按适宜的规模进行优化配置。政府管理机构、学校医疗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是分级设置的,相应的分级配置标准应因地制宜,需要基于地方需求合理分配。福利院、老人活动中心、文化站、图书馆等公益性设施则有明确的分级标准。商业服务、休闲娱乐设施可参照标准进行配置,但也需要根据乡村具体性质与市场需求[1]灵活调整(图7-2-1)。

(2)合理的服务半径。服务半径的确定需要与乡村的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特别是管理型、公益型的公共服务设施,它的分级配置不同,其服务半径也不同。例如中学和小学的服务半径,面向的区域范围不同,其标准也不同。

(3)配合交通组织。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选择、规模大小、服务对象与交通组织密切相关。例如,行政管理机构需位于交通便利的位置,以方便公务的执行;商业服务类由于经营的范围不同,对客货车流量应分别考虑;过境路宜迁移至乡村边缘,而商业服务设施宜布置在生活性道路两侧。

(4)突出地方特色。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一般位于其最重要的位置,它的规模大小、集中程度,往往能够展现乡村的主要风貌特色,所以应结合乡村绿化、景观系统规划,在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中重视景观节点的作用,并结合主要道路、街景设计、建筑风格设计,充分发掘当地特色,使乡村风貌规范化、特色化、整体化。

(5)开发强度控制。乡村公共设施的规划要从建设的可行性出发,因地制宜,控制开发强度。

7.2.2.2 商业服务类布局方法

(1)街道式布局

可分为三种形式:

①沿主要道路两旁呈线形布置。乡村的主干道居民出行方便,中心地带商业集中,有利于街面风貌的形成,加之人流量大、购买力集中,容易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沿街道两侧线形布置,需要考虑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功能相互联系,在街道的一侧成组布置,避免人流频繁穿越街道的情况。这种布局的缺点是存在交通混乱的隐患,可能会出现行人车辆混行、商家占道经营等问题,导致交通堵塞,引发交通事故

②沿主干道单侧线形布置。将人流大的公共建筑布置在街道的单侧,另一侧建少量建筑或仅布置绿化带,即俗称的“半边街”,这样布置的景观效果更好,人车流分开,安全性、舒适性更高,对于交通的组织也方便有利。当街道过长时,可以采取分段布置,并根据不同的“休息区”设置街心花园、休憩场所,与“流动区”区分开来,闹静结合,使街道更有层次。这种布局的缺点是流线可能会过长,带来不便。它适用于小规模、性质较单一的商业区。

③建立步行街。步行街宜布置在交通主干道一侧。在营业时间内禁止车辆通行,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这种布局中街道的尺寸不宜过宽,旁边建筑的高宽必须适度。

(2)组团式布局

这是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传统布置手法之一,也就是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一个公共服务功能的组团,即市场。其市场内的交通,常以网状式布置,沿街道两旁布置店面。因为相对集中,所以使用方便,并且安全,形成的街景也较为丰富,如综合市场、小型剧场、茶楼商店等。

(3)广场式布局(www.xing528.com)

在规模较大的乡村,可结合中心广场、道路性质、商业特点、当地的特色产业形成一个公共服务中心,同时也是景观节点。结合广场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三面开敞式,广场一侧有一个视觉景观很好的建筑,与周围环境自然景观相互渗透、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二是四面围合式,适用于小型广场,以广场为中心,四面建筑围合,其封闭感较强,宜做集会场所;三是部分围合式,广场的临山水面作为开敞面,这样布置有良好的视线导向性,景观效果较好。

7.2.2.3 行政管理类布局方式

行政办公建筑一般位于乡村的中心交通便利处,有的也将办公建筑布置在新开发地区以带动新区经济、吸引投资。它们的功能类型、使用对象相对单一,布置形式大致有两种:

(1)围合式布局。以政府为主要中轴线,派出所、建设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农林部门、水电管理部门、工商税务部门、粮食管理部门等单位围合布置。

(2)沿街式布局。沿街道两侧布置,办公区相对紧凑,但人车混行,容易造成交通拥堵;沿街道一侧布置,办公区线型[2]容易过长,不利于办事人员使用,但是有利于交通的组织。另外行政管理类设施周围不宜布置商业服务类设施,以避免人声嘈杂,影响办公环境。

7.2.2.4 教育类布局方式

(1)幼儿园托儿所的布局方式。幼儿园、托儿所是人们活动密集的公共建筑,需要考虑家长接送幼儿的方便快捷,对周围环境的要求较高,需布置在远离商业、交通便利、环境安静的地方。同时,在考虑儿童游戏场地时,需注意相邻道路的安全性。一般采用的布局方式有:集中在乡村中心、分散在住宅组团内部、分散在住宅组团之间。

(2)中小学的布局方式。小学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中学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 000m。要临近乡村的住宅区,又要与住宅有一定间隔,避免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可布置在乡村街道的一侧、乡村街道转角处、乡村公共服务中心等。

7.2.2.5 文体科技类布局方式

文体科技类的公共服务设施一般人流较集中,在布局时需要有较大的停车场,建筑形式上应丰富而有层次,能够体现当地的文化、民俗特色,建筑的规模大小应根据乡村的规模相应设定。

7.2.2.6 医疗保健类布局方式

这类设施对环境要求较高,布置方式较为单一。卫生院包括门诊部和住院部,门诊部的设计需要考虑供人流疏散的前广场,住院部则要求环境良好、安静、舒适。敬老院的布置需要考虑室外的活动区、老人休息区,要求远离嘈杂地区、日照良好。

【注释】

[1]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条件、接受城镇公共服务设施辐射程度。

[2]公共人流交通线、内部工作流线、辅助供应交通流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