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冯于两姓密不可分旧村学田庄孟乡记忆

冯于两姓密不可分旧村学田庄孟乡记忆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公街道学田庄有两大姓人家,一姓冯,一姓于,自古相传,冯于两姓密不可分。冯于两家并为一家,既是血缘亲戚,又是两家患难同历,老少两代人有衣同穿,有饭同吃,故有“冯于不分为一家”之说。冯于两姓两家初居学田,并没有村名,因居住地尚存有“三圣堂”遗址,遂取村名为三圣堂。学田庄闻名十里八乡的除了冯于不分之外,还有村南北两大墓子。从此,学田庄远近有名的于家墓子就销声匿迹了。

冯于两姓密不可分旧村学田庄孟乡记忆

相公街道学田庄有两大姓人家,一姓冯,一姓于,自古相传,冯于两姓密不可分。

冯于不分,起源于明崇祯年间。据冯于两家家传和于家碑文记载,明末,李闯王在山西与明军作战,硝烟四起,民不聊生,于姓从山西拖家带口移居山东避难,先是入住今凤凰岭街道的后翟店子村。时间不长,掌家人遇害,其夫人冯太君携幼子同娘家兄嫂乘坐一车离开翟店子村,来到学田庄安家居住。冯于两家并为一家,既是血缘亲戚,又是两家患难同历,老少两代人有衣同穿,有饭同吃,故有“冯于不分为一家”之说。

冯于两姓两家初居学田,并没有村名,因居住地尚存有“三圣堂”遗址,遂取村名为三圣堂。后因村东有西朱团李家的大片高台岭地,周围村民皆称此地为李家高台,故又有李台庄之称。清宣统元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此村为李台庄。这说明,李台庄这一村名一直沿用到了晚清。再后来,村中于姓出了有学问的人,喜欢考古,经其多方考证和调查,始知明洪武年间,这里就有村落,村中建有一座颇具规模的三圣堂,内中供奉观音、二郎神、关帝神像。庙宇旁边建有一座武学堂,意在使农家子弟在此学武,崇尚三圣,有观音之仁、二郎之智、关帝之勇。庙宇、学堂拥有土地数十亩,供教师之食、学生学习之资,故原村名为学田庄。自此,此村恢复了学田庄原名,废三圣堂、李台庄称谓。

学田庄闻名十里八乡的除了冯于不分之外,还有村南北两大墓子。两大墓子之大,建筑之宏伟,加之石人石马,在河东区绝无仅有。两大墓子被世人称为“于家墓子”。

于家墓子属于地上砖墓,因家中无具功名之人,怕招惹是非,北于家墓子四周堆土掩埋,略露墓室上部,南墓无土遮拦,远近十几里都能看得清楚。两墓造型一致,均为地上青砖发楦,用生石灰、生豆腐汁子、桐油、蛋清混合浇制,坚固如铁石。墓内用铁环悬吊棺椁。两座墓葬在墨松环抱中,即使光天化日也阴森可怖,特别是南墓殉葬金童玉女,更是传得沸沸扬扬。据该村参与于家追根续谱的于明贵老人和在村里任书记几十年的于相和老人介绍,南北大墓是亲弟兄四个中的两弟兄,是于家安居学田庄的第三代。当时,弟兄四个,老大于富居村北,老二于强居村南,老三于君、老四于臣分居于村庄的东和西,各分得三十六顷地。不久,老大、老二两家发了,占有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而老三、老四家境逐渐败落。穷了的弟兄俩,一年夏季无米下锅,跳进村西大汪摸出一条大黑鱼,放在岸上点火烧吃后不知去向。后来才知道,两兄弟落户去了八湖镇的树沂庄。家产万贯的老二当时日子过得最好,但膝下无子,需在兄长的几个侄子中过继,但在过继谁的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眼看已至暮年。一年,相公庄逢四月八山会,老二召集兄家众侄子发赶会钱,每人发了一个元宝,吩咐几个侄子赶会花多少是多少,花不了的交回来。会上,众子侄手攥元宝都舍不得花,到了午后,大家饥肠辘辘,其中一个侄子买了一个猪头,领着大家回家。走到半路,他们禁不住猪头的诱惑,就地挖坑欲烧猪头吃,但四周都是青苗,寻来寻去,无柴可用。于是,买猪头的这个侄子就提议再到会上买花线当柴烧。花线取自生丝,皆是蚕丝线,价格很贵,但他不管贵贱将整个大会上的花线统统买下,抱着大捆花线烧猪头。花线虽易燃,但一个大猪头岂是用花线能烧熟的,小弟兄几人一直烧到傍晚,也没烧熟,于是背起半生不熟的猪头回来了。没花元宝的纷纷交回,买了猪头又买花线烧猪头的侄子银钱花尽,准备挨训斥。不想,其叔非但没有指责,反倒摸着他的头说,这孩子会花钱,就会挣钱,有出息,今天定了,就过继他。老二死后,过继子为报答叔叔过继之恩,斥巨资为叔父建了悬棺大墓,陪葬了金银财宝不算,还花大钱买来了童男童女殉葬,出殡芦席盖顶,红毡铺地,诵经念佛超度,气派非常。对殉葬童男童女,看景的人无不愤丧主无良,怜两幼童苦命。好在砌墓匠人良心不泯,偷偷在墓东南角留下活砖,并悄悄告诉了童男童女。安葬当晚,殉葬童男童女抽掉活砖,逃出墓外。自这之后,于家也逐渐家境败落,由富人变成了穷人。(www.xing528.com)

村中于相和老人回忆,1947年刚过年的一天晚上,滨海解放区的莒南大店武工队远赴学田,夜间挖开了两座大墓,取走了墓子里的所有陪葬品,自此两座墓成了大空墓。两墓直到1966年“文革”“破四旧”,才被彻底拆毁。当时,于相和任村党支部书记,挖祖林也是迫不得已。那时,这样坚固的大墓用普通农具根本挖不动。于相和亲自在大墓上安放、点燃了炸药,将大墓炸开,墓砖全部用于盖大队油坊,墓碑垒入墙壁。从此,学田庄远近有名的于家墓子就销声匿迹了。

(撰文:刘聚兴)

村中老人察看于家碑刻铭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