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说、对联、题记与社会意义:揭秘客家历史田野

传说、对联、题记与社会意义:揭秘客家历史田野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夏坊有关“七圣”的传说故事很多,其中最为集中的是关于神明灵验的故事。不仅溪背人爱讲,其他姓氏的村民也经常会谈到,内容包括求子、治病、替人解困、预卜凶吉等,反映了村民对“七圣”的崇敬和畏惧心理。“七圣”说,今年村子不太平。这时谢坊煮了不少点心招待戏班,有粉干、猪肉、酒等,“七圣”把它全吃光了。当然,人们相信“七圣”的传奇,是从敬畏和崇拜的角度说的。

传说、对联、题记与社会意义:揭秘客家历史田野

夏坊“七圣”崇拜原来只属吴姓人所有,后来才扩大到溪背三姓,至清末已发展成全村人共同参与的庙会。神明崇拜的扩大往往与民众的参与热情是联系在一起的,这里面神明的传说故事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夏坊有关“七圣”的传说故事很多,其中最为集中的是关于神明灵验的故事。不仅溪背人爱讲,其他姓氏的村民也经常会谈到,内容包括求子、治病、替人解困、预卜凶吉等,反映了村民对“七圣”的崇敬和畏惧心理。如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

庙里的“七圣”并不是都住在庙里,有时只有一个在庙,其他六个都外出,有时是七个都在庙里。如果有事情要问“七圣”,他们的意见就通过神童来转达。

有一次,一个人生病了,病了很久,吃了很多药都不见好,他的家人就到庙里求“七圣”。告诉说:弟子家里有个病人,今年几岁了,是某月某日得的病,请了很多医生来看,吃了很多的药都没有好转,祈求“七圣”帮忙。“七圣”回答说:你这个弟子很有福气,今天刚好我们七兄弟都在家,可以帮助你打过那个精怪。过了没多久,神童就喊道:打到了,你见到了吗?那个人说没有。神童就伸出手来,一看,原来是一只青蛙。后来那个病人的病就好了。

这个为人治病的故事,如果不是病人的家属讲的,就是出自住庙乩童(当地人称作“神童”“童官”“童子”)之口。在1949年以前,“七圣庙”的神童已经换成姓曹的,来自曹坊乡,他死后没有后代,现在“七圣庙”也就没有神童了。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个70多岁的叶姓报告人听他父亲说的:

正月游神时,有的村子会请“七圣”去,问他们今年村子好不好,吉利不吉利。他们就会说今年好,或者说有些不好。如果不好,就要到庙里许愿,许大鸡公、红蜡烛等。“七圣”的意见会讲给童官听,童官再讲出来。

听叔公说过,有一年游神的时候,大约是1930年前后,村里的祖堂树上停着一只老鹰,一直看着祖堂。这时“七圣”进来就把老鹰赶走了。“七圣”说,今年村子不太平。果然,那一年连续死了好几个人。后来就请人来打醮。

村民们在讲这些故事时,好像在讲一个个灵验事迹,故事情节都很短,但满脸坚定、不可不信的样子。他们更喜欢讲的是“七圣”能辨是非、为人解困的故事。如一个外地人来庙里求子的故事即属此类:

以前经常有外地人来庙里许愿,明溪人特别多。有一年,明溪那边有一对夫妇,结婚很多年了一直没有孩子,就到“七圣庙”来求子。住庙的童子问明来意,就对这个妇女说:你这弟子舍得吗?要好多花边银子。如果舍得,今年你来这里求子,明年的今天你再来的时候就有一个孩子了。这妇女连忙说:舍得,舍得!许了愿以后,童子又对妇女说:如果你有了孩子,就不要为他取名,等明年你再来的时候,大神会为他取名的。妇女满心欢喜而去。

果然,第二年这个妇女生了一个漂亮的男孩子,于是就请鼓手吹吹打打来到庙里。这妇女家中有很多银子,他们很有钱,可是却很吝啬。在准备启程时,他们就把家里的花边都拿出来,挑挑拣拣,专门挑轻的、烂的,还拿银秤子去称,把最轻的花边都挑出来,带来“七圣庙”还愿。来到了庙里,大神就问:你这孩子打扮得这么漂亮,来这里干什么?妇女答道:我去年来这里许愿,生了一个孩子,今天是还愿来了。请大神给孩子取个名字。大神说:这孩子的名字就不用取了,他不是你的。你昨天晚上为什么要用秤子挑选烂银来给大神呢?你可以用钱去买孩子,但这孩子我要回来了。你现在赶快回去还来得及,到了晚上这孩子就看不到了。妇女听了大神这番话吓得放声大哭,连忙跪下来求神,可是怎么也求不应。

这个故事带有浓厚的道德审判的味道,同时也在宣扬“七圣”的神威和灵验事迹。村里人经常喜欢谈论的还有“七圣”帮助张姓娶媳妇,以及他们为庙会请戏班的故事。这两个故事都比较诙谐有趣,内容如下:

