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成功案例集

上海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成功案例集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辅导员转达了资助管理中心的意见后,Y颇有些怨气,她认为获得的那些资助其他维吾尔族学生基本也有,这并不是特殊的照顾。

上海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成功案例集

上海理工大学 赵巧

一、 案例概述

2013年6月,大四学子们都在忙于办理毕业离校的相关手续,为顺利奔赴工作岗位准备着。此时,某高校外语学院的一名维吾尔族学生Y却有点心烦,她正在为四年所欠的二万余元学费及住宿费而苦恼着。

Y的家庭并不富裕,四年学费加上住宿费二万余元,这是一笔不小的金额。怎样能尽快筹措到学费呢?Y首先想到了向学校申请学费减免,因为学校和国家一直承诺“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于是Y向辅导员提出,是否可以出于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照顾,学校是否对她欠缴的学费给予一定的减免,以便自己能尽早办理退学手续。

辅导员将学生的想法告知了校资助中心老师,讨论学费减免是否可行。然而,资助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查询了学校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中Y的资助情况,系统显示Y四年来所受国家助学金、少数民族专项助学金等相关困难补助总额达到24810元,远远超过其他同学,并且足以缴付学费。因而决定,不再给予她减免。

辅导员转达了资助管理中心的意见后,Y颇有些怨气,她认为获得的那些资助其他维吾尔族学生基本也有,这并不是特殊的照顾。她还埋怨辅导员没有督促她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才导致今天的困局。辅导员提醒她,每一年开始申请助学贷款时,他都多次和她联系,也几次当面督促她办理手续,反而是她自己以开不出贫困证明为由不断推诿,错过了贷款时机,自己应当负主要责任,要从自己的角度进行反省。

二、 案例分析

1.本案例揭示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本案例揭示了部分学生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产生的避重就轻的“投机”行为。助学金的钱是国家的,是不用还的,而贷款是需要自己还的,所以有些学生愿意接受助学金而不愿意贷款,最后以家庭特别困难为由希望学校减免部分学费,或者拖欠不还。此案例中这个学生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另外,本案例也折射出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以“少数民族”的特殊身份作为资本,将对自己的资助视为理所当然,缺乏感恩意识。

2.辅导员在与其谈心谈话时要注意哪些问题,难点有哪些

少数民族学生一般来自边远地区,特别是维吾尔族、藏族学生的家庭普遍贫困,国家有专项的助学金资助,学校通常在资助时也会适当进行倾斜。少部分学生则把这些资助作为自己“享有的权利”,经常和其他高校的同学进行比较,如果认为资助额度少了还会质问学校。助学金反而催生了他们与学校的矛盾。

工作难点:要使Y认识到两点。(1)各民族学生在学校的待遇都是平等的,国家对部分少数民族进行政策倾斜是考虑到这些地区经济不发达,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都十分困难,在生活饮食等各方面都不习惯,这并不是他们所认识的“正常享有的特殊待遇”,要常怀感恩之心。(2)任何人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义务。国家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不仅是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更是希望通过资助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格,走上自强、自立的道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些学生动脑筋想钻政策的空子,只愿享受助学的权利,而不愿承担偿还的义务,这是价值观人生观认识上的一种错误倾向,这对学生今后人生的发展都是有害无利的。(www.xing528.com)

三、 解决方法与步骤

首先,辅导员向Y展示了其大学四年期间所受的资助清单,并且和其他维吾尔族学生的资助项目进行了比较。清单显示,学校不仅曾经给她减免过学杂费,还多次给予他国家助学金、上海市助学金、冬令补助、临时困难补助等,总额比其他维吾尔族学生还要高。加上学校给她安排的勤工助学收入,四年总收入接近4万元,这意味着她即便不从家里拿一分生活费,她每年的消费也在1万元左右。接下来,辅导员对Y的消费情况进行了了解。Y思索了一会,她说,自己完全没想过竟然已经获得这么多的资助,家里每个月的收入仅有三四百元,而自己一个月的消费近千元。她说自己到了发达城市,可能是有些虚荣,给自己添置了不少衣服,买了电脑手机,还经常参加学校以及其他高校的维吾尔族学生的民族活动,每次凑份子都会花掉不少钱。

在对Y的消费情况了解后,辅导员又进一步与Y探讨交学费问题。辅导员问Y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学费没缴会对自己毕业造成影响。Y说,她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心存侥幸,觉得学校对维吾尔族学生特别照顾,说不定到时能给自己减免一点。自己也攒了一些钱,打算到时也还一点,不过去年他哥哥要做生意,自己把8000元助学金借给他,结果哥哥做生意却亏了,8000元钱也打了水漂,所以她才向老师提出减免的请求。听完Y的解释后,辅导员进一步询问Y为什么不申请助学贷款。面对老师的询问,Y坦言,自己觉得自己能力一般,毕业后想在大城市就业很难,十之八九会回到自己的家乡,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一两千元,贷款四年一共2.4万元,自己要工作好几年才能还清,因此想多申请点助学金来抵付学费。结果自己的开销逐渐大了起来,就不愿用助学金偿付学费了。

听完Y的想法后,辅导员对Y进行教育。辅导员说她曾经到过维吾尔族地区,了解当地的贫困状况。能够有机会到发达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相对其他同龄人来说,Y已经是非常幸运,所以更要珍惜。维吾尔族人热情、诚实、敢作敢当,而Y却失去了这些品质,连偿还学费的责任也选择了逃避。还把自己的未能贷款的原因归结到辅导员身上,这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也是对他人的伤害。辅导员最后说,人千万不可有侥幸心理,或许可以糊弄一时,但不可能糊弄一世。作为大学生,要学会约束自我、管理自我,以良好的态度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谈话结束后,Y非常惭愧,将自己的情况如实向家长汇报,取得他们的谅解,首先偿还了1万元的学费。毕业后,她进入中部城市的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很快就偿还了剩余的全部欠款。

四、 启示与思考

1.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如何合理资助,如何对其进行诚信感恩教育

高校少数民族困难学生,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贫困生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多层面、深受各界关注的问题。对他们的资助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少数民族学生与广大汉族学生有着相同的强烈时代特点,但是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闭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地区,因而又表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他们对父母、对国家仍存在着较重的依赖心理,认为高校不会让困难的学子辍学,抱着上了大学就该有人管的心态,“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缺乏自立自强、靠自己的双手劳动生存的观念,而更多地指望学校减免学费,或从政府、社会得到资助,甚至把贫困作为资本。

2.作为资助工作,如何改进资助模式,发挥资助育人的功效

高校困难生,在经济上处于暂时性的困难,但在在精神上和知识上他们应拒绝贫困。因此,不仅要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救助,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加强对他们心灵的引导。资助工作应该在考虑“经济”解困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精神”解困。因此在资助模式中,要从精神解困与经济解困两个维度入手,在向困难生“输血”的同时,要教会他们如何“造血”,帮助贫困生实现精神解困;不仅进行经济资助,还要帮助其提升能力,如对其进行技能培训、素质拓展、社会实践、人际交往引导等,消除困难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引起的心理、能力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通过合理科学的资助方式,调动困难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个性潜能,从而达到资助育人的效果。

本案例通过给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大学的资助清单,让学生再次感受学校、社会、国家对他们的关爱,使其认识到,正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帮助,自己才能顺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走上社会、回报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