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江苏卷70年演进

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江苏卷70年演进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大运河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构建推进运河人文城市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城市文化功能的体现与发挥。

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江苏卷70年演进

一、城市运河文化传承

大运河沿线十几座城市曾见证了运河景观风貌,形成了无可替代的城市特色、城市面貌、城市个性,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使沿线各个城市的经济生活发展在大运河保护中得到受益,使城市市民真正享受到运河文化带来的丰富物质文化生活。我们要保护与发展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文化,让每一座城市都“讲述自己的故事”,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每一座城市独特的自然空间、人文景观与历史遗存,使其在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能够控制变迁、发展延续、传承文脉。

(一)运河古城保护

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宝贵财产,历史建筑的存在以及它的风格对城市特色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历史建筑凝固的是时间,是城市历史风貌的集中展示。因此古城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是人文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如何将老城与新城,历史建筑与新建筑协调统一起来,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古城保护是一个有机整体,古城的有效保护将带动和推动周边古城、古镇、古村落的同步保护,形成一批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的古城保护群集。如常熟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周庄、同里、木渎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陆巷、明月湾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逐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吴文化区域和营造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

(二)运河历史街区传承

运河沿线城市因水发展,因水而兴。城市中古朴的街巷、民居、桥梁、河埠、码头仓库组成的建筑群落,以及与之伴随的街巷文化、仓储文化、商埠文化都蕴含着独特的运河历史文化积淀。从古到今,运河街道风貌犹如长幅画卷般生动而明媚,保留了许多历史文化交融的印记,既是街区也是一条条特色鲜明的文化带,历史文化街区正是鲜明城市个性的代表,具有长远发掘和研究的价值。随着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历史街区独有的文化特色正在渐渐消失,对街区建筑、商铺寺庙、古迹的修复重建,对建筑风貌的保留传承,是发掘运河城市独特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之一。如苏州的平江历史街区,是迄今苏州古城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无锡则将惠山古镇、小娄巷历史街区、荣巷古镇、荡口古镇、清名桥沿河历史街区确定为历史文化街区予以修复、强求与保护。扬州则颁布了《扬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实施办法》等政策,形成由单一保护、局部保护再过渡到整体保护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保护办法,重点内容涵盖古城遗址保护(包括宋大城、西门、东门、北门和唐罗城南门遗址)、重点街区保护(东关街、仁丰里、湾子街、南河下)、重点古宅名园保护(汪氏小苑、吴道台等)、古城建筑风貌保护与历史街巷保护。通过全面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重现扬州千年古城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底蕴。

(三)名人故居修缮

两淮城市的繁华,形成了人文荟萃的局面,从而把两淮文化推向顶峰,这在教育兴盛与名人辈出上得到了充分体现。除了府学、县学的兴办外,还修建了大批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人才的聚集、土木的兴建,为运河文化名城的诞生积累了许多铺垫;许多保存完好的名人故居、船闸、巷口、钟楼等,彰显了古城的历史韵味与文化内涵。

(四)运河文化民俗维护

大运河吸纳古今中外文化精华,融会南北各地的风情民俗、饮食服饰、宗教信仰、官民礼仪等,形成了独特的运河风情和民俗文化。在漕运、河道挑浚、堤岸保护、闸坝管理等实践和劳动中,智慧的劳动人民不仅积累了宝贵的治水、用水经验,而且创造了极其丰厚的物质文化。运河区域各个城市乡村广大居民拥有共同的节日习俗,甚至各地的饮食习俗也因运河而广泛交融。如生活习惯的同质化,扬州居民形成了煮茶独取运河之水的习惯;在行业语言中,流行着南北各地商人共同熟悉的江湖式切口;在帮会构建中,形成了由漕官到水手、运丁、船工在内的漕运船帮等,这些都依傍运河而生,只要运河存在,运河民俗就会延续、凝结。

二、大运河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构建

推进运河人文城市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城市文化功能的体现与发挥。如吴江在使用好、发挥好市文化馆、市青少年科技文化中心、市图书馆、市博物馆等原有城市文化设施的基础上,抓紧规划和建设一批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大型文化设施,如文化宫、游泳馆、大剧院等大型公益性文化体育场所,在城市主要道路两边建好文化广场、市民活动中心,在社区建成一定规模的活动中心和活动场所,切实做到城市扩展到哪里,社区发育到哪里,城市文化设施就配套到哪里。如扬州市政府对“书香运河风雅扬州”的实践探索,以“城市的教室、市民的书房”为目标,将城市书房作为完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在最繁华、最贴近市民生活的区域打造24小时城市书房与特色书店(如历史文化老街东关街上的街南书屋城市书房、钟书阁扬州珍园店、虹桥坊24小时城市书房等),力图让每个市民一出家门就能享受阅读时光。目前扬州已拥有26家城市书房,从瘦西湖里的游客书房,到西区新城华建上院城市书房,从东部生态科技新城扬州市图书馆分馆,到南部古运河畔的三湾湿地公园中的“生态”城市书房,主城区公共图书服务网络覆盖率已达到90%。城市书房正在改变着城市文化生态,改变着扬州人的精神家园。