1.张姓在村里住久了,后来找到了一门亲事,没有钱,所以没请鼓手,不吹也不弹就要去迎亲。他挑着猪肉来到新娘家。丈母娘问他:有轿子吗?回答说没有,用背的。又问:有鼓手吗?回答还是没有。丈母娘就有点生气了。可是到了八九点钟,一班鼓手来了。众人就问是怎么请来的?鼓手回答:在小溪边有两个石头的地方,有两个人拿了两个银毫子给我们,说是帮姓张的请鼓手队,所以我们就来了。下午,又有一顶花轿来了。新娘的家里人说,上午说什么都没有,可是现在有轿子也有鼓手。所以姓张的就高高兴兴把媳妇娶回来了。

后来听菩萨讲:这个姓张的真不懂事,给他请了鼓手乐队,还有花轿子,到现在居然还少人家两个毫子的工钱。这下子大家才明白,原来那鼓手和轿子都是“七圣”帮忙请的。

2.有一年,正月十三日眼看就要到了,可是一直订不到戏。这时“七圣”就自己去写戏。他们变成一个老人,手里拿着一把雨伞来到谢坊,与正在演戏的新福班订了合同,还给了一个光洋当订金。这时谢坊煮了不少点心招待戏班,有粉干、猪肉、酒等,“七圣”把它全吃光了。吃完后,太阳快下山了,“七圣”就拿起雨伞说:正月十二如果不能来,十三日一定要来。我们那边有很多人,不来演戏不像样子。

正月十三日戏班果然来了,看到有那么多人等着看戏,就说:早知道有这么多人,昨天就不在谢坊演了。大家觉得奇怪,本来订不到戏,怎么突然有戏班来演,就问是谁订的。戏班说有一个拿雨伞的人来订的,并讲述了订戏的经过,还说送那个拿雨伞的人送出很远。这时,谢坊来了一班人,手里拿着绳子要来绑戏班,因为他们的戏还没演完呢。可是绑在身上的绳子一下子就松开了。戏班于是在夏坊演了一天的戏。

这些故事年复一年地在村民中间流传,由于故事具有诙谐、神奇、劝人为善的成分,大家爱听,也爱讲,不断地加工、传播,再加工……故事的内容就变得越来越丰富,同时也不断增强着人们对神明的敬畏心理。人们相信这些故事,相信它们确确实实曾经发生过,就像相信自己祖先的历史一样。这种已经变成乡土文化存活于民众中的乡土知识,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甚至就连刚出生的婴儿,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这种由经验和创造累积起来的民俗环境中,传统文化就像血一样,一代又一代地在村民的身上流淌。

当然,人们相信“七圣”的传奇,是从敬畏和崇拜的角度说的。这种心理状态自然也造成了“七圣”崇拜在夏坊扩展和延续的基础。但是从装神和敬神的不同人群而言,人们所表达的内容有时就不太一样。我们在与溪背三姓人交谈时,经常会听到他们乐于谈论这些“七圣”灵验的故事,而且每当谈到这些神迹,脸上总是露出神圣、自豪、庄重的表情,因为“七圣”就是由他们装扮的。可是当我们问到现在三姓的年轻人怎么看待装扮“七圣”时,老一辈往往显得很无奈。他们说,年纪轻的人大都不愿去装神,因为要在大庭广众面前打赤膊,认为很丢面子。老的年纪又大了,而且在正月天气很冷的时候还要光身子去游神,确实比较辛苦。但也没办法,溪背三姓人口本人就少,要等到年纪轻的愿意装了,老一辈才能放下担子,现在五六十岁的人都还得装神。这是溪背人的真实想法。

在与路背、夏逸垣等夏姓人交谈时,他们一方面也会谈论“七圣”的神奇,而且都不敢随便议论“七圣”的法器到底是怎样装上去的。可是当我们问到为什么庙会至今仍由溪背人主持时,这些大姓们就不会顾及神明的神圣了。有的会说,这是因为“七圣”原来就是姓吴的,似乎在强调这是基于历史渊源而保留下来的传统。有的则会用轻蔑的语气小声回答:装神的都不会发。并且补充道:曾经有一次溪背人不愿装神,结果益郎公的后代就拿草绳去绑他们,强迫他们装,当时拿了三十几条草绳。同样是装扮神明,可是不同人群在不同场合表达出来的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人们既崇拜神明,又偷偷地对装神者表示轻蔑。崇拜、敬畏、自豪、轻视、无奈,装神者的神圣和地位的低下,各种复杂的心境相互矛盾却同时存在着,共同呈现在一个集体参与的庙会组织和他们的社会生活中。

