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土渣渣《三》丧葬程序:佛阁祭品、孝衣、孝帽、纸棍子如何遵守

土渣渣《三》丧葬程序:佛阁祭品、孝衣、孝帽、纸棍子如何遵守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阁”前陈设祭品,左右各点一根白蜡烛,中间置香炉,香火插于其中),准备孝衣、孝帽、纸棍子等。死者女儿、亲戚得知噩耗后,很快就会前来吊唁,旧称“奔丧”。吊丧者来到死者遗体旁,须跪倒痛哭,死者家属上前搀扶并劝哭。讣牌遇七祭前日晚挂出,七过请回,三周年时带往坟地焚化。

土渣渣《三》丧葬程序:佛阁祭品、孝衣、孝帽、纸棍子如何遵守

1.倒头、穿衣

老人病危时,儿女们守候在身旁,陪伴老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民间称“送终”。如果老在家中,称为“寿终正寝”;如果死者终前身边子孙众多,被认为是积福后的善终

人咽下最后一口气,就叫倒下头。之后自己人或请外人,要给亡者剃头、净身、穿衣。剃头,就是为亡者剃头理发。人常说:“死了不剃头,来世会是个连毛子。”净身,就是要把亡者的身体用温水擦洗干净。穿衣,是给亡者穿上老衣,也叫“寿衣”。穿老衣的讲究有,必须穿衬衫、衬裤、棉衣、棉裤,穿袍子或大衣,穿袜子、鞋,戴帽子,这些衣物的材料必须是棉布或部分绸子,连衣扣,系衣带子都是布的,不能用金属、塑料的。不穿缎子和毛料,缎有断子绝孙、断后之虞。毛料有来世托生成长毛的动物之虞。不穿皮鞋,一说是怕穿皮鞋太重,脱生时跑不动或跑得慢;二说是皮是动物之革而制,来世脚会变成动物之蹄。

尸体软的话比较好穿,尸体已僵硬的,如果用力硬扳,就会把亡者的胳膊腿折断,对死者不尊重。办法是先把亡者扳得让爬下,然后把两只胳膊向后扳,把所要穿的老衣套起来,把两个衣服袖子套上去,再使两条胳膊回拉压平,然后再把死者反转过来,扣上衣扣就好了。

民间讲究寿衣袖子要长,要能盖住手,如果露手子孙将来要要饭;寿衣穿单不穿双,恐双会带来凶祸;亡者手上要拿打狗鞭,传阴间多恶犬,因亡者到阴间要过鬼门关,有鞭子好打恶狗,可顺利通过。

2.停 尸

给亡者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穿上鞋袜后,把亡者从日常睡的炕或床上抬到另一个临时支的床板上,也叫“停尸床”。农村讲究,要给亡者嘴里噙个铜钱(农村人有时糟蹋人爱说,把你穷得,死了连个嘴里噙的钱都没有);给亡者衣内身下衬些纸(防尸体体内最后排泄物弄脏新穿的老衣);再用红绳把亡者两只脚拴绑住(民俗说是怕亡者跑了,意是拴住双脚死鬼就不乱窜了,实为怕惊尸);然后把亡者脸用一块红布或手帕盖住,旧叫“苫面”(死人是鬼脸,防有些人见了害怕);还要在亡者停尸床的脚底下点个油碗灯或蜡烛,称为“路灯”。旧传阴曹地府里黑暗无光,有了路灯照亮,死者方好行走。出殡时,路灯要放在棺材旁边,一同埋入墓穴。

尸停好后,跟前要有人看着,不能让猫、狗、鸡和其他动物靠近,以防毛皮静电惊尸。

3.烧倒头纸

尸停好后,孝子们在尸前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并放声痛哭(农村讲究,给亡者穿衣时不能哭,说眼泪滴到尸体上,一滴眼泪一个钉,会穿透尸体,对亡者不好)。放大声痛哭,意有两点:一是亡者的离世,亲人的生死离别,内心和感情上的悲痛,可通过放声痛哭得到释放和减压;二是向外人传递信息,外面听到哭声,就会知道,这家出事啦,乡邻就会前来查看帮忙(农村讲究,家里死人后,未埋前或头七前,重孝子不可随便进别人家门,说孝子身上带有阴气,是黑煞身,进别人家门会把秽气带入,是不吉利的)。

