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善的力量:孟子的系统演绎与中国社会道德要求

善的力量:孟子的系统演绎与中国社会道德要求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善”就从对上天或神灵的祭祀祷告,变成了一种人和人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部落和部落之间、国和国之间相处相待需要创造的美好状态。孟子对“善”进行了系统论述。善者使之更善,不善者使之得到感化而迁心为善,从而达到“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的理想状态。行善避恶、积德行善,成为中国社会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

善的力量:孟子的系统演绎与中国社会道德要求

“善”是什么?“善”就是“看到了好大一只羊”——就像大灰狼,两眼冒绿光。

上古的时候,中国人的祖先过着游牧生活。如果羊繁殖得多,长得又肥美,那真的是一件很吉祥的事。“羊”大为“美”,既是居家过日子必备之良品,又是征战前举行祭祀仪式时最好的选择——给神灵献上肥羊,占卜战争凶吉;如果显示吉兆,表明战争是仁道、公正的,会被神灵所庇佑——所以,人们的“眼睛看到好大一只羊”,会觉得生活很美好;神灵的“眼睛看到好大一只羊”,会觉得世界很美好——“善”与“美”“義”(义)同义,表示吉祥美好。

金文中,“”(见图18)是在“”(羊,“祥”)下加了两个“言”(“”),象征着两人或两方在献上一只羊时进行亲切祥和的交谈:或许是两个普通的牧人在感叹生活很美好,或许是两个家庭在祈祷上天赐予更多的福祥,或许是两个部落在恳请神灵给予更多的庇护……总而言之,从“看到”,到“请求”,我们是越来越主动地想要美好的生活了。

图18 “善”字的金文写法

篆文“”(见图19)承续金文字形,强化了“羊”活在两人/两方的交谈或祷告之间,仿佛不只是向“上”奉献,也象征着吉祥从天而降,就像羊直接跑到神态安详、言语亲切的两个人中间。如果是跑到两个剑拔弩张的部落之间呢?看到一只好大的肥羊,是不是会觉得这是神灵赐予的吉兆,于是缓和了紧张关系,放下剑和弩,神态安详、言语亲切地交谈?

图19 “善”字的篆文写法

看,老天还是会聆听我们的祈祷,赐予我们渴望的美好和吉兆——但这需要我们自己先放下敌对的剑和弩,友善地对待对方。于是,“善”就从对上天或神灵的祭祀祷告,变成了一种人和人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部落和部落之间、国和国之间相处相待需要创造的美好状态。所以,《说文解字》说:善,吉祥。

这种变化在《论语》里很明显。“善”字在《论语》里出现了三十多次。从字面意思来看:有的作“善于”解,如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有的作“有益的”解,如,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有的作“优点”解,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的作“品德高尚”解,如,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孔子倡导“仁”和“礼”,符合“仁”和“礼”的德性和德行是“善”,不符合或者违背“仁”和“礼”的是“不善”。因此,善是“仁”和“礼”的最高境界:克己复礼,止于至善。

孟子对“善”进行了系统论述。一方面,他把善与人性联系在一起,提倡性善论:善是人与生俱来品质;仁义礼智是判断善与不善的标准;人性中与仁义礼智相契合的“心”为“善端”。另一方面,孟子还提出了“善政”不如“善教”: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意思是:好的执政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好的执政,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爱。好的执政得到百姓的财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

礼记·大学》中谈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博学”/“大人之学”(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自己使人使天下达到最完善的境界……(www.xing528.com)

这就是从修身到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为“善”之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八大“人生进修阶梯”;中间的“修身”是关键的环节——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相连,是“内修”,是“独善其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相连,是“外治”,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把生命的历程实践在这人生追求的阶梯上。

老子为首的道家,则提出了另外一种为“善”之道。

道德经》里提到“善”五十多次。诸如: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意思是说: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留下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计算的器具;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门;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善于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作内藏着聪明和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作为一种象征和比喻,老子把善从“人道”提升到了“天道”的高度:上善之人如水之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意思是说:具有最完善人格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它们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之人,要具有水的“七善”之德:行为要像水一样甘居下位,即“居善地”;心境要像水一样深沉渊默,即“心善渊”;待人要像水一样仁爱友善,即“与善仁”;说话要像水一样准时有信,即“言善信”;从政要像水一样持正平衡,即“正善治”;做事要像水一样发挥最大效能,即“事善能”;行动要像水一样把握时机,即“动善时”(扬李语)。

这既讲出了“自然之道”,也道出了一种“处世哲学”:做人应该像水一样,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与善者相处较容易做到,但老子认为,只有能够做到包容不善者,才是真正的“德善”。圣人的心就像老百姓的心一样,自身也有善与不善的区别,但善与不善者均以善待之——道家主张善待天下所有人。善者使之更善,不善者使之得到感化而迁心为善,从而达到“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的理想状态。

儒家和道家关于善的经典思想一合流,立身做人,崇德向善,成为中国人的民族品格。行善避恶、积德行善,成为中国社会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就像《周易》中提到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不积累善行的人家,祸患遗留给子孙。)或像《大学》中提到的,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为宝……

善,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齐家治国的法宝。“惟善为宝”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美德,深刻地影响着全体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从善如流、与人为善、与邻为善、善始善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