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面优化大学教学改革

高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面优化大学教学改革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分类培养,确立“精英化”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面向学生未来成长发展需要的目标,确立培养“人格健全、体能优异、追求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二是优化培养过程,创新教学途径,构建“精准化”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强化文化引领,创新体制机制,营造“精美化”人才培养环境。在投入保障制度方面,为拔尖人才培养设立专项经费。

高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面优化大学教学改革

西南大学围绕同质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多元化学生发展需求的矛盾,基于大学生在成长背景、发展环境、认知基础、价值追求、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性,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学科专业和学院实际,实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探索本科学生多样化培养新途径,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并实施以“1+2+N”为示范引领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拔尖人才培养

学校成立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含弘学院,设立文科类“吴宓班”和理工类“袁隆平班”,按照“厚基础、强素质、扬个性、求创新”的育人理念,实施综合化、个性化、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分类培养,确立“精英化”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面向学生未来成长发展需要的目标,确立培养“人格健全、体能优异、追求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实行大文大理分类培养,大文科类“吴宓班”培养具有传承古今贤哲智慧、引领时代精神潮流,具备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较强专业技能,具有深厚的科研潜质和出众的领导才能的拔尖创新人才;大理工科类“袁隆平班”培养学生具有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持久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灵活的专业方向转换能力。

二是优化培养过程,创新教学途径,构建“精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生入学二次选拔机制,着重突出综合素质、外语基础、发展潜力、创新精神、身心健康。突出综合培养,开展自信、自强、自立体验式反思训练;改革体育课程教学,实行日常化俱乐部式教学;强化学生养生观念和技能,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俱乐部训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兴趣,制订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参与式以及基于网络的混合式等研究性教学和创新性自主学习;在课程考核中采用课程研究成果和项目报告等形式代替传统的课程考核。突出全程导学,选聘热爱学生、视野开阔、富有责任感、有海外经历的博士、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服务学生全面发展;配备学业导师,在学业导师指导下,根据教学计划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强化国际化培养,引进外文原版教材,实行全英文授课;设立学生境外交换学习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出国出境学习。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开展早期科研训练,设立创新基金项目,引导学生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学术训练。实行“1.5+2.5”分段培养和核心课程毕业制度;低年级学生不分专业,主要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一年半后,学生灵活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自主选修专业课程。修完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以及所分流的专业核心课程,达到毕业要求,即可毕业。

三是强化文化引领,创新体制机制,营造“精美化”人才培养环境。在教学环境方面,每个班级配置固定教室和座牌,营造功能完善、软硬件结合、师生平等、和谐美的教学环境。在生活环境方面,实行学院寄宿制,文理学生交叉组合住宿,打造学习成长、学术沙龙、知识讲座、娱乐生活、体育锻炼于一体的社区环境。在投入保障制度方面,为拔尖人才培养设立专项经费。汇聚优质教学资源,确保人才培养效果。(www.xing528.com)

(二)卓越人才培养

2010年,学校承担了“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和“农科类专业优秀人才选拔培养改革”两个国家级体制改革项目,对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发展体系和运行机制,优秀农科类专业人才的选拔培养模式和培养体制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2013年,学校成功申报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在师范新生中选拔30名优秀学生组建“师元班”,培养具有崇高职业理想、先进教育理念、深厚学科基础、卓越教师素养的创新型教师;建构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与西部7个省(市、区)共建9个创新实验区;创建高等学校、地方政府、教研机构和中小学校“四位一体”(UGIS)的全方位协同培养机制;深化教师教育国际协同,每年派学生前往英国、加拿大开展联合培养。2014年,教育部批准学校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在农科类新生中选拔心智健全、体能优异、热爱“三农”的36名优秀学生组建“神农班”,实施精英化、个性化、国际化教育,着力培养“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的高层次农业拔尖创新人才,强化农业教育实践育人,构建实验课程教学、创新实验和专业实习的三级实践训练体系,建立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创业实践一体化的本科生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深化农科教协同育人。荣昌校区在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动物药学、水产养殖等专业实施“复合应用型”教改实验,按照“博学、创新、实践、精训”的理念,推进“3344”实践育人模式,积极探索农业高校与农业科研机构、企业、用人单位联合培养人才的新途径,培养适应现代农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创新人才培养

2011年,学校支持资源环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教育学部、心理学部、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生物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组建9个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科研潜质的创新人才。2015年,8个院级实验班首届学生毕业,55.4%的学生继续深造,高出普通班37.7%;平均就业率96.1%,高出普通班3.8%。学校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企业管理、小微企业创业指导等创业教育选修课程。举办大学生创业SYB 和GYB培训,培训学生近300名。以创业计划大赛和“含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为纽带,促进大学生进行创业交流。学校与重庆市北碚区共建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大学生提供4000平方米的专用孵化场地,协助大学生企业申报各类项目,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学生社团组织,举办“创道讲堂”、创业沙龙100余场次,支持组建150余支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培育孵化17个创新创业项目,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国家级奖项7项。2015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8年,学校按照“托围、增量、提质、创新”的建设思路,以学科专业发展特色为依托,经过学院申报、答辩评审,立项支持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组建哲学创新实验班,动物科技学院组建动物科学类创新实验班,中医药学院组建“远志”药学全英文创新实验班,生命科学学院组建“白兰”创新实验班,进一步深化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将学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扩展为“1+2+N”系列,持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