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周游列国|中国史一本通

孔子周游列国|中国史一本通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因护卫国君有功,更加得到鲁定公的信任。夹谷会议后,齐国大夫黎钮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对齐国不利,就劝齐景公选80名歌女送给鲁定公。鲁国的国君了解到孔子的政绩,也升他做了大司寇,并代行国相的职务,参与治理国政。在孔子参与治理围政仅三个月,鲁国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人们不再哄抬物价,全国百姓各守礼法,社会秩序安定。

孔子周游列国|中国史一本通

第五节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三岁时就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了下来,把他抚养成人。

孔子年少时就很爱礼节,读书很用功。他非常崇拜周朝初年制礼作乐的周公旦,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推崇的六艺,即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非常精通。因此,还没到30岁,名声便大了起来。

当时有许多人愿意拜他为师,他索性办了个书房,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里去学礼。经过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让孔子到周朝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不仕退修诗书图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公子做了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又从司空做了司寇

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同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犯我边境,是想侵占我土地。这次约我们去会盟,我们要提高警惕,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能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在夹谷会议上齐景公也以礼相迎。在互赠礼品之后,举行盛大宴会。在宴会上,齐国礼官给鲁定公奏“四方之乐”。只见一队队武士手持戈矛剑戟,在音乐声中蜂拥而上,杀气腾腾,虽有左右司马护卫,但鲁定公仍吓得面如土色。孔子见状,快步登上台阶,向齐国礼官高声喊道:“两国君主举行友好会晤,为什么要舞戈弄剑?你还不把他们赶走!”那位礼官只好下令武士们退下。武士们不听,他们要看齐景公的态度行事。齐景公自觉理亏,只好挥手叫他们退下,并换上“宫中之乐”,鲁国取得了外交胜利。会后齐景公又决定把从鲁国侵占来的汾阳(今山西阳曲西北)地方的三块土地归还给鲁国。孔子因护卫国君有功,更加得到鲁定公的信任。

夹谷会议后,齐国大夫黎钮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对齐国不利,就劝齐景公选80名歌女送给鲁定公。鲁定公接受了这班歌女,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劝他,他躲着孔子。孔子认为留在鲁国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就领着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到别处去推行他那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去了。

孔子热心政治活动。他周游列国14年,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楚等国,希望有机会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忙着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被吞并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那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大家对他敬而远之,尊敬他却不重用他。他四处碰钉子,最后又回到鲁国。从此,他专心一志在家里编书和教授学生,直到73岁死去。相传他有门徒3000多人,比较有名的有72人。他编了好多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www.xing528.com)

孔子去世后,他的门徒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而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他从下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他长大以后,曾经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牧场牲畜的“乘旧”,这些都是很卑贱的职位,但是他仍旧做的很有成绩,受到鲁国权臣季氏的赏识,从此踏入七大夫阶层。

孔子不仕退修诗书图 当时,周天子的地位已经衰微,诸侯之间专事征伐,天下理崩乐坏。孔子看到这一切,定用自己的思想和力量去改变这个世道,建设一个天下统一、充满仁爱的,用礼法维持的有序的社会。在他五十岁的时候,他做了鲁国的中都宰,这使他有机会实施自己的救世主张。他任中都宰仅仅一年,就把中都治理的井井有条,四方的官吏都争相去向他学习。鲁国的国君了解到孔子的政绩,也升他做了大司寇,并代行国相的职务,参与治理国政。在孔子参与治理围政仅三个月,鲁国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人们不再哄抬物价,全国百姓各守礼法,社会秩序安定。在此期间,孔子还为鲁国做了两件大事,一足他在齐、鲁两国国君会盟的时候,运用自己智慧和口才使强大的齐国归还了侵占鲁国的领土;另外一件事就是他下令拆毁了鲁国三大权臣之中的季氏和叔孙氏的城池,使鲁国国君的地位得到了强化。虽然孔子参与国歧的时间很短,但是他的“救世”思想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宣称,而且成效显著。

这时,齐国看到鲁国的情况越来越好,害怕鲁国将来对自己不利,就向鲁国国君进献了大量的美女和歌妓,鲁王被美女和歌妓迷惑,从此无心朝政。孔子看到这些,觉得自己的理想在鲁国是无法实现了,于是就带着自己的学生,打算到其他国家宣传自己的救世主张,希求得到诸侯的信任。

当时,各诸侯国几乎都是由权臣或大氏族执政,他们怕诸侯任用孔子,抢了自己的威风,因而都极力排斥他,有的人又怕别的国家任用孔子,对自己国家不利,于是也加害他。孔子到了卫国,就有人带着手持利刃的官兵来威胁和恐吓他;孔子到宋国讲学,宋国权臣派人来暗杀他;孔子到了楚国,得到楚昭王的赏识,赐给他封地700里,却遭到令尹子西的反对。孔子还几次受到围攻,差点送了性命。虽然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各国之间奔波,受尽了磨难,但是他始终执著的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刻也没有改变过,有一次,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到了两国的大夫的围攻,他已经几天都没有吃东西了,一点力气都没有了,他的学生也因为疾病和饥饿都倒下了,孔子面对围攻依然弹琴吟唱,没有一点沮丧懈气的样子。学生们看到老师身处逆境却仍旧乐观自若,都非常佩服他,他们说:“我们的老师理想高尚而远大,不为世人所理解,但是我们的老帅仍然尽力去推行自己的理想,这是君子所为啊!”

有些逃避乱世而隐居山林的人,自以为是看透了世间冷暖,就嘲笑孔子和他的救世思想,说他是在做无谓的努力,因为他的思想根本无法实现,他只好到处碰璧,如同丧家之犬。还劝孔子的学生不要跟着孔子做傻事,不如也随他们归隐山林,等到太平盛事再出来。孔子对此不屑一顾,对学生们说:“我们是小能与山林中的鸟兽为伍的,如果天下太平了,我就不会同你们一起去改变这个世道了。”

孔子在各国奔波,常常寄人篱下,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处境十分艰难。他到了齐国后,齐景公打算赐给他田宅,可足孔子却拒不接受。他对学生们说:“我的主张齐景公并不接受,但他却赏给我田宅,他真是太不了解我了。”孔子把救世为民视为最高理想追求,不为荣华富贵所动摇,离开齐困后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鲁国。孔子自从离开鲁国后,14年没有同过故乡,自己的主张得不到诸侯的赞同,他就同到鲁国专门从事教育事业。他打破原有的贵族子弟才能读书的传统,在平民中招收学生,培养了许多有才华,有道德的学生,其中一些人被各诸侯所用,他们贯彻老师的思想,为挽救衰世而不断奋斗。最终,在孔子死后,到汉朝的时候儒士董仲舒把孔子的思想加以改进,得到汉朝皇帝的认可。孔子的思想也得到了发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