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科价值分层的反思-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

学科价值分层的反思-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女性主义却通过把学科分类与社会的劳动分工相联系,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所以,女性主义从性别分工制度入手,对学科分类、学科价值分层进行了反思。事实上,女性主义对学科分类和价值分层的挑战也并非一家之言,20世纪中后期以来,学科的再制度化问题受到西方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学科价值分层的反思-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

尽管对知识进行分类是人为操作的,涉及权力、利益和意识形态等价值层面的较量,但学科制度却通过“科学论证”和“对真理的诉求”把分类自然化和公理化,使得“人为精心策划的社会建构隐而不显”[32]。正如英国学者玛丽·道格拉斯所言,对社会范畴进行分类,并且把分类自然化和公理化是使制度和规则稳定的重要途径。

从表面上看,男性和女性选择不同的学科,并接受这一学科的规范和训练,然后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谋取不同的位置,这完全是一个自我选择的过程。女性主义却通过把学科分类与社会的劳动分工相联系,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它认为,学科分类实际上可以看作社会性别分工的预演,而学科上表现出来的性别倾向和价值分层就是社会性别制度在学科领域隐而不显的表演。所以,女性主义从性别分工制度入手,对学科分类、学科价值分层进行了反思。

按性别分工是人类历史上的普遍现象,这种分工形式基本上是以自然秩序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男性成员负责与生产有关的劳动,如养殖、农耕;女性成员负责与人类再生产有关的劳动,如生育、抚育和家务劳动等。进入工业社会后,男性劳动一般与公共领域的工作、职业成功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相联系,而女性的劳动依然与家务劳动、厨房、儿女们联系在一起,并且“在我们的社会里,按性别分工是等级制的,男人在上面,妇女在底层”[33]。即使在当代社会中,仍有很多女性还被限于家庭的、私人的领域,充当家庭主妇,养育孩子,服务丈夫,即使进入社会,绝大多数女性从事的劳动也是家庭主妇劳动的社会延伸,她们的职业在男性世界就业市场上并不受重视。与此相反,男性则被限于社会的、公共的领域,参与政治商业、科学活动,他们的劳动被认为是高度智力或体力性的,在男性中心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

长期以来,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通过种种“合理”论证和先验假设已把这种劳动的性别分工绝对化和神秘化。而且,“这种分工的后果非常深远,已经深入到潜意识一级,这种潜意识影响的行为模式构成社会机构的微观基础结构(或补充物),反过来又被这种社会机构增强”[34]。劳动的性别分工导致职业的性别化,职业的性别化又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中男生和女生对学科与专业的选择。女性从小就被鼓励朝着与所谓“女性气质”相一致的方向发展和培养,并受到相关的教育和培训,为选择“适合”女性的职业做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科与专业的选择并不是一个个人选择的问题,它实际上是社会性别符号系统中劳动的性别分工在学术和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体现,它反映和延续的依然是一种男性中心(或优越)的社会文化,在学科和专业中,无论是社会选择还是女性的自我选择都必然受到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影响。而学科与专业分类中的性别倾向和价值分层正是性别分工在高等教育中的体现,高等教育在这里就成了传承社会性别等级差序的场所,学科与专业则成了复制社会性别等级差序的重要工具。所以学科的性别分类、价值分层与社会的性别分工、等级分层有着高度的同构性。(www.xing528.com)

女性主义学者海迪·哈特曼在讨论资本主义、父权制与性别分工的关系时指出,按性别进行劳动分工和职业划分,是造成女性处境艰难、社会地位卑微的重要根源,它是父权制与资本主义长时期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结果。性别分工维护了男性在就业市场上和家庭生活中对女性的优势和支配地位。因此,哈特曼提出,“如果妇女要获得与男人同等的社会地位,如果男女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不仅男女分工的等级性质应该消除,而且男女分工本身也应当消除”[35]。由此看来,要想消除高等教育中学科与专业的性别隔离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和学科分类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这样是不是说,教育就无所作为了,一定要等到社会问题解决后,学科与专业的性别隔离和价值分层才会迎刃而解呢?

女性主义在认识到社会文化因素是造成学科分类和价值分层的重要根源后,并没有执着于对抽象的社会文化的关注,而是从改造知识生产入手,去改造学科内的知识和学科本身,希望在学科领域逐步消除性别歧视,为消除社会中男女分工的等级性质甚至男女分工本身创造条件。首先,各学科内的女性主义学者通过对本学科内的知识进行清理,改正学科结构中的某些遗漏,把女性作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和言说主体渗透到各学科之中去,使其包容女性和关于女性的知识,希望以此改变学科的性别属性,并对其价值进行重新认定。其次,女性主义学者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学科分类的有效性提出质疑,他们通过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学科,对学科的内涵予以新的阐释,那就是“跨学科性”、“非学科性”。事实上,女性主义对学科分类和价值分层的挑战也并非一家之言,20世纪中后期以来,学科的再制度化问题受到西方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例如,20世纪中叶活跃于欧美学术界的年鉴学派就大力倡导“多学科制度”;英国有学者把“互为学科性”看成研究人员的基本规范;华勒斯坦更是激进地建议取消19世纪那种“在学术上神圣三位一体的概念——把人类行为分割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独立自主的学术领域”,超越年鉴学派,“重组大学的学系结构和学术会议协会组织”[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