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梅州好故事:罗孟郊等三人同年考中进士

梅州好故事:罗孟郊等三人同年考中进士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宋宣和五年 考中举人, 次中探花。秦桧死后, 宋高宗下诏复用罗孟郊等人, 得悉罗已去世, 遂追赠礼部尚书, 敕葬于兴国军甘棠山。入选者为举人, 第一名为解元。这个书屋培养出来的学子黄仲容、 林丹云、 张敦道三人, 同年同榜考中道光癸未科进士, 由此产生了“一里同榜三进士” 的一段佳话。杨氏三兄弟同为一母所生, 皆是翰林, 因此传下“一腹三翰林” 的佳话。

梅州好故事:罗孟郊等三人同年考中进士

1. 状元桥畔说状元

在东山书院前的周溪上有座著名的状元桥, 始建于宋代, 后久历毁修。1746 年, 嘉应知州王者辅主持整修, 初称“灵济桥”, 后循历史而曰“状元桥”。 关于桥名的来历, 一说文天祥曾在此搭桥渡军, 人们纪念其壮行而命名, 一说有道士堪舆风水后曰: “百花洲尾齐洲前, 此地出状元。” 于是州人便建状元桥, 从此梅州人才辈出, 人文向秀, 李士淳赋赞“水抱周溪为建桥,登瀛早取姓名标”, 可知状元桥所承载的美好寄托。

2. 罗孟郊首中探花

罗孟郊, 兴宁县刁坊人。 早年丧父, 聪颖不辍耕读。 北宋宣和五年(1123) 考中举人, 次中探花。 先后授职大学博士、 谏议大夫、 翰林院学士等。 蔡京等权奸“六贼” 擅权乱国时, 罗孟郊使太学生陈东等上书, 要求严惩奸权。 宋钦宗准奏, 把“六贼” 中的王黼、 朱面力等治罪。 金人南侵时,宋钦宗慑于金人气焰, 欲罢李纲尚书兼右丞相、 亲征行营使之职, 以讨好金人。 罗孟郊又与陈东等发动京都近万人到皇宫前上书请愿, 要求留用李纲,为国效力。 宋高宗南迁后, 奸相秦桧掌权密谋与金人议和, 受到罗孟郊等人的极力反对。 秦桧对其恨之入骨, 指使爪牙上奏诽谤罗孟郊“非横议”, 致使罗孟郊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 被贬于江西兴国军, 次年病逝, 享年62岁。 秦桧死后, 宋高宗下诏复用罗孟郊等人, 得悉罗已去世, 遂追赠礼部尚书, 敕葬于兴国军甘棠山。

相传, 罗孟郊幼时家贫, 晚上读书常苦于灯无油。 一日晚上, 他梦见一白发童颜老者, 自称是挂榜山山神石古大王, 老者对他说: “感你读书刻苦,特上天采得五色祥云, 悬于挂榜山上, 以供晚上照明。” 孟郊梦醒, 即翻身下床, 走出室外一望, 果见挂榜山霞光璀璨、 瑞气千条。 即拿上书本, 爬上山顶攻读。 此后夜夜“神光映读”, 学业大进。 挂榜山也因此改名为神光山。 神光山南面有泉水名“墨池”, 水色深碧。 相传罗孟郊少年时习书池边, 洗砚于池, 水成墨色, 故名。

明正德年间, 身为兴宁县令的江南才子祝枝山曾撰《墨池铭》, 勒石竖于池边。 万历年间县令陈应荐亦书“墨池” 两字刻碑立于池边。 墨池旁边有创建于明朝的“墨池寺”, 曾为“探花祠” 和“探花书院”。

3. 五科连解

科举中的省级考试, 叫做乡试。 入选者为举人, 第一名为解元。 考上了举人, 下一步就是上京城参加会试考进士, 更进一步地接近官宦之途。 清乾嘉年间, 嘉应州士子参加广东省乡试的成绩为全省之冠, 连夺五科乡试的举人第一名(解元): 乾隆己酉科解元梁念祖、 壬子科解元宋湘、 甲寅科解元叶钧、 己卯科解元丘卓霖、 嘉庆戊午科解元李汝谦, 五人皆是嘉应州人。

4. 一里同榜三进士

清嘉庆年间, 有孙氏在梅城兴办活泉书屋, 其遗址在今更楼下五号。 这个书屋培养出来的学子黄仲容、 林丹云、 张敦道三人, 同年同榜考中道光癸未科进士, 由此产生了“一里同榜三进士” 的一段佳话。

