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厦大革命精神:罗扬才士的传承

厦大革命精神:罗扬才士的传承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厦大党支部的成立,揭开了福建省党建发展的新篇章,标志着厦门市人民革命运动进入新阶段。在支部书记罗扬才的领导下,厦大党支部在与人民革命的共同奋斗中铸就了一面革命精神的光辉旗帜,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开创了厦大党史文化的特质和品格。1925年11月,罗扬才作为厦门学生联合会代表到广州参加两广地区大学生代表会。罗扬才成为厦门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员。

厦大革命精神:罗扬才士的传承

厦门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在近代革命运动中,不断掀起反帝反封建斗争。厦门大学是福建省第一个中共支部的诞生地、革命的摇篮。厦大党支部的成立,揭开了福建省党建发展的新篇章,标志着厦门市人民革命运动进入新阶段。在支部书记罗扬才的领导下,厦大党支部在与人民革命的共同奋斗中铸就了一面革命精神的光辉旗帜,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开创了厦大党史文化的特质和品格

厦门大学是福建省率先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讲堂 1921年,厦门大学建校之初,哲学教师朱稳青博士发起纪念“五一”劳动节的活动,组织大家集体劳动,并向全校人员宣讲国际工人运动、马克思学说和无产阶级政党成立的要义。1922年,学生团员施乃铸在校内外进行革命活动,传播马列主义,把马列经典著作30多本赠送给同学陈国柱。1923年,学校阅览室,展示《向导》、《新青年》、《中国工人》、《中国青年》、《湘江评论》、《觉悟》等进步刊物,供师生阅读;当时学校开设的“社会学”课程,有专章介绍马克思学说,进行讲授与研究。由于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在学校里传播发展起来,在师生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进步知识分子对马列主义萌发了信念和进一步学习与研究的欲望。同时,集美学校教师在课堂上宣讲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图书馆推荐马列主义书籍。1924年,师范部学生李觉民推销《新青年》、《中国青年》刊物;进步学生组织“协进社”创办《星火周报》。同年,罗扬才由集美师范考入厦门大学,即在厦门组织“闽南文化促进社”,推进新文化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扩大革命理论阵地。

于是,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学说逐渐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厦门大学与集美学校成为厦门传播与研究马列主义的重要阵地,成为孕育共产主义组织的基地,造就了一批初具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的先进分子,为厦门地区党、团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厦门大学是“福建省第一个中共支部”的诞生地 1925年6月,在“五卅”运动兴起时,共青团广东区委派遣蓝裕业到厦门考察革命运动,他认为厦门学生运动颇有希望,即着手创建集美师范团支部,为在厦门地区建党做了必要的准备条件。(www.xing528.com)

1925年11月,罗扬才作为厦门学生联合会代表到广州参加两广地区大学生代表会。1926年1月,李觉民作为国民党厦门市党部代表到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两人在会议期间,由团广东区委书记、区党委特派员杨善集和已在团广东区委工作的罗善培(罗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罗扬才成为厦门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员。为了加快在厦门地区建立党组织,广东区委调派广东大学学生党员罗秋天转学厦门大学。这样,厦门地区有了3名共产党员。

中共厦门大学支部——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囊萤楼、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最早的党史遗址

1926年2月,按中共广东区委的决定,罗扬才等3人,迎着新世纪曙光,开八闽大地之先,在春光明媚之时,聚会在厦门大学囊萤楼一楼罗扬才宿舍,宣告中国共产党厦门大学支部成立,罗扬才任书记。这是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杨善集、罗善培和罗扬才是支部的奠基人。他们播下的革命火种,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对马列主义在厦门和福建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共福建省委组织史》确认“厦门是福建传播马列主义和建立党、团组织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厦门大学党支部,这是福建省最早建立的党组织”,同时,按时间顺序建立的组织系列,确立中共厦大支部是福建省第一个党组织。厦门大学党支部的诞生,是近代社会及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的热切愿望和归宿,忠诚地为实现革命理想和奋斗目标,担当使命。厦门大学党支部的成立,开辟了福建党建的先河,掀开了厦门人民革命运动新的一页。厦门大学党支部一经诞生,就成为厦门和闽西、闽南地区建党的发祥地和播种机,开展人民革命运动的核心力量。囊萤楼屹立在祖国东南海岛上,像一座革命灯塔。这里是厦门大学革命斗争史的第一个里程碑,革命火种从这里点燃八闽大地,诚如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党史顾问小组组长伍洪祥题词:“八闽之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