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及女性主义学术

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及女性主义学术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给女性主义学术进行明确的界定是有一定难度的。当代女性主义学术在国际上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今天的女性主义学术已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理论、多种分析范畴和研究方法,但是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它最基本的标识却不容忽视,那就是对“社会性别”这个最基本理论概念的把握。

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及女性主义学术

女性主义学术进行明确的界定是有一定难度的。诚如莱因哈兹所言:女性主义的定义因人们的阶级、种族、时代、性取向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由于对特定议题的见解也互不相同,女性主义学术本身在理论与立场上就存在诸多分歧,至今仍然缺乏(女性主义者似乎也不追求)统一性和一致性,所以,女性主义内部持久而激烈的理论论争始终存在。从理论研究分野上命名的女性主义就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等。除此之外,在欧美女性主义思潮的全球化趋势中,还有自认为可以代表本土和本民族立场与利益的黑人女性主义和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等[14]。女性主义各流派之间的差异在女性主义者看来应该是好事,因为缺乏所谓的正统更能允许思想与行动的自由,因此莱因哈兹主张使用复数的女性主义研究(女性主义学术)[15]。尽管如此,女性主义学术仍可以简约地看作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的学术研究,是具有女性主义观点和立场的学者所从事的研究,它不仅仅是关于女性的研究,更是为了女性的研究[16],它的学术目标是通过对人类知识的所谓客观性提出质疑和解构它的假设,来批判并改变现存知识中男性中心的弊端,重视用女性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的经验,从而使女性在本体论认识论上真正获得自主和解放。女性主义学术在具体的研究者和不同的研究主题中也以“女性主义研究”和“女性主义批判”这样的概念出现,它们基本被视为同义词[17]

当代女性主义学术在国际上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这30多年里,女性主义学术与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交融,成为对传统知识体系批判、解构和创建新知识的重要阵地,故而带有明显的反传统、反主流文化的特征。女性主义学术内涵极其丰富,并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女性主义学术的主导思想是要强调这样一个事实:所有学科的知识都是无视性别的,女性一直被系统的知识所遗漏,它们只将男性价值与经验作为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予以表现和描述,并自我标榜为“客观”与“真理”,而女性主义学术正是要纠正学术界和教育界的这种偏向。它的学术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结合,即将女性包容进去以弥补现存知识的缺陷,并借助学院发展计划加到课程内,用夏洛特·邦琦所批判的那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来表达就是“加点女人然后炒一炒”。二是从根本上对一向以男性为主导地位的学科领域所形成的知识主体进行重新思考,并对一般性的学术概念进行反思,包括每一学科领域的前提、理论框架、研究材料和结论解释等。三是建立女性主义的知识图式、文化模式和研究方法,以修正和取代男性中心主义的(androcentric)文化模式、知识传统和研究方法。今天我们看到的女性主义哲学、女性主义经济学、女性主义心理学、女性主义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种种标识和论著,都是女性主义学术知识的成就。四是多元焦点的相关学术阶段。这个阶段全面地看待人类的经历,“确定把人性中不同面结合在一起的因素和使它们分离的因素”[18]

今天的女性主义学术已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理论、多种分析范畴和研究方法,但是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它最基本的标识却不容忽视,那就是对“社会性别”这个最基本理论概念的把握。

社会性别在英文中是“gender”,这个词义本身为“性”,英文词典中,它的第一解释是指语言学中名词和代词的词性;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起,“gender”这个词与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紧密相连,它就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且是作为一个分析类别用来解释气质的社会构成,并从社会性别的相互关系角度来分析男性权力和男性特征得以维持的原因,并进而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中心概念[19],它用来指称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所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社会性别”概念的出现,是对长期以来盛行的性别“生物决定论”的有力挑战,它是文化建构的产物,是可操作的,与纯粹生理意义的性别(sex)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gender”被广泛运用到性别理论中,成为一个关键词。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性别”在联合国和许多国际组织及机构中发展成一个重要概念和分析范畴,它用来“指任何把社会性别当作分析的关键范畴的理论框架或科研方法”[20]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历史学家琼·斯科特在《社会性别:历史分析中一个有效范畴》一文中,用后结构主义理论对社会性别又做了新的阐述。她强调:“社会性别是组成以两性差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成分,社会性别是区分权力关系的基本方式。”[21]她认为,作为表达权力的一个基本场所或途径,社会性别同权力的观念和权力的构成牵连在一起,因为权力分配(对物质资源和象征意义资源的控制和支配)经常是以社会性别观念为参照的。从这个意义来理解“社会性别”,“它既是一种制度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同时也是一种表现为各种力量的权力运作和风俗习俗,甚至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强大的惰性力量”[22]。《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指南》中提出:“社会性别概念被社会学家用来描述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因为社会的组织方式,我们的社会性别身份决定了社会如何看待作为男人和女人的我们,以及期待我们如何去思考和行动。”(www.xing528.com)

这个基本概念在过去的30余年里也随着女性主义学术经历了发展,并且已经进入国际学术主流成为国际机构组织中流通的概念。“女性主义学术最显著的成果就是在学术界建构了社会性别理论和分析方法,并使之向各个学科领域积极有效地渗透,从而改变了很多学科领域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和阐释。”[23]

在这个共同的关注中,女性主义学者并非把社会性别的理论作为凝固不变的教条,而是充分认识到这些学术理论也是特定历史时刻的产物,必然有具体时空中的缺陷,学者的任务就是不断开拓对于社会性别的新认识,不断反思既存理论的局限与偏颇。国内学者刘霓曾对女性主义学术的特点进行如下分析[24],她认为,其一,女性主义学术研究具有明确的目的与责任,它的中心原则是确保其服务于女性的利益,它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学术武器。其二,改变知识形成模式是女性主义学术的使命之一,实际上探讨传统知识形成的实践和它的产品已成为女性主义学术的主要内容。其三,从“一个”真理到“多个”真理。从初次进入学术论坛,女性主义学术研究便坚持在自己的研究中包容女性的经验,坚持结合传统体系中未予记录过的观点和价值标准,他们认为有必要在知识生产中建立一个更好的、更综合的多元模式。而过去20余年内学术界中多元真理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女性主义学术发展的结果。其四,女性主义学术包容尽可能多的变量。处于女性主义知识构成中心地位的是一个多层次的和动态的研究模式,女性主义学术作为一种新的认识方式,它强调人类经验是多向度性的,并追溯众多经验来源之间的交叉,这一方式超越了传统的分界,它强调持续的交流,对学科有着更深远的含义。包含尽量多的变量,甚至试图将研究者的变量也引入研究中,这样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女性主义学术不断超越自身经验的局限,而永远保持在一种深刻的“自省”状态之中。

应该说,时至今日,女性主义学术在不断地抗争和批判中,尝试建构和确立的远不只是女性群体自身更好的社会生存,而且是在思考和探索人类更好生存的可能性。从这种意义上讲,女性主义学术有其成长的坚实土壤并具有广阔的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