孙氏一门在梅州开办私塾兴学育人, 培养了许多俊杰。 到清末, 孙氏七世裔孙孙波庵顺应时代潮流, 弃科举, 投新学, 毕业于两广师范学堂, 回梅担任多家官立和私立学堂的教席, 是当时享誉梅州的教育家。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曾派专员到梅州授予孙波庵奖金和奖状, 表彰其为国育才的贡献。孙波庵之长子孙亢早年留学英国, 后任台湾师范大学校长。

5. 岭南夫子李士淳

李士淳, 字二何, 程乡松口人。 7 岁丧父, 8 岁母亲去世, 19 岁考中秀才。 万历三十七年(1609) 25 岁时, 李士淳参加广东乡试, 中解元。 崇祯元年(1628) 他考中进士, 选任山西翼城知县。 李在任期间捐俸银建翔山书院,亲为讲学, 翼城文风大振, 士子中举者20 人, 其中6 人登进士。 崇祯八年(1635), 他调任曲沃知县, 又在当地建乔山书院, 捐俸银100 两为该县诸生作赴乡试考资, 后曲沃一连三科考中“榜眼”。 二何为当地培材不遗余力, 被人赞誉为“岭南夫子”。 崇祯十一年(1638), 他被荐贤参加殿试, 钦取第一,授通议大夫、 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编修, 充东宫侍读。

明亡时, 李士淳被清军所执, 宁死不受清廷之官职。 侥幸脱逃后, 他秘密携明太子从京城回家乡, 眼看复明无望, 遂归隐阴那山, 在山中从事著述,并设粲花馆, 讲学育人。 70 岁时, 他在县城攀桂坊建先贤书院, 讲学其中。清廷几次征召他出山, 他坚持不就。 李二何在民间野史轶闻中有很多故事,是一位颇带传奇色彩的人物。

6. 三代四翰林

康熙年间, 便有李氏“三代皆进士, 一门四翰林” 的佳话为人称誉不已。 李象元, 字伯猷, 梅城金山人, 清康熙三十年(1691) 中进士, 授翰林院编修, 致仕回乡后, 在州城筑赐书堂, 广集经典, 用于培育人才。 其子侄辈中, 中秀才、 举人、 进士者有十余人之多。 其长子李端, 是雍正元年(1723) 翰林, 任江苏荆溪(今宜兴) 知县; 侄李直是雍正丁未科进士、 翰林院检讨; 孙李逢亨是乾隆十六年(1751) 钦点翰林。(www.xing528.com)

7. 一腹三翰林

大埔县百侯乡有个读书人叫杨之徐, 于康熙十四年(1675) 中举人, 二十七年(1688) 中进士, 三十四年(1695) 任河南光山知县。 杨之徐有七子,多出人头地。 其第三子缵绪, 康熙六十年(1721) 进士, 被选为庶吉士, 改吏部员外郎, 升监察御史, 后历任松江知府、 桂林知府、 浙江金衢严道、 陕西按察使等职。 第六子黼时, 乾隆元年(1736) 进士, 被选庶吉士入庶常馆,散馆后授编修记名以御史用, 曾任湖北黄梅知县, 后因疾病辞官。 第七子演时, 乾隆十年(1746) 进士, 被选庶吉士, 授编修, 后辞官归家, 乡居讲学。杨之徐曾自撰一联贴于书斋云: “容膝易安, 且喜藏书万卷; 力田有获, 何如教子—经。” 潮州知府聘他主持龙湖书院, 他还执掌过广西的秀峰书院和福建的鳌峰书院。

杨氏三兄弟同为一母所生, 皆是翰林, 因此传下“一腹三翰林” 的佳话。因杨缵绪曾经出任陕西按察使, 故杨之徐妻饶氏被人称为“按察婆”。 据传,有一日, “按察婆” 回乡探望, 取道江西庐陵, 行至吉水(客家人聚居县份)地带, 忽遇前面有一群人拦路, 当头一人擎起“天下第一” 大牌, 高声喊着:“来往人等, 过此境地, 文官下轿, 武将下马!” “按察婆” 命停轿传话探问原委, 有士绅上前回话: “此地隔河两宰相, 五里三状元, 十里九进士, 文官下轿, 武将下马, 理所当然。 何处官太夫人, 敢不下轿?” “按察婆” 听后笑了笑, 传出话来: “隔河两岸各一天, 十里阔地无关连, 各乡各姓不同祖, 怎比我一腹三翰院!” 拦路众人吓得立即让路, 列队送行。 杨氏故居在大埔县百侯镇, 至今完好。