旧传赴阴间路上多有小鬼挡道,烧倒头纸是为亲人的灵魂付买路钱。在烧倒头纸的同时,还要烧“脚乘”(纸糊的车马),目的是让亲人灵魂去丰都城能快一点。

4.商定后事

帮忙的到来后,主人就会请村里有经验的长者与其商量安排丧葬的后事,大体有如下内容:

①看亡者有无棺材,有就抬出来擦洗干净待用,没有就会安排人去买。

②请人选墓址,安排人打墓穴。

③商定亡尸在家停放日期,确定出殡时日(农村讲究七不出,八不入。出殡日一般都避开逢七的日子)。也有人请阴阳先生看选墓址,推算出殡日期,各地讲究不一。尸在家停放的日期长短也不一,入乡随俗为好。

④安排人搭设灵堂(一般灵堂中间要放一个由儿子出钱买的纸糊楼楼,旧叫“佛阁”,好安放先人灵牌或遗像,两侧挂挽联,内容常为“音容永隔泪难禁,灵柩将离病无极”或“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之类,横批为“音容宛在”或“德高望重”。“佛阁”前陈设祭品,左右各点一根白蜡烛,中间置香炉,香火插于其中),准备孝衣、孝帽、纸棍子等(纸棍子按男性儿孙人头准备,孙辈纸棍子上要点红)。

⑤叫帮忙的搭棚、借桌櫈,安排请厨师起灶,采买过事要吃要用的物品。

⑥报丧,也叫发丧。派人通知远近亲族孝子,亲朋好友(要告诉清对方:亡者亡故时间、入殓、成服、下葬的日期和地点)。死者女儿、亲戚得知噩耗后,很快就会前来吊唁,旧称“奔丧”。吊丧者来到死者遗体旁,须跪倒痛哭,死者家属上前搀扶并劝哭。

⑦设账房,写悼词,出七单,出告讣(也叫“讣牌”),写贴白对联,糊大门(糊大门的讲究是,家中一位老人亡,用白纸半糊门,男的死亡,糊门的上半截,女的死亡,糊大门的下半截,也有在两大门扇上各糊三张菱形白纸。两位老人全亡故的用白纸全糊门)。

⑧安排请叫灵床子、乐人或乐队、电影、戏等(电影、戏一般由女儿出钱请)。

“七单”上写亡者各七祭的日期,一般斜贴在院庭墙上,主要让各孝子看,记住亡者各七祭的日子,到时按时前来参加七祭。

“讣牌”,用白纸或白布把亡者生辰、品行、卒日、葬址、成服孝子姓名等竖写,挂于亡者家大门外墙上,通告相邻周知。讣牌遇七祭前日晚挂出,七过请回,三周年时带往坟地焚化。

5.入 殓

入殓,也叫成殓。选定一个时间,一般都在死的当天或第二天,等主要孝子和重要亲朋都到齐后,见亡者最后一面(意在观察是否正常死亡),大家看着把亡者的尸体从停尸床上装入棺木内,就叫入殓。入殓之前,要在棺材底撒上一层干草木灰,灰上铺上柏叶,柏叶上铺褥子,最后把遗体放到褥子上。入殓时众孝子不许哭。亡者入殓后,众孝子烧纸磕头,放声痛哭。一般把棺木放在灵堂后,棺盖罅村(不封死),棺木上要盖亡者生前用的被子。灵堂前设烛台、香炉、祭奠。

6.守 灵

亡者倒下头后,凡孝子进门后丧主都要给孝子发穿素孝服、戴孝帽,重孝子不但要穿白鞋,男重孝子还不能勾鞋,必须把鞋拖着。

戴孝帽也有讲究,重孝子穿孝服戴等身长孝,一般孝子可穿孝服或不穿孝服,戴垂肩短孝。孙子辈的孝子孝帽上要点红,重孙辈点粉红,以示区别。六岁以下的孩子一般不戴孝帽,人怕把娃压得不长了。

入殓后,已出嫁的女重孝子和一般其他亲戚的孝子就可回家准备纸扎、献饭、礼品。在家重孝除分干其他事外,一般都要留在灵堂前黑白守望,就叫“守灵”。任务有二:一是看守灵柩,不让猫、狗靠近,以防惊尸。看管蜡火,续点香火。二是迎接随时前来祭奠和吊唁的来客,陪其一同祭奠和吊唁,并向其回敬磕头礼。

