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明帝国:成化帝卷》完整版

《大明帝国:成化帝卷》完整版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朝廷应该对他们全部加以革除。此事过后没多久,第二个想浑水摸鱼或言搭便车的人又冒了出来,他叫黄征,国子监生。宣德四年,黄福与平江伯陈瑄共同负责南粮北运之事,后调任南京户部尚书,并兼掌南京兵部。但即使这样,明英宗还是下令,将古镛械往北京,处以杖刑,然后再把他给放了。朝廷随即降旨,拒绝古镛的“照例复职”请求。

《大明帝国:成化帝卷》完整版

最早想到此招的是景泰末年跟随石亨、张和杨善等七大奸恶(有关他们的详细情况可见笔者的《大明帝国》之《景泰、天顺帝卷》下册,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发动夺门之变、后被明英宗分别擢升为海宁伯的董兴和宣城伯的卫颖(《明英宗实录》卷274)之子。

成化元年(1465)六月,董兴之子董源等上奏朝廷说:他们几家的父亲当年冒着生命危险,与石亨等一起到南宫去,迎先皇帝复辟,遂被朝廷进升为公、侯、伯,张晋升为太平侯,张之兄张晋升为文安伯,都督孙镗晋升为怀宁伯,都督董兴晋升为海宁伯,都督卫颖晋升为宣城伯。当时朝廷规定:这些爵位是世袭的。太平侯张和兴济伯杨善因为在天顺元年(1457)就死了,他们的儿子张瑾和杨宗都得以继承爵位。而自天顺中期起朝廷开始否定“夺门”之说,石亨因为犯有谋逆之罪而死于狱中;文安伯张之子张斌因在大丧期间与自己父亲的婢女发生性行为,以及违制强娶妹夫之妾等事而被锢禁于锦衣卫镇抚司狱(《明英宗实录》卷356),后遇赦“闲住”;怀宁伯孙镗因天顺八年(1464)八月的牛玉案(《明宪宗实录》卷8)而被削禄,就他们董兴和卫颖两家后代无故而未得袭爵,请朝廷照太平侯和兴济伯之例,让董、卫两家的儿子继承父辈爵位。(《明宪宗实录》卷18)

这事不提也罢,既然现在有人主动提出了,新皇帝朱见深倒是要好好地思考了一番,因为自己拿不准主意,就向老师、内阁首席辅臣李贤请教。李贤当即回答:先皇帝在世时就已经否定了“夺门”之说,现在怎么能再让所谓的“夺门”功臣子孙袭爵呢?朝廷应该对他们全部加以革除。成化帝当即接受了建议,不仅拒绝了董源等人的上请,而且还将已经袭爵为太平侯的张瑾降为锦衣卫指挥使,至于兴济伯杨宗“本无武阶”,但由于其父杨善曾有北使瓦剌、迎回明英宗之功,故朝廷最终将他降为指挥同知。(《明宪宗实录》卷18)至此,夺门之变的七大奸恶“功臣”的爵位俱已革尽。对此,史书评价道:“至成化初,诸被革者诉请。复以(李)贤言,并夺太平侯张瑾、兴济伯杨宗爵,时论益大快之。”(《明史·李贤传》卷176)

此事过后没多久,第二个想浑水摸鱼或言搭便车的人又冒了出来,他叫黄征,国子监生。成化三年(1467),黄征上书朝廷说:“我家爷爷黄福历事五朝,官至少保兼尚书,死后朝廷赠与太保之衔,并加谥‘忠宣’。只是我黄家子孙都未得录用。乞请如尚书夏原吉之子的恩例,量授一职。”黄福是明初就入仕的数朝老臣,曾任朱元璋时代的工部右侍郎。(《明英宗实录》卷63,《明史·黄福传》卷154)永乐初年调为北京行在工部尚书,张辅平定安南之乱后,他“以尚书掌(交阯)布政、按察二司事”,宣德元年(1426)被召回,仍任行在工部尚书。宣德四年,黄福与平江伯陈瑄共同负责南粮北运之事,后调任南京户部尚书,并兼掌南京兵部。明英宗即位后,升黄福为少保,令其参赞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机务。数年后的正统五年(1440),他卒于任上。史书说,黄福是个有口皆碑的好官,“历事六朝,多所建白。公正廉恕,素孚于人。当官不为赫赫名,事微细无不谨。忧国忘家,老而弥笃。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明史·黄福传》卷154)。但他与所谓的景泰朝“奸党”案没什么关联,加上他长期在外任职,明宪宗对这位历事大明五代老祖宗的老臣没什么印象,所以在接到国子监生黄征的上奏后顺手将它交给了吏部去处理,随即该事也就被吏部压了下来。(《明宪宗实录》卷41)

