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典型案例集:托起少数民族学生青春梦

上海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典型案例集:托起少数民族学生青春梦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课题组以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实际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在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男性比例为29.6%,女性比例为70.4%;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维吾尔族学生占63.93%,侗族、彝族学生各占3.3%,哈萨克族学生占6.6%,柯尔克孜族、黎族、苗族、土家族、瑶族、布依族各占1.6%,壮族占13.1%。

上海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典型案例集:托起少数民族学生青春梦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卫茹静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辛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由于西部开发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队伍也随之迅速扩大,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占了很大比例。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他们中的许多人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又缺乏其他经济来源,无法正常缴纳学费,缺少必要的生活费用。建立完善有效的少数民族学生帮扶资助体系,能使他们摆脱相对窘迫的经济现状,减少因为贫困而带来的诸多问题,使他们获得与普通大学生平等的发展机会,对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团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目前许多高校亟须思考的问题。

本课题组以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实际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2014学年第一学期共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34人,约占学生总人数的13.04%,其中特别困难生占95.08%,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61人,其中少数民族特别困难生约58人。在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男性比例为29.6%,女性比例为70.4%;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维吾尔族学生占63.93%,侗族彝族学生各占3.3%,哈萨克族学生占6.6%,柯尔克孜族黎族苗族土家族瑶族布依族各占1.6%,壮族占13.1%。

此次调研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7份,其中有效问卷140份,回收率为98%,有效回收率为93,3%。在性别分布上,男生46人,女生94人;在民族分布上,布依族1人,藏族8人,侗族3人,哈萨克族6人,回族6人,柯尔克孜族1人,珞巴族1人,满族4人,蒙古族1人,苗族4人,水族1人,土家族5人,维吾尔族91人,彝族2人,壮族6人;从年级分布上来看,2011级13人, 2012级66人,2013级61人;从学院分布上来看,教育学院15人,建工学院13人,数理学院24人,信机学院7人,生环学院48人,旅游学院17人,上海旅专15人。

一、 案例概述

(一)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入校后都遇到了学习上的困难,其中有36.4%的学生反映“不知道学习重点,学习很盲目”,23.5%认为“课程难度太大,上课听不懂”,22.1%的学生觉得“上课进度太快,跟不上”,还有7.4%的学生表示“听不懂老师讲话”。对“入学以来,你觉得学习最困难的课程是什么?”的问题,选择“专业课”的学生占38.6%,选“语言类课程(英语普通话等)的占32.1%,选“高等数学”的占17.9%,选“计算机课程”的占7.9%。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文化和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为保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民族教育给予了一定的扶持和帮助,在政策上专门为少数民族学生设定招生比例,降低分数录取少数民族考生。这就造成了一旦进入高校后,少数民族学生和其他大学生相比文化基础较差,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许多少数民族学生虽然入学前接受过汉语培训,但基础较为薄弱。民族地域语言的制约,影响了他们对汉语授课的理解程度,表现为对专业课内容的理解和消化有困难,以至于直接影响最终的学业成绩。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来自新疆贵州、云南等地的学生反映英语课程晦涩难懂。

(二)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在校经济情况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很多学生的父母是靠务农为生,家里兄弟姐妹也比较多,在校的生活往往面临着很大的经济压力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有52.1%的学生家庭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23.6%的学生家庭年收入在1000至5000元之间,家庭年收入超过万元的少数民族学生家庭只有13.6%。目前,上海高校普通专业每年学费为5000元。调研中只有11.3%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能支付得了全部的学费,有52.9%的学生自己可支付的学费额度在2000元以下。

根据上海市目前的消费水平,一名普通在校大学生每月基本生活费用在800元以上。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只有25.7%的少数民族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在800元以上,有40%的学生生活费用在200至600元之间,甚至还有4.3%的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还不足200元。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开支中,“伙食费”与“日常生活用品”的支出占分别42.4%与32.5%,剩余部分主要用于“购买学习资料与用品”“交通费”“学习培训”和“寄回家里”。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没有其他娱乐类项目的支出。有84.3%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当自己经济上遇到困难时,会选择向家人寻求帮忙或自己解决”。因此,有大约55%以上的少数民族学生会“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参加打工或兼职”来赚钱部分生活费和学费。

从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状况来看,大学期间的学费与生活费给少数民族学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几乎所有参与调研的学生都表示愿意并希望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经济资助,其中80.7%的少数民族学生入校后已申请了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补助。因此也不难理解,有些少数民族学生对后勤服务社会化之后用餐费用、住宿费用的增加,洗浴费用的结算方式,教材二次利用等学校政策和措施比较敏感的原因了。