民谣说:“借灵堂,哭恓惶。”意思是有些平时受了欺负、无处诉说的人,特别是女性,常常借灵前哭丧之机,把心中的憋闷、委屈发泄出来,哭后心情舒畅一些。

自亡者倒下头后,家人还要给亡者准备一个吃食罐罐,放在亡者灵柩旁,每次家人吃饭时,要给吃食罐罐中夹一点饭菜,赶出殡前添满,葬时把罐口封好,拿到坟上埋掉。

同时家人还要准备一个大口瓶子,里面装上五谷杂粮,埋葬亡者时拿到坟上,撒在坟堆土的周围。也有地方是把五谷瓶子随亡者埋入墓穴中。

出殡前一天的晚上,灵堂前摆放葡萄架,大门外摆放灵床,并点亮灯火;请戏的,就在家门前搭台唱戏。

7.成 服

一般安排在出殡的前一天下午或傍晚,所有重孝子集中到灵堂前,按大小及辈分列队。乐队奏哀乐,傧相唱词,给重孝子中的大儿穿上带字的背夹衣,前胸后背分别书有:“哀哀吾父(母),生(养)我成人,欲报深恩,昊天罔极。”戴上圪塔帽,脚穿白孝鞋,腰间系上麻绳。长孙也要身穿孝服,头戴点红的圪塔帽,腰间系上麻绳。其他重孝子都要身穿孝服,头戴孝帽,腰间系上麻绳,这就是旧时人们所说的披麻戴孝。孝子多衣着不整,哭得鼻流涎水,邋里邋遢,人们把孝子叫“邋遢孝子”。现时丧葬丧服虽有简化和改进,但古代的痕迹还在。古时把丧服分为五等:

第一等丧服叫“斩缞(cuī)”,是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种。“缞”是指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下衣为裳。斩缞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简单缝制,不收边。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缞。

第二等孝服叫“齐缞”,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自此制以下孝衣,制时均可收边。为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所穿孝服、重孙子女为曾祖父母所穿孝服。孙辈孝帽上要点红。孝服肩上钉块红布,并按亡者性别,分男左女右“钉红儿”。重孙辈头孝点粉红,孝服肩钉两块红布,亦男左女右,谓之“钉双补丁儿”。(www.xing528.com)

第三等孝服叫“大功”,是用熟麻布制作,质料比“齐缞”稍细,为伯叔父母、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丧服所穿戴。

第四等孝服叫“小功”,是用较细熟麻布制作,这种孝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所穿的。

第五等孝服叫“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如同现时的漂白布制作。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表兄弟、岳父母穿孝均用这一档孝服。

可见传统礼仪是根据丧服的质料和所穿丧服的长短来体现血缘关系的尊与卑、亲与疏的差异的。人们常说的五服之内不可通婚,所谓“五服”,是指以上五种孝服等级,也就是“血亲五服”一词的由来。

然后众孝子集体向灵堂磕头祭奠,谓之“成服”,并悬挂由女婿拿的丈余白布,上书对岳丈(母)的敬词,名曰“阙檐”。若亡者年龄大,挂的人向女婿要劳务费,即耍女婿。

旧时,远房子侄穿短孝衣,戴短孝布,外甥、女婿一般只戴白孝帽。女孝子上穿白孝衫,下穿白裤,外套裙子,头顶长孝布。未过门的媳妇(无论辈分),白孝衣上缝红布条。怀孕孝不得成服。

服成完后,一部分孝子守灵,迎接陪伴晚上前来祭奠、吊唁的客人。男主孝子在傧相乐人带引下,上老祖坟,烧纸告慰老先人,旧称“请魂”。返回时,女孝子在门前行接主礼,接着在灵堂行安主礼,傧相高声喝词,男女孝子大礼参拜,同起同落。礼毕,孝男孝女左右跪于灵前。

8.迎 饭

重要亲戚晚上来祭奠吊唁,重孝子要一家一家迎进来,因这些亲戚来都给亡者带有献食、献饭,所以叫迎饭,旧时也叫“迎馔”或“迎盒子”。迎饭时,乐队在前面走着吹着,孝子在后面跟着,被迎者一般要给乐人赏钱。

