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淮扬文化传承:大运河文化70年演进江苏卷

淮扬文化传承:大运河文化70年演进江苏卷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对淮扬文化的研究应该以整个淮扬地域为基础予以展开。封建时期是淮扬文化发展和定型的重要时期。虽然淮扬地区多次经历战争,行政区划也跟随政权的更迭变更,但淮扬文化并未遭受过实质性重创。淮扬地区兼容并蓄的文化环境与淮扬人海纳百川的文化性格相辅相成。唐代最耀眼的淮扬籍文人当属被誉为“吴中四士”之一的张若虚。

淮扬文化传承:大运河文化70年演进江苏卷

一、淮扬文化特征

(一)淮扬地域的历史由来

“淮扬”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卷六一《周馥传》。《晋书》是唐代所修,但“淮扬”一词的正式使用更早于唐代,是西晋时期人们的地理概念。淮扬地域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则最早可追溯至《尚书·禹贡》。《禹贡》中虽未直接提出“淮扬”的概念,但“淮、海惟扬州”的表述已经蕴含着对“淮扬”的确认和规定。《禹贡》九州是一种自然地理区域,同时又是经济地理区划和政治地理格局。事实上,它还是当时的一种文化地理区域。

到了唐代,《禹贡》中扬州地域的划分发生了改变,后世该地区域划分的基本格局初步成形。唐太宗时全国设立十道,扬州被分割成淮南道和江南道。淮南道包含淮河以南与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明清时期淮扬成为重要的军事、行政区域组织系统。

总之,淮扬地域既是自然地理概念,也是历史的概念,比较稳定地指代着淮河与长江下游之间的广大地区,相当于现今江苏、安徽二省江、淮之间的地域。下文提及的淮扬范围则大体等同于明清时期的淮安府和扬州府。

(二)淮扬文化的界定

淮扬文化是淮扬地域的人们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淮扬地域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融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独立文化地理单元,淮扬地域内部具有较强同质性。正如有学者曾经指出的:“淮安与扬州由运河勾连,围绕运河而产生的诸多文化现象趋同。”由此,对淮扬文化的研究应该以整个淮扬地域为基础予以展开。

淮扬地域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独立的文化地理单元,与运河及淮河水系、淮盐及商贸往来等因素密切相关。淮河发达的河湖水系将淮南、淮北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邗沟开凿后,不仅将长江与淮河连接起来,又将淮扬的核心城市淮安与扬州连接起来,将江淮地域与淮河水系区域连接起来。这种连接对于区域意识的形成和区域文化的认同起着极大作用。

淮盐则是淮扬地域最重要的物质资源,因淮盐生产、贸易以及其他商贸往来而产生的有关人员、经济、物资的流动、交流也促进了淮扬文化的整合。客观地说,明清时期淮扬地域的城市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城市景观、文人活动、风俗变迁等均与徽商有密切关系。

(三)淮扬文化的历史特色

1.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淮扬文化历史悠久,早至七千至五千年前,江淮地区就已有人类活动的足迹。江淮原始居民淮夷,在淮扬地区建立了古国徐国、邗国,古城邗城、棠邑,这种披荆斩棘、开疆拓土的精神早已融入了现今淮扬人的血脉之中。

封建时期是淮扬文化发展和定型的重要时期。虽然淮扬地区多次经历战争,行政区划也跟随政权的更迭变更,但淮扬文化并未遭受过实质性重创。改朝换代过程中淮扬文化始终保持一脉相承,无论就其政治性、经济性抑或是其文化性视域而言,淮扬文化一直都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隋唐和明清时期是淮扬文化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隋代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之后的朝代对运河的重视与维护,使得淮扬水运枢纽城市扬州、淮安,在漕、河、盐等运河产业的支撑下得以迅速发展,并曾一度成为南方经济中心城市,成为封建时期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2.兼容并蓄的文化环境

中华文化是多元发展的,南北文化差别甚巨。“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汪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淮扬地处中国自然地理南北分界,过渡性的位置使得淮扬地区必然要承担起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责任,为各方文化汇集提供兼容并存的环境。

淮扬文化在形成初期就带有从多方面吸取各种文化长处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淮扬地区先后分属吴、楚、越三国,吴、楚、越通过政治上的争霸会盟,军事上的掠夺征服,以及经济上的商业往来、技术引进等多渠道交流,使三国在文化上出现了融合趋同的态势,进而衍生出了将吴文化的精巧细腻、越文化的返璞归真、楚文化的汪洋恣肆熔于一炉的淮扬文化。