成化初年第三个想浑水摸鱼或言搭便车的可能就要数古镛了。古镛是正统元年(1436)的进士,(《明英宗实录》卷15)景泰元年(1450),任山东按察司佥事(《明英宗帝实录》卷194,《废帝郕戾王附录》第12)。景泰六年(1455)十一月,因少保、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王文推荐,古镛升任大理寺左少卿(《明英宗实录》卷260,《废帝郕戾王附录》第78)。就因为这个缘故,景泰八年(1457)正月夺门之变发生后,古镛被指称为景泰“奸党首恶”王文之党人而遭黜为民(《明英宗实录》卷274)。4年后的天顺四年(1460)七月,丢官在家的古镛为相邻所诬告:口出冤望,日集无赖,私造兵器。复辟皇帝闻讯后派了御史宋有文与锦衣卫官同往山西祁县去查验,结果一无所获。但即使这样,明英宗还是下令,将古镛械往北京,处以杖刑,然后再把他给放了。(《明英宗实录》卷317)明宪宗上台后大行拨乱反正之政,古镛听说后十分激动,于成化之初上奏陈冤,自称“天顺初与于谦等俱为石亨诬陷,今(于)谦等皆得洗雪,乞照例复职致仕”。成化帝接奏后令人展开调查,发现他“为人便侫,忮刻自用,权势所在,必趋附之。比家居尤放纵不检,为乡里所薄云”。朝廷随即降旨,拒绝古镛的“照例复职”请求。(《明宪宗实录》卷71)(www.xing528.com)

第四个想搭便车的大概就要数李时勉的孙子李颙。李时勉,江西安福人,永乐二年(1404)进士,性格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永乐后期,大明迁都北京,时任翰林侍读的“(李)时勉言营建之非,及远国入贡人不宜使群居辇下。忤帝意……寻被谗下狱。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洪熙元年(1425)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胁折者三,曳出几死”。明宣宗即位后李时勉复官为翰林侍读,后于宣德六年(1431)出任国子监祭酒。正统初元,因不肯媚事宫廷大珰王振而被枷号三日,他受尽了凌辱,后于正统十二年(1447)致仕回乡,“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明史·李时勉传》卷163)。景泰元年(1450)李时勉病卒于老家,朝廷赐谥“文毅”,“文毅”的谥法含义为“勤学好问,果而能断”,当时谁也没有发现其中有什么不妥。成化五年(1469),看到朝廷大行“更始”之举,李时勉孙子李颙便上请说:“(我家爷爷李)时勉历官四朝,曾效勤劳,请如吏部侍郎曹鼐(殉难土木堡)之例,改谥加赠。”(《明宪宗实录》卷66)

明宪宗接受了李颙的请求,赠与已故国子监祭酒李时勉为礼部左侍郎之衔,并将其先前的谥号“文毅”改为“忠文”。“忠文”的谥法含义是“临难不忘国,勤学好问”(【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谥法考二》卷77)。

……

纵观上述案例,除了第二个案例中新皇帝不愿去翻开一些弄不清的陈年老账外,第一个案例中成化帝直接拒绝上请,完全是继承了天顺中期以来的做法,即否定“夺门”之说、革除“夺门”之功;第三个案例中明宪宗拒绝乞请,是因为他讨厌上请者古镛的糟糕人品与不端行为;而只有在第四个案例中,他接受了李时勉孙子的请求。如果我们再回顾一下李时勉的一生,就不难发现:成化帝赐给他的谥号“忠文”不仅要比先前朝廷所赐的仅强调勤学好问和能断之含义的“文毅”更为妥帖,而且还有褒扬他临难不忘国和勤学好问之品格的含义。由此,我们可以这么说,成化之初,意欲“更始”天下的明宪宗所抑或所除的多为负能量,与此相对,所褒扬或扶植的多为正能量,套用当时政治场上的习惯说法,即为去浊黜冗,举贤使能。(《明宪宗实录》卷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