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妈祖文化在明末朝鲜使臣航程中的重要影响

妈祖文化在明末朝鲜使臣航程中的重要影响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崇祯二年的朝鲜进贺、陈奏使一行在航海途中也举行了多次“行三神祭”的祭祀活动,从朝鲜境内的鸭绿江口附近的大界岛至大连铁山嘴这一段海域,就举行了五次行祭“三神”的活动。八月二十六日朝鲜进贺、陈奏使一行在广鹿岛一带海域“行三神祭”,是因为一连几日遭遇了风浪而祈求顺风。

妈祖文化在明末朝鲜使臣航程中的重要影响

崇祯二年(1629)的朝鲜进贺、陈奏使一行在航海途中也举行了多次“行三神祭”的祭祀活动,从朝鲜境内的鸭绿江口附近的大界岛至大连铁山嘴这一段海域,就举行了五次行祭“三神”的活动。如八月十七日在大界岛海域,“晓,行三神祭于船上,辰时乘潮移泊于车牛岛”[17]。“辰时”,指早上7时至9时这段时间。八月二十六日,在辽东广鹿岛一带海域,“晓,行三神祭于各船,辰时移船出泊深处,以待风发”[18]。九月三日,在今大连市甘井子区的小平岛一带海域,“晓,行三神祭于船上”[19]。九月十日,在今大连市铁山嘴一带海域,“四更头起,行三神祭”[20]。九月十四日,过了大连铁山岛之后,在向铁山嘴北边的北汛口行驶中,“晓,行三神祭于船上,天明打橹入北汛口留泊”[21]

崇祯二年(1629)的朝鲜进贺、陈奏使一行之所以在航海沿途中频繁地“行三神祭”,主要还是因为开洋前行祭“三神”之后带来的“终夕得顺风行船”,加重了他们对以天妃(妈祖)为首的“三神”的迷信和敬畏。所以每当遭遇逆风之时,朝鲜进贺、陈奏使一行就“行三神祭”。“行三神祭”之后,巧遇顺风,使得朝鲜进贺、陈奏使一行对以天妃(妈祖)为首的“三神”愈加迷信。

八月十七日朝鲜进贺、陈奏使一行在大界岛海域“行三神祭”,是因为开洋前行祭“三神”带来了一整天的顺风,而八月十六日在大界岛海域“晓值风逆雨下”,八月十七日“北风夜来猛吹”,影响了一行人的行船,故八月十七日“晓,行三神祭于船上”。第二天八月十八日,“初更发船,暂住洋中待风之际,东风大起,即发鹿岛,达夜行船”[22]。朝鲜进贺、陈奏使一行向西行驶,“东风大起”,是大好顺风。

八月二十六日朝鲜进贺、陈奏使一行在广鹿岛一带海域“行三神祭”,是因为一连几日遭遇了风浪而祈求顺风。八月二十三日,在广鹿岛海域遭“大风忽起”,朝鲜进贺、陈奏使一行有“两船漂泊岸边,几危仅免。午后风势尤紧,达夜不止,各船遑遑不得接目。唐船六七只夜中致败,移载卜船者二十余人,淹死者百余人云”。“唐船”,指中国人的船只。“卜船”,其他的船只。由此可见当时风浪之大。八月二十四日,仍“北风终日甚紧”。八月二十五日,“待风。风征不得发,仍留宿”[23]。连续几天不得发船,朝鲜进贺、陈奏使一行只能再求救于神灵,所以才有了八月二十六日的“行三神祭于各船”,祈求“大海神”等“三神”,像前几次那样行祭之后带来顺风。

八月二十三日在广鹿岛海域遭遇风浪的情况,朝鲜进贺、陈奏使正使李忔还写有两首诗歌,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场景及作者的感受。

八月二十三日,泊广鹿值风雨,望见两使船脱危就安,诗以贺之

李 忔

云起天俱黑,风驱雨共颠。

波惊难下碇,湍激岂安船。

当局心如醉,傍观肠欲煎。

吾侪知免矣,忠信奉周旋[24]

广鹿岛,惨见辽船遭风失利,为诗吊之

李 忔

五日藏舟浦溆间,颠风急浪□如山。

辽民自是怀乡土,死骨何知挂鹿湾。

天道无私谁厚薄,人功未至奈愚顽。

由来神助惟忠信,尚慎吾行好往还。[25]

