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春堡选址与吉林往事惊曝

长春堡选址与吉林往事惊曝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长春厅正式建置衙门时并未选在长春堡,而是建在伊通河东岸与长春堡隔河相望的新立城。因宽城子地处编外垦区的中心,又紧临往来通航的伊通河,其渐渐成为长春的经济中心,商人们习惯地称其为“宽庄”。

长春堡选址与吉林往事惊曝

因早在长春厅设置前,长春一带南北各有一个大村落,南为长春堡,北为宽城子(今南关区南部)。其中“长春堡”这个地名,在当时的一些官方文书中经常提及,民间流传也较为广泛,知名度较高,遂被沿用下来。然而,长春厅正式建置衙门时并未选在长春堡,而是建在伊通河东岸与长春堡隔河相望的新立城。

据《长春县志·舆地志》记载:“长春厅之设非在长春堡,乃在堡东隔伊通河十里地方筑土城设治,因谓之为新立城。当日长吏奏疏均称为长春堡者以筑城地方原无村落,且其地属长春堡界,故举以名之耳。后人以与长春堡无别故又有新立城之名。”

在新立城小街南边有一片略呈方形的房基地,高出周围的稻田地0.3米左右,面积约1万平方米,当地农民称为“衙门地”。在此东南30余米处,还有一处略高于地面的基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巡检衙门旧址。这里的农民在田间耕作时,在这片宅基遗址中经常发现青色砖瓦残片、铜钱、白石灰残块、银元宝等。这里的青砖略小于辽金时代的青砖,而比现代的砖又大些,很明显为清代遗物。在巡检衙门基址时,也常有清代砖瓦等建筑构件出土。

1994年长春市文物考古部门对这里进行了发掘,曾出土一排整整齐齐的青砖,发现一座坐东朝西的完整的房屋基础。这是面阔近13米、进深近7米的一座三间的东厢房。房子由中间开门,门槛里外用青砖铺垫。居中的一室两侧有炉灶,后侧有烟囱,用半壁单砖隔成的南、北二室都发现了炕的痕迹。

根据这座房址在长春厅遗址中的位置,它应是理事通判衙门的东科房。在科房的南侧有仪门一间,两边二门各一间。在西南约15米处发现了仪门东侧的一间二门,对称的柱洞、砖砌的墙基,柱洞中木柱的残渣碎屑还保存着。在理事通判衙门200多米外,还有一座非常完整的建筑物,长方形,面积近60平方米。外墙都是双层的顺砌半壁砖墙,墙心用黄土充填,四角都有立柱,一道单壁砖墙将房址分隔成内外两室,外室门朝南开,有砖砌的炉灶,内室有火炕,地表还有砖铺地面的残存,这是伊通边门守门兵丁住房的遗址。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长春厅的本来面貌显出了大致的轮廓。每座建筑必有火坑,不敷瓦的平顶房,柳条边上的兵丁房……这一切都为我们勾画出了200余年前长春地方的历史风貌。因为长春厅在新立城时间较短,其性质又为“借地设治”,所以筑城及衙署规模均不很大。

在长春厅设治前,宽城子已经是一个流民聚集而成的、比较大的自然屯。早在1797年,宽城子便出现了农产品集市,也是长春历史上第一个集贸市场。同一年,落脚在此的流民集资捐建了城隍庙。两年后,在今天南关大桥附近修建了长春历史上最早的大型建筑群——关帝庙,长春厅时期,这里每日香火不断,十分热闹。(www.xing528.com)

因宽城子地处编外垦区的中心,又紧临往来通航的伊通河,其渐渐成为长春的经济中心,商人们习惯地称其为“宽庄”。

就在宽城子日益繁荣之时,地理位置偏僻的新立城却发展缓慢,甚至还因为地势低洼,时常面临伊通河水患的威胁。于是,长春厅理事通判常喜向吉林将军提出了北迁厅衙的请求。吉林将军富俊为此专门向朝廷呈送奏折,陈述详情:“衙署建设边墙偏隅之区,遇有相验要案,往返相距一二百里,诚有鞭长莫及之虞。拟请于所属相距五十里适中之宽城,人烟稠密,商贾辐辏,五路通衢地方移建衙署,不唯易于弹压而安商旅,且便于访缉不致有疏脱之虑……”

朝廷最终批准了吉林将军的奏请。不久后,长春厅在宽城子新建了一处衙署,位置在今天大经路上的长春市一〇三中学一带。1825年长春厅由新立城北迁至宽城子。

长春厅衙北迁,增强了朝廷对长春的管理效力,同时提升了宽城子的知名度。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宽城子”成了长春的另一个称谓,甚至在国际条约中也是“宽城子”和“长春”两者并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