如今,人们对“七圣”的崇拜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在1998年重修的庙里,可以看到有几副后来新增的对联。其中一副写于庙门两侧的对联是:“异姓联盟七兄弟,各显神通报乾坤。”另外两副在庙里的对联也都在强调“七姓联盟”这个主题,如“七圣联盟兄弟义重如山岳”(上联之一)、“圣德芜乾坤联七人无殊骨肉”(上联之二)等。人们尽管还在讲“七圣”是精怪,但也有人更加强调他们原来是人,各有不同的职业,如做生意、卖药材、木匠、泥水匠、杀猪、看风水的等,七人七个姓,后来结拜为异姓兄弟。有的进一步把“七姓联盟”与夏坊曾经有过的异姓结拜结合起来,寓意多姓合作。我们曾听到一位姓叶的报告人讲,在清末,夏坊的叶姓人本来不少,有40多户,太平军来时都被杀掉或跑走了。当时报告人的曾祖父因为有脚风跑不动,就躲在草丛里,所以后来仅剩下他一个人。这时,同村的同辈人就结成了异姓兄弟,共有9个,包括夏姓4个(其中路背1个、夏逸垣2个、何坑1个)、张姓1个、吴姓1个、周姓1个、施姓1个、叶姓1个。大家一起帮助盖起了祖堂。此后凡是有办大事请客喝酒,结拜兄弟或者他们的后代都要请来,直至1957—1958年以后才没有。[24]这九个兄弟与“七圣”(原来也是九个)的“异姓结盟”刚好可以对应起来,而且夏坊参与游神的就是七姓,因此在新的环境下,人们对“七圣”的事迹又予以了新的诠释,突出了“七姓联盟”这个主题,使得夏坊的集体崇拜活动有了更加积极的象征意义。

夏坊“七圣”崇拜不仅反映着全村各姓人的复杂社会关系及其历史变迁过程,同时每年一度的庙会也是夏坊对外交往的重要机会,是各色人群在这里相互交流和对话的场所。

乡村的庙会就像一个大舞台。如今夏坊的“七圣”庙会仍然年年演戏,但戏台已经没有了,演戏就改在庙旁的村部礼堂里进行。我们在这个礼堂的戏台上看到有不少由戏班和村民留下的文字,都是用毛笔书写的,就如同以前戏班喜欢在他们的演出地留下一些文字一样。[25]这些题记有的是当年演出的戏目,有的是戏班向村民的问候语,有的则是演员与村民即兴留下的打油诗。内容多种多样,大大小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村民与演员在庙会期间交流、对话的某些场景。如1998年庙宇重修后,最早来到夏坊演戏的江西省石城县某个业余剧团,他们在墙上留下了这样的题记:

江西石城岩岭朱家业余剧团演出节目如下:(www.xing528.com)

开基图、天仙配、龙凤配、春草闯堂、寿诞记、彩楼配、满堂福、双麒麟、临江驿、钩拐、俏妹子、回龙阁、玉春堂上下本

九八年正月   以后再见

戏班来到一个地方演戏,最大的愿望是希望今后还会再来,因此墙上的文字往往反映他们的良好愿望。有的戏班会写上首次到“贵地演出”或“首次来此演出”,有的则写上令人愉快的新春祝语,如“祝夏坊村全体干群身体健康”(宁化翠江镇中山业余采茶剧团)等。2002年连城县文亨乡的湖峰业余汉剧团到夏坊演出,他们更是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在戏台上留下了多处文字,正月十三日留下的一首打油诗就对“七圣”庙会大加赞颂:

年年都热闹,灵应七圣庙。去求个个顺,福禄财寿到。

这样的赞颂之词夏坊人自然很乐于接受。这年的演出似乎很成功,演员的表演和村民的欣赏热情相互交融在一起。有一个自称“耕田老汉”的村民在看戏之余为演员写了一首打油诗,盛赞演员技艺,同时也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感

打油诗 送演员

技艺之中演员高,谁人能够穿龙袍。扮王扮帝无后果,无拘无束高台跃。

一刻读书夺高魁,首级挂冠乌纱帽。半时努力立战功,职授元帅雄赳赳。

片纸写尽古今事,天涯海角几步到。生旦净丑自由扮,总论还是梨园好。

本地耕田老汉题 壬午岁春

演员们自然也很领情,一个名叫“映诚”的演员又作了一首打油诗题在墙上,尽管内容仍在赞颂庙会盛况,但一来一往的交流之情却溢于言表

打油诗

一年一度七圣庙,游神演戏真热闹。要问信士有多少,鞭屑积得尺多高。

五里闻声如急战,十里闻声如春潮。信物摆开一里半,方圆数里香烟绕。

映诚

由于2002年演出相当成功,第二年这个汉剧团又一次来到夏坊,这在近年来夏坊约请戏班演戏中是没有过的(参见表5)。这一年刚好是中国的羊年,连城县湖峰汉剧团又留下了一首打油诗对村民表示羊年祝贺,并留下新年祝语和演出的戏目(已经模糊)。这首打油诗如下:

春色风光好,鞭炮连天响。好戏连台唱,热闹更辉煌。

年胜一年好,人杰更地灵。羊年要大发,心想更事成。

这些打油诗都很浅白,但老百姓不需要很优雅的词句,更希望这样浅白、实用的祝贺语。演员们除在戏台上演出之外,还通过各种方式与村民交流对话,拉近与村民的感情。因此,庙会提供的机会是多元的,就如同小商小贩在这里找到许多赚钱的机会一样,演员们也尽量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在做广告,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多空间。而村民们则在享受精神与物质盛大宴会的同时,感受着与外部世界交流交往带来的各种信息,并寄托着新的希望。

表5 1998—2004年夏坊庙会演戏情况一览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