淮扬地区兼容并蓄的文化环境与淮扬人海纳百川的文化性格相辅相成。鲁迅在《北人与南人》中曾有这样的论述,“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而淮扬人更多是崇文尚武,鲜逞匹夫之勇。淮安乡贤张煦侯在《淮阴风土记》中分析道:“淮阴……有邗沟以通文化之邮,故风气早开;有杨庄以扼淮、运之交,故形势重要。惟其如此,故其民得燥湿之宜,具南北之美,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上马可以杀贼,下马可以草檄。”这段话比较直观地描述了淮扬人的风习。

3.绚丽多彩的文化成就

文学艺术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判文化的繁荣程度。淮扬地区自古人杰地灵,文化成就硕果繁多,众多淮扬籍文化名人凭借出众的文艺才华在历史长河中为淮扬文化的兴盛做出了杰出贡献。

秦汉时期,淮阴人枚乘首创文风气势磅礴、设想新奇的散体大赋,为汉赋的日新月盛打下了基础。唐代最耀眼的淮扬籍文人当属被誉为“吴中四士”之一的张若虚。张若虚的长诗《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婉转清丽、独树一帜,是震烁古今的旷世之作。

唐代其他江淮籍文人还有文选学名家曹宪、李善、公孙罗,与元稹唱和的女诗人刘采春、书法家李邕、书论家张怀瓘、律宗大师鉴真禅宗支派牛头宗开创者法融等。

宋代,名家辈出,江淮籍代表文人有秦观、孙洙、王昂、李易、吕溱、张耒等。

元明清时期大量古典通俗小说问世,经济繁荣的淮扬地区出现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市民文学创作者,有《水浒传》作者兴化人施耐庵和《西游记》作者淮安人吴承恩

清代淮扬地区是考据学的重要发轫地之一。世居淮安的经学大师阎若璩一生治学,有代表作《古文尚书疏证》。以高邮王氏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在校勘、训诂、音韵等方面颇有建树。还有在诗、书、画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扬州八怪”,其为人特立独行,书画作品不落前人窠臼,独具创新精神。

4.雅俗共赏的文化物质载体

文化内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想了解一方文化的具体内容,最直观的方式就是从文化遗产、文化遗迹这些有形的文化物质载体入手。

长城、故宫、帝王陵墓等这些政治性较强的气势雄伟文化遗迹,抑或莫高窟白马寺布达拉宫等这些民族风情和宗教特色文化遗产不同的是,淮扬物质文化载体大多精巧细腻、有很强的通俗性和社会性,与人民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息息相关,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这也是淮扬物质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遗产的显著特点。

淮扬菜是淮扬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淮扬菜作为我国“四大菜系”之一,菜肴以造型优美、色泽艳丽兼具南北口味著称,讲究色、香、味、形、器俱全。将饮食文化上升到艺术层面也从侧面反映了淮扬地区的经济繁荣。清末民初的政治家杨度记载:“淮扬菜种类甚多,因所代表之地域亦广,北自清江浦,南至扬镇。而淮扬因河工盐务关系,饮食丰盛,肴馔清洁,京中此类极多,但规模大者少耳。”

扬州戏曲和园林同样盛名远播。扬州戏曲表演艺术种类众多,以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安徽部分地区的扬剧最为著名。明清时期,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有足够的财力建造精巧别致的园林。《扬州画舫录》有云:“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可见乾隆嘉庆年间,甲天下的是扬州园林,而不是苏州园林

二、淮扬文化的当代价值

在地域文化研究中,淮扬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其一,淮扬文化研究对于探索中华文化发展意义重大。从根本上讲,淮扬文化是淮河文明的产物,而淮河文明是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并列的中国三大文明之一。历史上,淮扬地域与中国历史分合变化的关系密切。一定意义上淮扬地域是中国的一个缩影,淮扬文化包含着中国诸多地域文化,是深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

其二,通过研究淮扬文化的来龙去脉及基本特征,挖掘其核心文化精神,对于扬州和淮安的城市文化定位、文化精神的重塑具有指导意义。充分发掘淮扬文化资源,可为淮扬城市规划、文化建设、旅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支撑和素材,可将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其三,淮扬文化的深入研究,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淮扬文化是淮扬地域的人们在这个特定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条件下积年累代不断继承、发展与创造而形成的,通过专家学者在不断的研究与构建中创立一套理论体系,将大大推动中国地方学研究的发展。淮扬文化研究不仅是研究,还要普及、传承。淮扬文化研究成果应该通过普及宣传,将其变为普通百姓都可理解、认同的文化共识。通过设立淮扬文化研究系列课程,传播淮扬文化、创新淮扬文化,培养后继研究人才。

