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宝鸡市渭滨区古遗址普查登记结果与分析

宝鸡市渭滨区古遗址普查登记结果与分析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渭滨区内普查登记古遗址104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主要以新石器时代、西周、春秋时期遗址为主。桑园铺遗址 新石器时代。巨家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凉泉西遗址 新石器时代。该遗址对研究秦岭北麓山前冲积台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有一定价值。主遗址西南部断崖上发现1座宽约3.6米,深约2.1米不规则形灰坑。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7万平方米。

宝鸡市渭滨区古遗址普查登记结果与分析

渭滨区内普查登记古遗址104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主要以新石器时代、西周、春秋时期遗址为主。

桑园铺遗址 新石器时代。位于高家镇桑园铺村西约20米处的清姜河西岸二级台地上,距清姜河约100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钵、陶缸、陶罐、尖底瓶等残片,纹饰有绳纹;龙山文化的陶盆、陶罐等残片,纹饰有篮纹。

王家庄遗址 新石器时代。位于马营镇下沟村王家庄南约200米处西沙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距西沙河约50米,面积约1.36万平方米。遗址东部断崖上有一处厚0.6~1米,长约12米的文化层。发现灰坑2座,内含灰土,少量红烧土和陶片。采集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的陶罐、陶钵等残片。

疙瘩下遗址 新石器时代。位于石鼓镇沙家湾村疙瘩下东约10米的茵香河东岸的二级台地上,西距茵香河30米,面积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采集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罐、尖底瓶、陶片等残片,纹饰有绳纹、线纹、刻划纹。

朴东遗址 新石器时代。位于马营镇朴东村东约500米处的东沙河西岸二级阶地上,距东沙河50米,面积约7500平方米。1958年曾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有房址、灰坑、墓葬等。其中房址2座,出土有陶鬲、陶罐、陶盆等。

清庵堡遗址 新石器时代。位于八鱼镇清庵堡村南150米处清水河东岸二级台地上,西距清水河50米,面积约1500平方米。采集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罐、尖底瓶、陶盆、陶缸等残片,以绳纹、线纹为主。龙山文化的陶罐等残片,纹饰有篮纹。

赵家崖遗址 新石器时代。位于高家镇赵家崖村东北约50米处的太寅河西岸二级台地上。距太寅河约200米,面积2万平方米。采集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陶缸、尖底瓶等残片,纹饰有绳纹、划纹。

巨家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位于高家镇巨家村西北约1000米处的渭河南岸二级台地上,距渭河约100米。遗址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2.4万平方米,遗址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钵、尖底瓶、陶盆、陶罐等残片,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

温泉遗址 新石器时代。位于马营镇温泉村南约100米处的清水河西岸,温水沟东岸二级台地上。东距清水河约250米,遗址平面近似长方形,面积约6000平方米,断崖下田中亦可见零星陶片。采集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的陶盆、尖底瓶、陶瓮、陶罐等残片,纹饰有绳纹。

凉泉西遗址 新石器时代。位于马营镇凉泉村西约10米处的渭河南岸的二级阶地上。东距凉泉村约10米,遗址平面近似长方形,面积约1.2万平方米,采集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盆、尖底瓶、陶钵、陶罐等残片,纹饰有划纹、绳纹、弦纹、附加堆纹。还发现龙山文化的陶罐等残片,纹饰为篮纹。该遗址对研究秦岭北麓山前冲积台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有一定价值。

凉泉堡遗址 新石器时代、商代。位于马营镇凉泉堡村北约100米处的茵香河东岸一突出台塬上。西距凉泉堡村约1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内含灰土、红烧土及大量陶片。采集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钵、陶罐等残片,纹饰为绳纹。龙山文化陶罐残片,纹饰为篮纹。曾采集有商代的陶鬲、陶簋、陶甑、陶罐等残片。

塔稍遗址 新石器时代、商、西周。位于高家镇塔稍村南约20米处塔稍河东岸二级台地上,西距塔稍河约300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采集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罐、盆、钵、尖底瓶等残片,纹饰有绳纹。龙山文化的罐、鬲等残片,纹饰多见绳纹、篮纹。1972年曾出土1件西周铜簋。