(三)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在校生活情况

少数民族地区淳朴的民风、美丽的自然风景,铸就了当地人豪爽倔强、善良率直的性格,这对维护同学之间的团结、建立同学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有75.8%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同学关系很融洽或比较融洽,他们认为与班级同学相处是件比较愉快的事情。有81.5%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在学习生活中,与其他民族的学生在交流上没有任何困难”或者“虽然有一点困难,但不影响我们之间的交流”。

同时由于大部分民族地区都保留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艺术表演活动,因此许多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勇于表现自己。有84.3%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参加学校或者班级的各种活动”或者“有兴趣就会主动去参加学校与班级的各类活动”。

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在校生活状况基本正常,与班级学生的交往尚属顺利,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活动、努力融入集体。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仍有少部分的少数民族学生与同学关系不佳,有22.1%的学生表示“与同学关系一般,平时和班级同学交流不多”,还有2.1%的学生表示“不好”或“不太好”。这些学生在平时基本不与班级其他同学接触。8.5%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与其他民族学生的交流上感觉困难,相互听不懂,导致了不交流。在参与班集体活动方面,仍有约15.7%的少数民族学生比较被动,不愿意参加或者只有在老师、同学的邀请的情况下才勉强同意。

从这些调查数据中我们应该看到,由于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民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与其他学生存在着差异,使他们不轻易敞开自己的内心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影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缺乏与大部分同学的沟通交流,以致情感不能得以正常地表达和宣泄,导致同学之间的误会与疏远,使少数民族学生产生自我保护观念,从而形成跨班、跨专业的老乡群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他们的心理失衡,产生孤独、无助、压抑等不良心理情绪。

二、 案例分析

目前在高校比较常见的资助体系主要是“奖、贷、助、补、减”的模式体系。这种资助体系的特点是借助外力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而且侧重物质上的资助。在整个资助体系中,以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等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解决学生的学费、住宿费问题。此外,国家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共同帮助贫困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通过以上的高校帮扶资助体系,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资助,缓解了他们经济上的困难。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部分高校的资助帮扶手段在有效性方面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 奖助学金力度有限

在调研中,有62.9%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在过去的一年中所获得的资助额在3000元以下”,27.9%的学生选择“3000元至5000元”。其中, 54.9%的少数民族学生享受过国家助学金,41.0%的少数民族学生享受过学费减免,45.1%的少数民族学生享受过节日慰问,43,4%的少数民族学生享受过生活补贴,只有14.8%的少数民族学生获得过国家励志奖学金。对“你觉得目前所获的经济资助能否缓解的实际困难”的问题,仍有33.6%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不太能,只能解决一部分”。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奖助学金来源主要有国家拨款、学费提成及社会捐助三个途径,但就现实情况来看,有限的资金不能满足数量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有些奖学金的资助标准中对学业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品学兼优,而这些少数民族贫困生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落后了,所以在大学里他们往往学习成绩都相对较差,只能享受金额相对较少的国家助学金,很难获得一笔金额较高的助学金。(www.xing528.com)

与此同时,由于资助金额有限,学校有时为了照顾到面,只能减少对每个学生的资助力度。结果资助面小额少,如同杯水车薪,许多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问题没有解决,只不过是暂时“缓贫”而已。

(二) 校园贷款走入困境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切实地解决了高校贫困生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但在高校的实际学费贷款中存在供需差距,许多银行开办助学贷款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审核严格,从审核到放贷的时间比较久,给予的名额也很有限。而由于申请贷款过程比较复杂,许多学生对贷款的流程与手续不了解、不清楚,以至于许多学生虽然家庭经济非常困难,但仍不愿贷、不敢贷。

在调研中,申请过助学贷款的学生只占调研人数的36.4%。在限制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的主要原因中,有40%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助学贷款”, 15.7%的学生选择“手续繁琐,感觉很麻烦”,还有11.4%的学生选择“名额有限,争取不到”。

(三) 勤工助学岗位缺乏

不少高校受实际校园环境与条件的限制,只能给学生提供有限的勤工助学岗位,不能满足大多数贫困生的需要。也有些高校由于校区远离中心城区,以至于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离校区距离较远,给学生勤工助学造成了不便。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由于语言等因素,要找到一份合适的勤工助学岗位更是难上加难。在调研中,有58.6%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有效缓解自己经济状况的方式是“勤工助学或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赚取生活费”。但真正在平时能参加学校勤工助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只有22.1%,绝大部分的学生很少参加或从没参加过。在参加过勤工助学岗位的少数民族学生中,只有42.1%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非常适合自己,能胜任这个岗位”,大部分学生认为“有点难度”“不太适合,正试着去适应”。

(四) 困难认定过程艰巨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一直是高校帮困助学工作的一大难点。在实际的认定过程中,学校管理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实际生活费支出和家庭实际状况。有的学生在填报家庭收入时尽可能少报或不报,以没有收入为由拖欠学费,申请减免或资助。也有一些经济并不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家长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申请资助的一系列证明,成为所谓的“家庭经济困难生”,接二连三地向学校申请减免学费并得到资助。

