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杂剧:社会民生的舞台演绎

元杂剧:社会民生的舞台演绎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相声和元杂剧有共同的源头。这些均为元杂剧所承袭。元杂剧的兴盛,使元代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元杂剧在题材上是一种突破,它把文学创作的题材深入社会现实,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上,提出了社会正义这一人类生活中的严峻问题。元杂剧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世界上也备受关注。元杂剧中的许多剧目直到今天仍在戏剧舞台上演出,有的还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

元杂剧:社会民生的舞台演绎

如果说“元杂剧”这一过于学术化的术语可能不被大多数人了解,那么,《西厢记》《窦娥冤》就很少有人不了解了。《西厢记》《窦娥冤》就是元杂剧中的经典。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说:“若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也。”《窦娥冤》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将它放在世界伟大的悲剧中,也毫不逊色。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在内的传统戏剧又称为“戏曲”,这是因为“曲”的演唱在其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从性质来说,中国戏曲实际是一种带舞蹈成分的歌剧

中国的戏曲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到元代形成了元杂剧。元杂剧把音乐歌舞、表演、念白融于一体,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远。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是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

说到说唱,就不能不提唐玄宗。唐玄宗本人素喜音乐,他把原来隶属太平寺的倡优杂技人才划出来,设立左右教坊;又挑选好乐工数百人,在蔡苑的梨园进行专门训练,于是,唐玄宗就被奉为梨园领袖。人们习惯上称呼戏班、剧团为梨园,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

说唱在唐代的变文,已经发展得很盛;北宋中叶,艺人孔三传创造了一种“诸宫调”来说唱长篇故事;到了金代,以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为标志,这种说唱艺术发展得更为成熟。《西厢记诸宫调》的音乐即是元杂剧音乐的基础,所以前人说董解元为“北曲”的首创人;它按不同宫调将多个曲牌分别联套演唱一段段故事情节和曲与说白交错的体式,也为元杂剧所继承;它宏大的结构、细腻的人物性格描写,尤其是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自叙(即代言形式)来展开情节的特点,又在文学上给元杂剧以相当的影响。

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相声和元杂剧有共同的源头。它们都始于上古宫廷弄臣“优”,以诙谐、调笑为主要特点的艺术表演,后来演化为双人表演的“弄参军”。参军戏的一支后来演变为现代的相声,另一支与歌舞相结合,并渗入了戏剧的因素,便形成了宋杂剧和金院本。这些均为元杂剧所承袭。

元杂剧与金院本等虽出同源,但毕竟有质的区别,到了元杂剧,才成为具有完备的文学剧本、严格的表演形式、完整而丰富的内容的成熟的戏剧。当然,元杂剧的兴盛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不息,仅丝一项,每日入城者计有千车。”这是《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的元大都的景象。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蒙古军攻占北方以后,在许多地方造成破坏,但若干中心城市,却反而人口激增,财富更为集中,出现畸形繁荣,这是元杂剧发展繁荣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元杂剧的兴盛,使元代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杂剧作家,有姓名记载的就有二百多名,有记载可查的杂剧剧本有七百多种。(www.xing528.com)

熟悉西方文学的人都知道莎士比亚,而在莎士比亚把《哈姆雷特》搬上舞台前的三百多年,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已经开始上演《窦娥冤》;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朱丽叶》还在构思当中时,中国的《西厢记》早已经红火了三个世纪。

我们现在把相爱的恋人称为“张生”和“莺莺”,“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句《西厢记》中的名言也广为人知。《西厢记》中的红娘这一角色已经不再是一个多管闲事的丫鬟,而成为媒人的别致称谓。如果以单部作品而论,《西厢记》可以说是元杂剧中影响最大的。而说到《西厢记》,就不能不说那个写了“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元稹,王实甫的《西厢记》最早的原型是元稹写的《莺莺传》。当然,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故事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是一句美好的祝愿,“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则是呼告无门的无奈,而这句流传了近千年的呼告正是出自关汉卿的《窦娥冤》。关汉卿是元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他一生写了六十多部杂剧,大多表现了下层妇女的苦难和斗争。他的代表作《窦娥冤》深刻地表现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对弱者的同情。关汉卿的创作对后世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不仅是中国伟大的戏剧家,也是世界文化名人。

除了关汉卿和王实甫,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还有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纪君祥等。

元杂剧在题材上是一种突破,它把文学创作的题材深入社会现实,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上,提出了社会正义这一人类生活中的严峻问题。而这一类题材通过戏剧这一种最具有煽动性的文艺形式来表现,其效果也格外强烈。

元杂剧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世界上也备受关注。纪君祥的杂剧作品《赵氏孤儿》很早就传入了欧洲,1754年,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把它改编为歌剧《中国孤儿》,并注明“五幕孔子伦理”。

元杂剧中的许多剧目直到今天仍在戏剧舞台上演出,有的还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