(二)城市人文生态环境塑造(www.xing528.com)

运河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的不断拓展,城市品位的不断提高,归根结底“宜居”才是城市发展的根本追求,也是打造人文城市的基础保障。以运河自然风光为资源,结合城市特色塑造人文生态环境,使城市变得亲水与环保,对涵养城市人文气质具有重要意义。以扬州城建为例,在充分挖掘运河文化打造文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人居环境的改造与建设。以突出城市的个性特征为目标,将“人文、生态、宜居”作为扬州的城市特色,不同其他城市比规模、比高楼、比洋气,而是比特色、比秀气、比文气,确立了“跳出老城建新城”“古城要古的经典,新区要新的现代”的理念,凸显“人文”内涵,迁工厂、截污流、引活水,贯通城市水系,凸显“生态”底色;对城市总体风貌、天际轮廓线、建筑风格实施严格控制,合理布局功能设施和生活设施,凸显“宜居”特色。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利用运河资源主攻城市特色,集中力量展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目前扬州已经先后获得了“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称号,2006年更被授予全球人居领域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

(三)公共体育休闲设施改造与发展

通过开展大运河自然资源调查、文化民俗传统资源调查,摸清发展公共健身休闲产业的自然、人文条件,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运河周边景观(森林、湖泊、湿地、滨海、山地等)资源和传统体育人文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公共休闲健身聚集区和产业带;在盘活现有体育场馆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空置场所、建筑物空闲地等区域,建设富含大运河文化的便民休闲设施,形成城市15分钟健身圈,打造健身休闲服务综合体。如江苏省浒墅关老镇在梳理大运河生长脉络的基础上,积极恢复明清时期的龙华晚钟和浮桥夜月等历史景点,并且尽量保护目前沿岸的近代工业厂房印刷厂)、水塔、老乡政府与传统滨水民居,通过新功能的转化与利用,使之成为老镇区的重要公共活动场所。通过滨水商业与文化设施的新建,形成特色空间,营造活力氛围,进而带动老镇区的整体复兴。

(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的、传播先进和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化机构和服务的综合,涵盖文化政策、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技术技能、创造发明五个方面的内容,旨在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整体性的公共文化利益。大运河文化带人文城市建设中形成了一系列、多层次、多功能的硬件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剧院、文化中心等),充分构建展示和交流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平台。硬件设施建立后关键是加强利用,在完善场馆、设施的基础上,举办一系列公共文化交流活动,每年开展与保护主题相关的展览、文化交流、讲座等活动,大力宣传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使公众更多地了解大运河文化、大运河历史,自觉自愿地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如苏州力图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格局,设立苏州文化遗产基金,通过政府划拨、企业募集、社会赞助、个人捐赠等渠道筹集款项,用于文化遗产的发掘。如2018年扬州市将对外交流的范围由国内市场拓展到国际范围,培育“运河风情”“运河曲美”两大文化艺术展演品牌,以“一带一路”运河沿线国家为轴心,推广到更多海外国家与地区,加强与国际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打造“扬州样本”。

三、大运河人文城市建设的保障支持

(一)健全法规建设,强化政策支持

在人文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视探索大运河江苏段保护立法工作,基于大运河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诉求,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符合省情的运河保护条例(如《大运河江苏段保护条例》等),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理顺各区域间、各行业间、各部门间的关系,通过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夯实大运河江苏段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通过梳理各相关法律条例,加强对《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的执行力度,对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过程进行全程保障与干预,同时对大运河遗产修缮、水资源保护交通运输等人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策支持与倾斜,给予充分的资金保障。

(二)借鉴先进经验,倡导改革创新

在实地考察城市规划建设样板案例,借鉴先进人文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倡导改革创新,建立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的协调合作机制,强化各区域各部门之间的联系,通过优化政策,鼓励、引导、倡导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打造大运河优势品牌。积极发挥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的牵头作用,建立统一推广展示平台,如利用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等推广平台,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示范城市的“扬州样本”“苏州样本”等,以突出典型示范作用,从而形成城市间的带动效应。

(三)立足运河文化,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互联网+”形成全媒体宣传模式,通过对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民俗、城市文化、城市个性的深度挖掘,探索城市特有的文化符号与人文精神,结合大运河在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彰显民族自信方面的突出作用,将大运河文化遗产活化、形象化,融入到人文城市建设中、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及时总结各地区好的做法与经验,建立集中宣传推广机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以运河为轴心的大型活动,如行走大运河、运河龙舟赛等体育赛事强化宣传力度;通过鼓励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定期推出大运河文化解读项目,多方位展现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提升公众对大运河文化的科学认知;通过搭建国内外城市合作交流平台,开发运河文化创意产品,树立大运河文化品牌形象,通过将运河文化与城市形象相结合,加速城市由“经济城市”向“人文城市”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