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脱贫攻坚战:历史条件与时代内涵

脱贫攻坚战:历史条件与时代内涵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脱贫攻坚战的时代内涵1.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把消除贫困和不平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和理想。几千万的贫困人口脱贫,是当前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脱贫攻坚战是最大的民心工程。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全体人民安康富裕、生活幸福,是我们党义不容辞的责任。

脱贫攻坚战:历史条件与时代内涵

(一)提出脱贫攻坚战的历史条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掀开了中国扶贫济困的新篇章;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消除贫困奠定了最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实现了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减贫成绩举世瞩目;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减贫成绩,创造世界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1.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中国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村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农民生活水平不高,部分人民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状态,扶贫任务十分艰巨。党和政府通过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土地改革、兴修水利、建立比较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探索农业合作化和工业现代化等方式来消除贫困,富国强民。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村贫困群体、边远落后地区群体、因灾致贫群体、战争伤残群体提供物资或现金,实施救济式扶贫。由于人口基数大,发展水平落后,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根据1978年中国规定的贫困线标准测算,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为2.5 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5.97%,农村贫困发生率达到30.7%。[1]

2.1978年至201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八大)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率先进行了经济制度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温饱问题逐步得以解决。以当时的农村贫困标准衡量,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末的2.5 亿人减少到1985年末的1.25 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末的30.7%下降到1985年末的14.8%,年均减贫1786 万人。若以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末的7.7 亿人减少到1985年末的6.6 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末的97.5%下降到1985年末的78.3%。[2]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设立各层级的扶贫领导开发小组办公室,确立国家级贫困县并建立相关的配套政策,实施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扶贫开发。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两个为期10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通过建立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有效衔接,通过提升发展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转移支付力度、整村推进等方式,开始建构了一个有效的国家扶贫体系,大幅度缓解了贫困问题的发生。此外,中国税费改革与国家反哺农村等举措,也大幅提升了国家对农村的投入与建设,为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以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2012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9899 万人,比1985年末减少5.6 亿多人,下降了85.0%,农村贫困发生率已经从1985年的78.3%降低至10.2%,比1985年末下降了68.1 个百分点。[3]

3.2012年至今(十八大以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扶贫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2013—2018年我国农村减贫人数分别为1650 万人、1232 万人、1442 万人、1240 万人、1289 万人、1386 万人,每年减贫人数均保持在1000 万以上。六年来,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 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 万人,累计减贫8239 万人,年均减贫1373 万人,六年累计减贫幅度达到83.2%,农村贫困发生率也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8年末的1.7%,其中,10 个省份的农村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0%以下。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71 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1%。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二)脱贫攻坚战的时代内涵(www.xing528.com)

1.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把消除贫困和不平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和理想。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将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人长期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2012年,习近平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后,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定前进。”[4]“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5]“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6]

2.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脱贫攻坚事关人民福祉,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利益,是实打实的民生大事。几千万的贫困人口脱贫,是当前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脱贫攻坚战是最大的民心工程。关心关爱贫困群众,如期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习近平总书记情之所系、心之所牵。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最直接的体现,这讲的是政治,干的是民生,体现的是大局,反映的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全体人民安康富裕、生活幸福,是我们党义不容辞的责任。

3.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做出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大决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全面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取决于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刚性目标、底线目标。习近平反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8]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底线任务不能打任何折扣。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一步,是“最后一公里”。

4.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探索

贫困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18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各国发展都把消除贫困作为重要任务,就全球整体而言,已取得积极进展。但时至今日,世界范围内贫困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习近平在多个场合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人民积极探索、顽强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9]“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10]“中国将发挥好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国际减贫交流平台作用,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更加有效地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交流分享减贫经验。”[11]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极大地改变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让全体人民安居乐业,更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为推进国际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中国经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