同时在困难认定的过程中,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读写与理解能力有限,对于他们来说在刚入学时准备和填写一系列的申请材料、证明非常困难,经常大费周折,导致最后虽然通过了困难认定,但早已错过了一些助学金申报的时间,失去了资助的机会。

(五) 关心、关怀相对不足

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因此在高校中对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关注得更多一些,但学校和师生更多给予他们的帮扶都是物质方面的。但根据调研,除了经济上的困难之外,在问到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你遇到过哪些困难?”时,有50.0%选择“饮食不习惯”,40.4%选择“不适应上海的天气”,24.3%选择“语言交流遇到障碍”,15.0%选择“无法融入集体”,6.4%选择“同学关系欠佳”。而遇到这些困难时,他们最想得到帮助的人的排序分别是:同学(39.9%)、家人(22.1%)、辅导员(19.3%)、专业老师(10.7%)、同乡(8.6%)。

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困难只是他们遇到的一个问题,还有许多问题也困扰着他们的大学生活,而他们最希望自己的同学与老师与他们进行交流、开导,给予他们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因此高校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帮困资助的手段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应该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增加与他们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困惑与需求,才能将帮扶做到实处。

三、 解决方法与步骤

(一) 做好经济帮扶,确保少数民族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

学校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经济帮扶工作,经过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特设“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少数民族奖学金”“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生活补贴(学期中按月发放,假期3个月不发)”等资助项目,充分利用学校自有配套资金帮扶少数民族学生完成学业。同时,学校积极联系新疆内地学生工作办公室、各省区招生部门和生源地贷款银行,争取各少数民族学生生源地人民政府的各类配套帮扶政策,最大限度为在我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争取各项补助,为其在我校正常学习生活提供保障。

(二) 重视学业指导,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部分学生,特别是来自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因为语言障碍,仅仅能进行日常的简单交流,而在人际交往、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上存在严重问题,尤其是高等数学、统计学等比较抽象的学科,更是出现听不懂、跟不上的情况。因此学校可以开展普通话、英语、高数等课程的一对一帮扶班,组织普通话应用能力好、专业业务素质强的学生骨干,与少数民族同学结对开展活动,通过活动增强互动,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可以组织高年级的少数民族学生对低年级少数民族学生开设学习方法和实习经验等学业方面的讲座,安排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做班级导生,利用少数民族优秀学生在民族学生群体中开展榜样教育,树立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自信。

(三) 加强思想教育,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帮扶资助工作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感恩意识。通过师生党支部与少数民族学生或班级开展结对活动,切实使少数民族学生体会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辅导员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要关注其思想动态,通过定期走访寝室,及时了解他们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开展谈心工作,给予他们生活与学习上的指引,畅通沟通渠道,建立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班团活动,展示自己,融入校园集体生活;鼓励他们投入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服务意识,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离家遥远,绝大多数学生甚至是第一次离家、思乡情绪重等问题,开展团训、游戏、座谈等活动,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期间身心健康发展。

(四) 融合校园文化,增强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

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帮助资助工作中,要将多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要的一课。学校可以借力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新生入学主题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讲座、少数民族风情展示、少数民族歌舞表演等方式,结合微博、微信、易班等多种渠道普及民族风情文化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学会相互尊重、互相接纳。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的舞台,树立少数民族学生的校园主人翁意识,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校园大环境,促进文化交流,实现和谐校园生活。

四、 启示与思考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制度逐渐形成了“奖、助、勤、补、贷”的系统。我校顺应这一趋势及时进行调整,极大地提高了我校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高等教育就学—择业机会。当然这其中仍然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进行深入思考。

首先,从资助来源看,少数民族学生得到的主要资助来源仍然是学校。从少数民族学生得到资助的实际分布看,低收入家庭学生得到资助机会较多;从多种资助方式的有效性看,减免学费是资助方式中最为有效的一种,其次是奖学金、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最后才是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这体现出我们在制度设计方面还有待改进,真正要由“输血”转变为“造血”,还有大量工作要去做,还有更多努力要去付出。此外,学生本身“等靠要”思想的克服、自身脱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等课题都需要在帮扶实践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成体系的对策。

从学校学费标准认同的角度看,学校的学费标准基本符合学生家庭的教育付费能力,但对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仍显稍高。对少数民族贫困生的资助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投入有限、覆盖面太窄,区域性政策导致少数民族资助比例倾斜,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宣传力度不够,助学贷款资助模式由于贷款手续、还贷压力等因素影响了推广使用的有效性等。特别是学校之间的差异,比如在事业营收较好的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相应的资助经费和管理成本负担能够得到计划提取数的保障,但如果学校本身营收和提取经费不足,则会出现很大问题。因此,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帮扶的资金来源和途径多元化问题在当前显得越来越突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