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诚集:《泉俗激刺篇》的背景探析

明诚集:《泉俗激刺篇》的背景探析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泉俗激刺篇》发表时,不署作者本名,当时是有所感忌的。其著作除《泉俗激刺篇》外,有《蕃薯杂咏》近两百首,刊于1937年。《蕃薯杂咏》作于晚年,歌颂蕃薯有裨民食,描绘平民靠薯为生的情景,充分寄予同情,和《泉俗激刺篇》同为作者思想的反映。那么现在我们再来读读《泉俗激刺篇》,看看近百年前的污泥浊水,有没有还在沾污我们行进中的脚板,需要我们再洗涤的?

明诚集:《泉俗激刺篇》的背景探析

中国封建社会到了晚清,已在崩溃前夕,加以帝国主义者的入侵,使社会又带上半殖民地的性质。固有的封建陋习仍然阴魂不散,吹来的西方资产阶级歪风,又开始传播浸染,整个社会益形腐朽。官场淫威专制,贪赃枉法,以百姓为鱼肉;社会以强凌弱,以众暴寡,讲势不讲理;上层者提倡迷信以愚民,苦海众生既感人间难得安然,也只有向神佛天主祈求庇护。富者争奢斗侈,不惜物力;穷者无以为生,则寄望于行险侥幸,用烟酒来陶醉,终陷毒窟无以自拔。种种现象,黑云滚滚。泉州也是清王朝统治的地方,在大环境影响下,怎能独善其地?再说每个地方,因地理历史条件的差异,多少有其特点,小环境随大环境恶化的时候,原有地方的不良现象,难免更加突出。如泉俗械斗,明已有之(见清末黄谋烈著的《从先维俗》),清初还惊动了雍正皇帝,诏谕责斥。然到清王朝快完蛋时候,械斗之风仍盛,便是一个例子。清末泉州确实存在许多恶风陋习,产生不少社会问题,当正气下降,邪气上升的时候,于是乎“佛国”沦为鬼域,满街出现魔影,泉州就不像过去文献上所称道的风俗之厚,如何如何了!不过,我们要全面地历史地看问题,不能把这个文化古城,看得一团漆黑,它有其宝贵的文化传统,有其值得歌颂称扬的光明面,但也有其应予批判、革除的阴暗面。到了清季,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统治阶级的昏庸,以致光明面被缩小,阴暗面被扩大。而这种阴沉黑暗,使得社会风气败坏,习俗恶陋,民智闭塞,百姓痛苦。可是这种情况是不能长期下去的,它激起爱国有识之士的不满和愤慨,并与黑暗势力作斗争。有抱民族、民主主义的志士,奋起革清廷之命;也有具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用笔杆作武器,进行笔伐。光绪末年,古丰州人著的《泉俗激刺篇》便是一部代表作,它以诗歌的形式,对当时社会上种种黑暗现象加以揭露和抨击,对官给以狠狠的鞭挞,对民给予亲切的同情。生存生(笔名,正名未详)为该篇作序言,说作者“怜此睡梦,惄焉忧之,大声疾呼,长歌当哭”,颇有光天化日谴责小说的“揭发优藏,显其弊恶,而干时政,加以纠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意。这是一部研究清末泉州社会史者值得重视的文献。

作者“古丰州人”,即吴增先生的笔名。先生字桂生,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卒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原籍南安(古称丰州),其父迁居泉州。家世寒微,幼入塾读书,因家贫时读时停。十五岁丧父,更加穷困,到商店为学徒。性好学,夜里常就店中灯下读书,老板骂他损耗灯油,不准再读。愤而回家,靠母亲为人缝补洗衣度日,自己努力自学,十八岁出当塾师。后应科举,中光绪壬寅(1902年)举人,甲辰(1904年)进士,点“内阁中书”官职。在京看到清廷腐败现象,弃官回泉。曾应友约,往游菲律宾。因为人撰联,被指为语讽朝廷。又对侨胞演说,稍为激烈,为清廷驻菲领事馆迫令回国。归后以教书卖文为生。因出身贫寒,自幼受苦,为人比较开明,对黑暗的现象感到不满,对被压迫的平民寄予同情。但由于所受儒家教育的影响及自身社会地位的上升,使其思想有局限性,虽敢于揭露封建制度下的罪恶,描述下层人民的痛苦,但又往往把希望寄于旧制度维护者的“良心发现”;恨官之为恶,而仍冀为官者的从善;思挽颓风抨恶俗,而仍怕恶势力的反击。《泉俗激刺篇》发表时,不署作者本名,当时是有所感忌的。他的政治思想似较接近改良主义。其著作除《泉俗激刺篇》外,有《蕃薯杂咏》近两百首,刊于1937年。其他诗文杂著又多数散失,有一部分残稿保存在泉州市图书馆,尚待编集。《蕃薯杂咏》作于晚年,歌颂蕃薯有裨民食,描绘平民靠薯为生的情景,充分寄予同情,和《泉俗激刺篇》同为作者思想的反映。

我们今天重新把《泉俗激刺篇》介绍出来,不是把它作为一篇文艺作品来研究,更不是在宣扬作者的改良主义思想,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地方文献,一篇反映清末泉州社会现象的历史资料来看待,让它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一些历史事实,为研究泉州近代社会史提供有关材料。同时也可以用它来对照今天泉州社会的情况,今昔对比,了解所以今胜于昔,是由于我们已走向社会主义新社会,体会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更加爱护它。(www.xing528.com)

诗篇发表的时间,距今已七十多年,所揭露出来的问题,在目前一般是不存在了,但它是否已完全彻底地消失了呢?却也很难说,若干旧风习,旧渣滓,可能还有某些阴魂不散的地方。要知道,封建社会在中国存在那么久,它的影响是那么深。诗篇揭露的黑暗面,主要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有其社会历史的根源,不可能一下子就涤荡干净。我们当前最大的任务是建设现代化的国家,而要完成这一伟大任务,就必扫清所有前进中的障碍。事实表明,最大的障碍出于封建制度的残余势力、封建的官僚体制、封建的思想意识等一些又脏又臭的东西。那么现在我们再来读读《泉俗激刺篇》,看看近百年前的污泥浊水,有没有还在沾污我们行进中的脚板,需要我们再洗涤的?对照一下,不无好处。因此重温这些诗篇,又多少带有点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