高家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商代。位于高家镇高家村西约300米处的渭河南岸二级阶地上,北距渭河400米,距高家村300米。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3.75万平方米。遗址内采集有仰韶文化陶钵、尖底瓶等残片,纹饰有线纹,有龙山文化陶罐残片,纹饰有篮纹。1989年至1990年,曾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器物全是陶器,有高领带足鬲和陶罐两大类。

旭光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西周。位于马营镇旭光村东南约20米处的东沙河西南二级台地上,东距东沙河10米,面积约35万平方米。遗址大部分已被村庄所叠压,采集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钵、尖底瓶、陶罐等残片,纹饰多见绳纹。曾发现有西周时期的三足瓮、陶盆、陶甑、陶鬲等残片。1984年发现西周时期墓葬2座,清理发掘1座,出土有铜甑、铜簋、陶鬲、陶罐、漆盘、玛瑙等。1992年4月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堡遗址 新石器时代、西周。位于神农镇姜城堡村,清姜河东岸二级台地上,西距清姜河约200米,南至姜城堡村南。面积约1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米。采集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钵、尖底瓶、陶盆、陶瓮等残片,纹饰有绳纹。还采集有西周时期陶鬲残片。1983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晁峪遗址 新石器时代、西周。位于高家镇晁峪村东北约50米的缓坡阶地上。面积1.2万平方米。主遗址西南部断崖上发现1座宽约3.6米,深约2.1米不规则形灰坑。采集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陶缸、陶瓮等残片,龙山文化的陶罐、陶钵等残片,西周时期的陶罐残片。1992年4月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www.xing528.com)

阎家庵遗址 新石器时代、西周。位于八鱼镇寨子岭村东约80米处的马尾河南岸二阶台地上,距马尾河约100米。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0.96万平方米,采集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尖底瓶、陶罐等残片,西周时期的陶鬲、陶罐等残片。纹饰多见绳纹。

坡上遗址 新石器时代、西周。位于八鱼镇苇子沟村坡上(自然村)南约30米处的马尾河西岸二阶台地上,距马尾河约100米,面积约7500平方米。采集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尖底瓶、陶罐、磨制石斧、石刀等。另外采集有西周时期的陶罐残片,纹饰多见绳纹。

高崖遗址 新石器时代、西周。位于八鱼镇高崖村西南约80米的台塬上。四周皆耕地。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7万平方米。采集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钵、陶罐、尖底瓶、陶盆等残片,纹饰多见绳纹、线纹;西周时期的陶鬲、陶罐等残片,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

刘家底遗址 新石器时代、西周。位于高家镇甘庙村刘家底(自然村)南约10米的耕地中,地势北高南低,面积约1.8万平方米。内涵较为丰富。采集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细颈瓶、陶罐等残片和西周时期的陶鬲残片。

湾东遗址 新石器时代、西周。位于马营镇凉泉村南湾(自然村)东约100米处的渭河南岸二级台地上,遗址平面近似正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内含灰土、红烧土和大量陶片。采集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陶罐、尖底瓶等残片,纹饰有绳纹、网纹等。西周时期的陶罐残片,纹饰为绳纹。

安家窑遗址 新石器时代、西周。位于马营镇柘沟村安家窑南约100米处的茵香河东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1.5万平方米。采集有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陶罐残片,纹饰有绳纹、篮纹。

峪泉遗址 新石器时代、西周。位于神农镇峪泉村二组的瓦峪河西岸二阶台地上。遗址南北呈长方形,面积约2万平方米。灰坑中采集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的尖底瓶、陶钵、陶缸等残片,龙山文化的篮纹陶罐残片,西周时期高领袋足鬲裆部、仿铜陶鬲等陶器残片。1970年发现有西周时期墓葬和马车坑,出土有父辛卣、铜觯、铜鼎、铜斧、铜戈、铜戟、铜弓形器及车马器等。