迎饭的次序以亲疏远近、辈分高低为序。一般是先迎老外家、老姑家,再迎外家、姑家、姨家,下来是主孝子的媳妇娘家,再下来是女、侄女、外甥、外甥女,按大小排序,最后迎出嫁的孙子女家、侄孙女、外甥孙子女家。

迎饭时,女、侄女带的礼都比较重,除了带献食(花馍)献饭、蜡纸外,还要带上一节长阙檐布和一套纸扎(一对大青狮子或白象、一对鹿鹤、金山银山、摇钱树、聚宝盆、一对白串灯、一对排花、金童玉女、花圈等),纸扎和阙檐布,姊妹少了就单个制办,姊妹多了有时就合伙制办或分摊分件制办。其他亲戚一般多带献食、献饭、蜡纸、花圈、一块素布料。

被迎者被迎到灵前,一个个都要献上献饭、献食,上香、磕头祭奠。女的还要哭丧祭奠,谓之“吊孝”。

9.扫 墓

迎完饭后,主孝子在傧相和乐人带领下,要到新墓穴扫墓。实际就是孝子去把墓穴检查一下,看都弄好没有。至墓地,孝子要亲自打扫墓室,随之化纸焚香。返回时要把在墓穴内扫的土用斗装提带回,并放在灵旁,等“打怕”时再带着倒到坟墓上。扫墓回至家门口,要鸣炮行接住礼,男孝子将灵牌转交女孝子抱回,然后化纸上香。礼毕,男孝子分跪灵堂两侧,女孝子灵前痛哭吊孝。

10.悬 灵

悬灵前,先把棺盖打开,把亡者脸上盖的红布或手帕拿掉,嘴里噙的铜钱取出,身下衬的纸取掉,脚上绑的绊脚绳解掉,身上戴的手镯、戒指、耳环、项链等所有金属物全取掉。把亡者尸体周围用麻纸裹草把或纸塞实、固定好以防抬埋过程中尸体在棺木中来回翻转。整好衣衫,把给亡者随身带的东西放进棺木中(如手杖、烟袋等生前所爱之物等,大户人家还要给亡者口中放珍珠玛瑙)。然后封棺,把棺盖钉实,并用黑麻纸将棺材所有接茬的地方糊严。众人再把棺木抬起,架在凳子上就叫“悬灵”。

悬灵前孝子都跪灵前,当把棺材内亡者遗体收拾好,拿掉苫布后,孝子围绕灵柩转一圈,再看亡者遗体最后一眼,向遗体最后告别,告别时,孝子不能把眼泪滴到遗体上。当棺木封钉抬悬起时,众孝子齐声痛哭,燃纸焚香开始奠酒。

11.奠 酒

奠酒,也叫祭奠。有些地方把奠酒叫作耍乐人或耍龟兹。奠酒地点在灵堂前。奠酒次序是主孝子、下来按迎饭先后,亲戚奠毕,再是亲朋、乡党按从大到小排序,一个一个轮着给亡者上香、磕头、奠酒,也叫祭酒、酹酒,就是把酒洒到地上。奠酒快的,一两个小时就结束;慢的,一个人有时就奠一两个小时,有些甚至奠到第二天出殡前。奠酒是男孝子和男客的活动,女孝子和女客一般不奠酒。

奠酒习俗,一般是“三拜、九叩、三杯酒”。当奠酒者奠完最后一杯酒,众孝子须磕头致谢。奠酒期间,鼓乐声不能断,有的奠酒者故意动作迟缓,拖延时间,让乐人多为亡者吹一会。祭奠结束,开始为亡者“热闹”。亡者的外甥、女婿、侄子、亲朋开始为亡者“点戏”,内容多为《祭灵》《放饭》《将军令》等,藉此寄托对亡者的哀思。

12.出 殡

出殡时间各地不一,有地方是早晨,有地方是中午,也有地方是下午。出殡也叫出丧,棺材在家放置和出殡时要注意不可叫雨淋着。民间有“雨淋灵,后辈穷;雨淋墓,辈辈富”之说。

出殡前,天刚麻麻亮,孝子先要在乐人吹打下,把长筒儿纸悬挂在家门前的树或杆上,叫“出纸”。出纸时要放炮。乡邻听到乐人吹打声和炮声,看见门前筒儿纸悬挂起,就知道马上要出殡,就会前来帮忙抬埋。