三、淮扬文化的传承策略

淮扬文化以运河文化为核心,兼容南北,在语言、饮食、习俗等方面与其他地区文化有明显的区别,并能达到开放包容的合作共赢。淮扬文化的形成与大运河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淮扬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有活化的运河文化——淮扬运河本体,以及管漕、管河、管盐官衙文化等相关物质文化遗产,再有运河号子、运河诗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语言、民俗、学术、名人等方面的文化遗产。

(一)建设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的意义

1.主动策应运河“申遗”的重要成果。运河“申遗”是整合运河沿线城市运河资源、展示城市形象的工程。建设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有利于整合两地运河资源,提升运河综合开发水平和效益,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的运河文化产业带,从而将运河“申遗”品牌化

2.主动策应构筑文化淮安、文化扬州的重要名片。古城因运河而得其神韵,运河因古城而得其厚重。以建设“文化城市”为目标,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这是淮安、扬州城市发展的重要选择。建设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将使两地运河文化得到充分演绎和展示,进一步提升淮扬地区运河遗产、淮安与扬州城市的品位,以进一步巩固运河名都的地位,成为文化淮安、文化扬州的品牌标志。

3.主动策应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的重要载体。淮扬运河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之东线工程的重要输水走廊。建设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可策应沿运河、南水北调工程之东线工程部署文化生产力,突出文化经济带和经济文化带的双带特色,放大运河品牌效应

(二)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内涵、定位与特色

1.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的内涵(www.xing528.com)

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是以淮扬运河为主轴,以运河两岸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址、园林、创意文化园、文化产业园等为载体,以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新型产业带。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是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相结合,古运河和古城相结合,古代文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业带。

2.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的定位

(1)在中国大运河流域具有中心地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运河文化产业带。

(2)以运河两岸自然风光为基础,以运河文化为底蕴,以运河名城为依托,以旅游、博览、休闲文化产业为重点的江淮特色文化产业带。

3.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的特色

(1)生态湿地型。淮扬运河与长江交汇,与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淮河入海水道等紧密相连,承载着航运、南水北调等重要任务,是整个运河沿线江河湖泊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生态景观最为多样、生态价值最为明显的地带。

(2)盐运漕运型。淮扬运河因古代盐运和漕运而繁荣,成为粮、盐、铁集散地。目前,大运河两淮(淮安淮阴)段是最繁忙的内河运输地段。

(3)古城文化型。淮安和扬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因水而兴的古城。扬州是中国通史式城市,被授予“联合国人居奖”。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已经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4)交通枢纽型。按照江苏省的规划,在苏北腹地淮安构建国际化的现代交通枢纽,以推动建设辐射周边2000万人口的国际化中心城市。

(5)江淮风情型。淮扬运河通江达淮,当地人重商尚文,经济殷实,生活富足,充满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调,显示出独特的江淮地域风情。

(三)建设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的有利条件

(1)淮扬运河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富集,品位高。

(2)淮安、扬州历史渊源深厚。自古以来,两地水脉文脉相连。

(3)交通便捷。淮扬运河是黄金水道。淮安是苏北交通枢纽,扬州是苏北门户。

(4)苏北运河正实施航道由三级变为二级的改造工程。运河淮安段的“绿色人文景观”成为交通部全国内河水运建设环境友好型样板工程。

(5)扬州基本奠定了运河之都的历史地位。2007年9月,首次以运河、运河名城为主题的国际性盛会——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和世界运河名城市长论坛在扬州举办,特别是国家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在扬州挂牌,扬州成为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进一步扩大了淮扬运河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四)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路径

1.更新观念,调整发展战略

建设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需要增强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的机遇、创新和精品意识,将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扬州要同时重视运河和长江两个优势,努力挖掘运河文化资源,加快扩张运河文化产业总量,强力造势。

(1)加强组织协调。成立相关部门负责规划、开发和建设,采用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的方式。

(2)加快工作部署。召开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工作会议,引起舆论关注,给予相应政策。