8. 父子同进士

饶相, 大埔县茶阳镇人, 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 中进士, 被授予中书舍人, 外任于云贵。 嘉靖十七年(1538) 饶相还京, 晋为户部员外郎, 监山东、 河南漕运。 后其历任无为州通、 兖州通判、 南昌太守、 江西按察副使。其长子饶舆龄, 明万历十七(1589) 年中进士, 曾试政都察院。 为表彰饶氏“父子同进士”, 明政府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 在饶氏家乡茶阳学前街, 兴建一座四柱三间三楼的“父子进士” 石牌坊。 该坊历经400 多年, “文革” 时虽遭劫难仍有幸未被摧毁, 是粤东唯一保存完好无损的一座古牌坊, 是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 一门三进士

生于南宋末年的蔡蒙吉(1245—1276), 梅州松源人, 12 岁应童子科, 被时人誉为神童。 理宗宝祐四年(1256) 丙辰科得中进士, 初授迪功郎, 再殿试诠衡列第一, 加三级、 授从政郎, 命授韶州司户兼司法、 义兵统督。 蔡蒙吉祖父蔡若霖, 于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 辛末科中试第16 名, 会魁进士,选钦州推官。 在任时, 为人“端严重厚, 明而廉, 慈而断, 凡无辜之民, 必详鞠而赦宥焉, 钦民感德有乐”。 蔡蒙吉之父蔡定夫, 登理宗淳祐四年(1244) 甲辰科进士, 选任广州清海军节度通判。 因此, 蔡蒙吉一家被当地誉为“一门三进士”。

蔡蒙吉又是著名的抗元英雄。 恭宗德祐元年(1275) 元兵犯境, 梅州知州汤执中檄权蔡蒙吉为梅州签书兼统督义兵。 因此, 他在家乡松源等地, 散家财, 助兵饷, 举义旗, 组义军, 开义仓, 济灾民, 改学制, 办义学, 声势浩大, 威震梅州。 次年, 元将围攻梅州, 蔡蒙吉率兵六千余众, 奋勇抵抗,浴血奋战, 因孤军独战, 守城半月, 终因兵困城陷, 被俘。 蒙吉宁死不降,大骂元将, 遂为元将所杀, 暴其尸三日, 颜色如生, 蔡遇难时年仅三十有二。

10. 八旬翰林

光绪三十三年(1907), 清廷为使废科举后的儒生得到出路, 奏定对举人、 监生(中央直属大学即国子监学生)、 秀才举行最后一次考试, 然后视考试成绩高低分配到各地任州判、 县丞、 巡检、 典史等职务。 1908 年, 清政府最后一次恩科, 兴宁泥陂人陈书升已年近80 岁还坚持赴京应试, 结果以优异成绩获得钦赐翰林、 国子监司业衔。 “八旬翰林” 遂一时传为佳话。

11. 长乐武状元

广东在历史上出过武状元五人, 其中一人是长乐华城人, 叫李威光, 乾隆三十七年(1773) 一试成名, 钦点状元及第。 李威光19 岁入选武生, 26 岁高中武举, 38 岁赴京参加壬辰科会试。 据说李威光殿试之日险象环生。 那日,李威光骑、 射、 拳、 脚各科均好, 最后考掇石, 只见他站在一座150 公斤重的石狮子前, 突然马步一沉, “嗨” 的一声, 把石狮子高举过头, 托举片刻, 正准备放回原处, 不料手中一滑, 石狮子竟侧翻在地, 眼看就要失利。 好个李威光, 急中生智, 随即飞起一脚, 把石狮子踢出丈余, 动作潇洒连贯, 丝毫不露失手痕迹, 反而被监考官赞这一脚为“狮子滚球”。 李威光返回脱靴时,才发现刚才应急的一脚, 竟把脚背、 脚趾踢得血肉模糊。 其事一时传为美谈。

乾隆四十二年(1777), 李威光被授为广西提标左营游击, 而后历任浙江黄岩镇标水师中军游击、 福建烽火门参将、 台湾平安协水师副将、 海坛、 南澳总兵等职, 诰封四世武功将军(从二品)。 李威光在殿试时使用过的160 斤铁柄大关刀至今仍保留在其家乡。

长乐人尚武报国精神为梅州之冠。 在李威光中武举的前后, 长乐还出了李南馨(横陂人)、 魏大斌(锡坑人) 两个武举人, 一时轰动岭南。 后来,李、 魏都高中进士, 被封武威将军等衔, 率兵海战, 屡立战功。

其实, 梅州人不但崇文, 而且尚武, 成绩向来不俗。 以梅县为例, 清代就有武进士22 人, 武举人193 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