出殡前,众孝子在灵前磕头祭奠,然后男主孝子手拄纸棍出门面向灵床跪在门外灵床前,女孝子跪在灵床后。众人帮忙把灵柩抬到灵床上,安置妥当,绑扎捆好,把抬灵床的杠子插好,抬灵床的人就位,做好起灵准备。

起灵前,孝子要在灵床前的纸盆(外糊麻纸的瓦盆,内盛燃烧冥钱的盆子)中燃烧火纸,然后由戴疙瘩孝帽的大孝子把纸盆端起摔到地上(农村旧时有个讲究,谁摔纸盆,谁就是家产继承人,因而旧时家中弟兄多的,一个个就抢着摔纸盆,往往为摔纸盆打捶闹仗,兄弟之间闹矛盾),当咣的一声,摔烂纸盆子的声响发出,就是起灵的信号。听到响声,男女众孝子齐放声痛哭;抬灵床的众人抬灵起身。灵床离地抬起,前由一执客持招魂幡开道,后随一执客手提盛有纸钱的竹笼边走边撒(意为打点沿路小鬼),乐人、纸扎、花圈跟随其后。男主孝子在灵床前,一手拉着扯缣(用长约三丈六尺长的白布,系于灵床龙头,前端由众男主孝子牵着。也有用“阙檐”布作),一手拄着纸棍子,哭着向前拉着,跟随乐队前行;女孝子跟在灵床后哭送,一同走到墓地。

到了墓地,孝子跪在墓穴前,众人抬灵柩下葬。当棺材放进黑堂后,由阴阳先生定正方位,将给亡者的祭器、祭品放入墓室,开始砌封墓门。封堂口时,主孝子要用烟、钱给打墓封堂口的吊线锤配重,女儿、外甥须给红包,说是让把线锤吊端,把堂口封正封好,实为给打墓的发赏钱。堂口封好后,主孝子先在墓穴的四角撒几锨土,然后众人帮着用土卷墓成陵,众孝子边烧纸哭别边向帮忙的乡邻磕头致谢。

当埋葬亡者时,要有一孝子手拿纸钱到墓穴周围的坟前烧纸钱,(不管是谁的坟头)。意是告慰周围坟墓的主人,打扰你们了,有新邻居迁住,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请宽容接纳,多多关照。

陵卷好后,孝子在坟前焚香化纸,点燃蜡烛,除留一两个花圈插于坟头外,其他纸扎坟前焚化。众孝子离开陵前时都需把头上拖吊的孝收起,盘到头顶,把腰间系的麻绳解下来放到火上烧掉,名曰“收孝”。

收孝后,家里先后们(妯娌)会在坟上抓一把土抢着向回赶,到家后把抓带的土放到门后。农村有个旧讲究,说埋完人后,谁家的媳妇先回到家或先进家门,谁家的日子就会兴旺红火。

送葬返回时,亡者的弟兄们不顺送葬原路走,意是不走同一条路。回家路上不得回头看,怕亡者鬼魂跟回来。

俗话说:“入土为安。”亡者入土,家里的乱事就基本算过完了,孝子的心也尽了,也放下了。回家设宴招待答谢所有帮忙的。

招待答谢众帮忙抬埋者时,席间重孝子要磕头或鞠躬敬酒答谢,自己不能参与猜拳行令。古时重孝子不但不能娱乐,还要在先人坟旁搭棚驻守,守灵服丧三年。

13.打 怕

亡者埋葬之后,农村还有个讲究,晚上主男孝子要敲着铜锣到新坟上用麦草绕坟烧一圈灰,从坟上回来经过的每个十字路口还要用麦草烧一小堆火,留个灰印,名曰给先人打怕。意是先人刚到一个生地方,晚上一个人住着孤独寂寞,有些害怕,孝子前来敲锣烧火,一是壮胆,二是把“怕”赶走。打怕一般要连续打三个晚上。

打怕时,主孝子敲着铜锣锣,嘴还要不停地说着:“××先人你甭怕,儿孙为你来打怕,大鬼小鬼都听话,先人安住不害怕。”在坟周围用麦草烧火留一圈灰,其意给新坟画一个标志,野鬼恶魔近不了陵,也就伤害不了先人。十字路口烧火留灰印,是怕先人灵魂回家寻不见路或把路走错,给留个标志好认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