(3)以节造势。举办主题文化旅游节,对运河文化集中展示,招商引资

(4)以优美的城市形象造势。注册相关文化商标,积极开发系列产品,打造金字招牌。既要突出淮安和扬州在整个中国大运河中的重要地位,与中国历史上的“运河四大都市”和“淮左名都”等相呼应,也需要有别于山东省济宁市等城市注册的“中国运河名城”。

2.以规划为龙头,形成淮扬运河文化产业走廊

要加快制定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规划以及各类详细规划、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等。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要“以水为灵魂、以绿色为主线、以文化为底蕴、以产业为载体”。当前要重点优化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生产力布局,努力形成特色和优势。

(1)明确建设目标

首先,力争建设成为中国大运河流域性文化产业中心,成为全国文化产业重要基地、示范基地和有一定影响的文化产业基地。其次,分设功能区。以淮扬运河风情带为主线,以淮安和扬州古城为中心,以宝应、高邮和江都为主要节点的集合文化产业带,形成内涵丰富、形态各异、富有纵深感的文化产业带。

(2)体现地域特色

①以淮安里运河和扬州古运河风物带为龙头。淮安里运河着重打造绿色人文景观,以建设河道总督府、漕运总督府、淮安府衙为重点,形成码头秦汉文化区、九龙口水乡风光区、清江浦历史街区、淮楚生态风貌区、河下古镇文化区、古楚文化观光区、淮安水利枢纽景区等,展现运河明珠风姿。里运河风光带连同淮河、盐河、古黄河,形成“四河穿城”的水城特色,连同淮安水利枢纽、洪泽湖等形成天然水利博物馆群。扬州古运河风光带要体现四季特色和田园风光,体现原生态的自然风貌。按照汉、隋唐、明清时期的不同风貌,分别设立古代生活风情带,使古运河成为城市生活的载体。总之,古运河两岸要努力形成融自然观光、人文展示、文化旅游、生活休闲于一体的运河文化风景线。

②以古城为中心。淮安古城要以河道总督府、漕运总督府、淮安府衙、漕运博物馆等为依托,突出淮安全国河道治理中心、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储备中心、淮北盐运集散中心等五大中心的特色。扬州古城要成为文化博览城。在历史文化遗产较为集中的老城区和扬州城遗址的核心区及古运河沿线,着力打造文化博览城,使之成为活态的扬州本土文化博物馆。

③以江都、高邮、宝应以及邵伯等11个古镇为节点。将运河风光、湖泊风光、大江风光做大做优,再辅之以旅游、休闲、度假功能。

④以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分别在淮安楚州里运河段和扬州古运河建设运河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市场群,重点建设文化博览产业群、地方工艺产业群和创意文化产业群以及文化产业集散地等四个板块。

3.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的含金量

(1)运河双子城。淮安要体现历史原貌,结合现代交通枢纽建设。扬州要重点建设古城博物馆群,成为中国通史式的文博城。

(2)中国水利(湖泊湿地)博物馆。要整合淮扬运河、远东第一站江都水利枢纽、南水北调工程、淮安水利枢纽、淮河入海水道、洪泽湖等著名水利工程以及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白马湖等资源,形成中国天然水利博物馆。

(3)盐文化之旅。扬州、淮安拥有众多的盐商会馆和住宅。淮安拥有2500亿吨岩盐储藏量,可把盐文化的历史旅游和工业旅游有机结合。针对盐商住宅,发展观光型、会馆型、商贸餐饮型、体验互动型、休闲型经济以及建设纪念馆、收藏馆等各类专业场馆。可以挖掘盐商故事,生动再现历史故事。围绕盐商题材,出版图书、编排歌舞戏曲、制作数字内容等。

(4)中国美食之都。淮扬菜是中国四大名菜之一。要联合开发和包装淮扬菜的新产品,挖掘并培植淮扬菜的文化特色。

4.以科技为支撑,不断增强淮扬运河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创建高位技术平台

首先,要加大对文化技术的投入,利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及文化服务手段的水平和技术含量。

其次,加快提升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科技园区为支撑,以风险投资为保障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淮安、扬州数字内容基地建设,积极鼓励利用历史名人、民间传说、园林、玩具、工艺美术等,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地域品牌和名牌。

最后,加快建设信息文化产业。把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引入文化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重点建设运河创意文化产业园,形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运河文化产业园。淮安与扬州的园林、文博等要充分挖掘运河文化特色,生动演绎运河文化故事,增加科技含量和互动元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