贺家湾遗址 新石器时代、西周、春秋。位于八鱼镇寨子岭村贺家湾(自然村)北约200米处的马尾河东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1.5万平方米。采集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罐、陶钵等残片,西周时期陶鬲、陶甑、陶罐等残片;春秋时期陶盆、陶罐等残片。1992年4月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嘴头遗址 新石器时代、西周、春秋、秦、汉。位于石鼓镇石嘴头村三组北约100米处的石鼓山上,面积约15万平方米。采集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钵、陶盆、尖底瓶等残片,龙山文化陶罐残片,春秋时期的陶鼎、陶鬲等残片;1985年发掘1400平方米,发现平面“凸”字形半地穴式房址9座、灰坑39个。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有仰韶文化的钵、碗、盆、瓮、尖底瓶和鬲、双耳罐、折肩罐等。揭露西周车马坑1座,秦代墓葬5座,并发现汉代的绳纹筒瓦残片。1992年发掘了西周墓葬及车马坑,出土铜鼎、觯、戈、、辖、当卢、銮铃、铜泡,以及玉璧、玉柄形器、蚌泡等。1992年4月,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寅遗址 新石器时代、西周、战国。位于高家镇太寅村北崖(自然村)约100米处太寅河西岸、渭河南岸交会处的二级台地上。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6万平方米。采集有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陶罐残片,纹饰有篮纹;西周时期陶鬲、陶罐残片,纹饰有绳纹、篮纹;战国时期的陶鬲残片;纹饰有麻点纹。

乔家河遗址 新石器时代、春秋、汉代。位于石鼓镇王家河村乔家河组东南约100米的石坝河东岸的二级台地上,遗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8000平方米。采集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尖底瓶、陶钵、陶缸、陶盆、陶罐等残片,纹饰有绳纹、线纹、附加堆纹等,春秋时期的陶鬲残片,汉代的绳纹板瓦残片。

韩家庄遗址 新石器时代、汉代。位于石鼓镇孙家庄村韩家庄北10米处的石坝河东岸台地上,距石坝河约150米,面积约1.8万平方米。采集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罐残片,汉代陶盆残片。

茹家庄遗址 西周。位于神农镇茹家庄村西南约70米处的清姜河东岸二级阶地上,西距清姜河约1000米。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万平方米。曾采集有西周时期的高领袋足鬲、瘪裆鬲、折肩罐、豆等残片,纹饰 绳纹、弦纹。发现有西周时期的墓葬、车马坑、灰坑等。1988年11月发现一座西周窖藏,出土铜鱼尊、刖刑奴隶守门方鼎、虎、鹿、狗及鸟形器盖等。1957年5月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散关遗址 北魏南宋。位于神农镇大散关村二组二里关(自然村)西,清姜河西岸50米散关岭上,东距清姜河约200米。大散关,亦称散关,因临古散谷水(清姜河)而得名。关中四大关隘之一,面积约5000平方米。现关隘两侧山崖间残留有石砌关墙残段。关下崖壁存有1936年赵祖康题“古大散关”四个楷书大字。现被开发为“古大散关风景旅游区”。1992年4月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台山寺庙遗址 清代。位于石鼓镇孙家庄(自然村)南3000米处的天台山缓坡地带,平面略呈不规则形,面积约1.5万平方米。遗址区内原有寺庙多座,均毁圮。遗址区内现存清代石碑4通,石香炉1件。石碑,均为石灰岩质,分别为清雍正十年(1732)重修汤房碑,乾隆三十二年(1767)九天圣母神洞碑和圣母元君碑,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水帘洞碑。石香炉为雍正九年(1731)打造,砂岩质,通高1.18米。由底座、立柱以及炉身三部分组成、方底座,无纹饰。六棱石柱。柱上楷书题刻“雍正玖年六月吉日立”。炉身呈半球状,内凹,外浮雕莲花图案。遗址中心残存两排石柱,每排四个,据此推测,原建筑面阔四间,面积大约为80平方米。天台山寺庙遗址占地面积大,保存碑刻多,为研究宝鸡南部山区清代宗教文化、寺庙建筑风格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