朝鲜进贺、陈奏使正使李忔创作的这两首诗歌的最后一句均谈到了“忠信”,从诗歌的内容看,这里说到的“忠信”,主要还是讲给以天妃(妈祖)为首的“三神”听的。第一首诗“吾侪知免矣,忠信奉周旋”,表达了作者在遭遇逆风恶浪而脱险后的感触,认为自己一行之所以能死里逃生,是凭借着对神灵的忠诚信实。第二首诗“由来神助惟忠信,尚慎吾行好往还”,意思是说,以天妃(妈祖)为首的“三神”只救助那些对他们忠诚而又讲信用的人,因为我们是按照这样的标准做的,所以一定能顺利地往返。

九月三日朝鲜进贺、陈奏使一行在平岛一带海域“行三神祭”,也是因为一连几日遭遇了风浪而祈求顺风。八月二十八日,“阴雨不得发船,仍留宿此岛(指三山岛与平岛之间的一个小岛)”。八月二十九日,“波涛山起,不得发船。仍留宿”。九月一日,“风势猛烈,不得发船”。九月二日,“因风势稍缓,三船一时俱发,朝食时到平岛”。九月三日,“风征不定,日气和暖。晓行三神祭于船上”[26]

九月十日,朝鲜进贺、陈奏使一行在铁山嘴一带海域“行三神祭”,也是因为一连几日遭遇了风浪而祈求顺风。九月初七日,“因逆风下陆,留宿于铺店”。九月初八日晨,“乘船发行,行到铁山嘴,大风遽作,诸船仅入海边依山处,而风乱不得安船。三行俱下陆作依幕留宿。北风达夜,其势极烈”。九月初九日,“北风如前,无一刻暂息,人不能行步,乃数年间所无之风也”。九月初十日,“风势如前,夕稍缓,入夜始定。四更头起,行三神祭。设帐于海边,三人会于一处。行之苦,竢风便,而神不助顺,奈何奈何!”[27]作者道出了祭祀的原因,及祭祀后仍无顺风的无奈。

九月初九日,有关在铁山嘴一带海域遭遇风浪的情况,正使李忔还写有诗歌三首:

到泊铁山嘴,阻风下陆。结幕经夜者三日,适值重九节

李 忔

无闾山势北来长,截破奔流镇海洋

双岛黄城分彼此,商船贾舶慎祈禳。

从知融结相生旺,定有神明是主张。

为报篙工候风便,浅深须戒壑舟藏。

又(www.xing528.com)

缀篷为幕夜无眠,极目惊涛浩接天。

初讶雪山崩万仞,却疑银阙涌重渊。

饕风扇酷逢秦鞅,素月流辉见楚莲。

相对悄然佳节暮,白衣谁送一壶传。

铁嘴双尖十丈高,大风号怒卷惊涛。

未张炎帝吹嘘力,还助玄冥气势豪。

帽落敢言追胜事,钱空无处觅香醪。

须知此日天庸玉,动忍殊非厄我曹。[28]

诗歌中“缀篷为幕夜无眠,极目惊涛浩接天”“铁嘴双尖十丈高,大风号怒卷惊涛”等诗句,都形象地描绘了作者一行在铁山嘴一带海域所遭遇的惊涛骇浪。“双岛”,指今大连市金州区西南海中的双岛。“黄城”,指庙岛群岛最北端的隍城岛。“铁嘴”,指今大连市铁山嘴。

九月十四日,朝鲜进贺、陈奏使一行在北汛口“行三神祭”,是因为前一日遇到顺风而感激“三神”。九月十三日,“南风终日,四更头南风大吹。……午后风猛,船如飞”。“此日行四百余里,得此正风行船,惟是日也,多幸多幸。”九月十四日,“自此至觉华大海也。晓,行三神祭于船上,天明打橹入北汛口留泊”[29]。“北汛口”,即北信口,在辽东半岛西海岸,属当时复州卫管辖的盘查来往船只的关口。北汛口在铁山嘴以北。从铁山嘴向北汛口方向行驶,南风是顺风。

从以上可以看出,朝鲜进贺、陈奏使一行之所以在航海途中频繁地“行三神祭”,主要是因为对风浪的恐惧和无奈,及对以“大海神”天妃(妈祖)为首的“三神”的迷信。在逆风恶浪的危机面前,祈求“三神”能保佑他们脱离危险,并送来利于航向的顺风;当顺风来临之时,首先想到的是感恩“三神”。正是这样一些航海经历,也加重了明末朝鲜使臣对以天妃(妈祖)为首的诸海神的迷信和敬畏。

航海途中,朝鲜进贺、陈奏使正使李忔也撰写了《祭三神文》《祭大海神文》《祭龙王神文》《祭风伯文》《祭风神文》《祭铁山文》(祭船神文)等,均保存在李忔后人结集的《雪汀集》中,这里只摘录两篇《祭三神文》和一篇《祭大海神文》:

蔡三神文

伏以某等,恭承王命,会觐帝阙。逆虏为梗,路此溟渤。万折朝宗,无愧神明。天佑者信,神助者诚。云胡不谅,听我邈邈。前途尚远,滞洋弥月。王事有程,其奈愆期。虔诚笃敬,冀神扶持。顺彼严程,不疾而速。累荐菲薄,礼也匪渎。[30]

《祭三神文》内容说,我们一行人敬承朝鲜国王的命令,到天朝的京都去觐见帝王。由于后金军队堵塞了陆路通道,我们只好乘船来到了中国北部的大洋。不管航程有多么曲折,我们都要前往朝见天子,无愧于我们对大明王朝的忠心。上天保佑讲信用的人,神灵也会帮助有诚信的人。常说胡人(这里指后金)是不诚实、不值得体谅的人,但可以听信我们这些来自遥远之地人的声音。我们离登陆之地还有很远的距离,可我们在大洋里已经漂泊一个月了。我们担负的使命是有时间要求的,但因遭遇风浪已耽搁了许多时间。我们虔诚恭敬地祭祀“三神”,希望能得到神灵的扶持,使我们时间紧迫的航程能一帆风顺,快一点到达目的地。我们多次敬献的祭品虽然微薄,但表达了我们的一片诚心。

《祭三神文》中的几个词语:“邈邈”,遥远。来自《楚辞·离骚》:“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弥月”,满月,一个月。“愆期”,失约,误期。来自《易经·归妹》:“归妹愆期,迟归有待。”“严程”,时间紧迫的路程。“匪”,这里同“非”。“渎”,这里是轻慢、不敬的意思。

《祭三神文》中说到“滞洋弥月”,说在大洋里已经漂泊一个月了。朝鲜进贺、陈奏使一行是八月九日“发船开洋”,进入的大洋。九月十日曾在铁山嘴一带海域“行三神祭”,由此可以推断,这篇《祭三神文》是九月十日在铁山嘴一带海域“行三神祭”时所作。

北汛口蔡三神文

自舟北转,帆疾如飞。不曰神乎?祷辄无患。抵彼觉华,此日为期。敬祈毕涉,得力在兹。共图安吉,以竟大德。聊荐菲薄,冀垂阴骘。[31]

《北汛口祭三神文》的内容说,我们的航船转向北行驶之后,一帆风顺,航速如飞。这不是很神奇吗?是我们祈祷了神灵而保佑我们一路平安。今天我们马上要进入觉华岛大洋了。我们再次恭敬地祈祷神灵在北汛口带给我们有力的顺风。神灵带给了我们安全吉祥,帮助我们完成出使使命,这样的大德我们要铭记于心。我们的祭品虽然不多且档次不高,但表达了我们的诚心,请众神降临享用,并默默地给我们赐福。

祭文题目就可以看出,此祭文是在北汛口“行三神祭”时所作。朝鲜进贺、陈奏使一行在北汛口“行三神祭”是九月十四日,所以此祭文应是九月十四日所作。九月十四日的记载也说到“自此至觉华大海也”,这也和《北汛口祭三神文》中说到的“抵彼觉华,此日为期”相符。“觉华大海”,并不是指觉华岛周围的海域,觉华岛在辽东湾西海岸海域,而北汛口在辽东湾东海岸,相距很远。但两地隔海相望,从北汛口西行可直达觉华岛,所以朝鲜使臣觉得到了北汛口就到了“觉华大海”了。

蔡大海神文

伏以盈天地间,德量斯弘。何择何让,巨细毕容。万族攸依,百川所宗。况我贱价,奉表帝庭。百口之命,一苇之航。神其保佑,歆我至诚。[32]

《祭大海神文》的内容说,大海充盈在天地之间,您的道德涵养和胸怀气量是无比宏大的。该选择什么,该出让什么,您事无巨细全部都能包容。海中的生灵都依赖您生存,陆地上的江河溪流也都被您容纳。何况我们这些平庸之人,却承担着出使的使命去帝都朝见天子。我们船上这一百多口的生命,犹如一片芦苇在大海中漂荡。我们都依赖您的保佑护航,请享用我们的祭品,接受我们的一片赤诚之心吧。

此《祭大海神文》撰写的时间不得而知,从内容看,应是开洋后不久,八月十七日或八月二十六日“行三神祭”的可能性大一些。祭祀的对象显然是大海神,也就是前面开洋时《祭大海神文》说到的能指挥海神天吴和风神风伯,让“天吴护帆,风伯清尘”的大海神,而这个大海神在当时指的就是天妃(妈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