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沙井文化:三角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

沙井文化:三角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沙井文化,是我国青铜时代末期的一种文化类型。三角城遗址是迄今为止河西走廊最早的古城市遗址,在整个沙井文化区域中三角城保存最为完好,出土文物最多。资料表明,沙井文化的中心区域在腾格里沙漠的西部、西南部边缘地带,即武威、金昌一带,向东南延伸可至永登、兰州附近。这是沙井文化命名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发掘,为深入探讨沙井文化的内涵奠定了基础。

沙井文化:三角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

沙井文化,是我国青铜时代末期的一种文化类型。1924年,安特生结束了洮河流域的考古调查之后,在民勤柳湖村、沙井子、黄蒿井,以及永昌三角城等地进行了详细的考古调查,并在沙井南发掘了53座墓葬,出土彩陶双耳圜底罐等器物,其中的连续水鸟纹尤为独特,不见于其他彩陶文化。安特生在《甘肃考古记》中载:“镇番西部之沙漠中,吾人所见远古遗址,为数甚多。据余个人研究所得,盖为远古文化之最晚者,因名之曰沙井期。沙井者,为镇番西三十里之小村。”由于此前发现铜器,安特生将它列为甘肃远古文化“六期”之末,称为沙井期。

弦纹圜底罐

沙井文化遗址地位于民勤县薛百镇薛百村西南6公里,是发现最早的一处沙井文化遗址。遗址分布于沙丘间,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3米。大部分已被沙丘覆盖,在沙岭间平地上暴露有大量夹砂红陶片。陶器为手制夹砂粗红陶,器形有单、双耳罐、单耳筒状杯、鬲等,饰绳纹,有彩绘陶,纹样有条纹、三角纹或鸟纹;青铜器有刀、三棱、镞;另有金耳环绿松石、贝等装饰品。另采集有石斧、带孔石刀、石镞。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沙井文化的内涵和河西青铜文化有重要价值。

沙井子出土的文物,既有新石器时代陶罐石斧,也有青铜器时代的铜刀、铜镞,还有大量的金耳环、绿松石、贝壳、蚌珠等饰品。从墓葬中殉葬的牛、马、羊骨可以推断,武威先民已开始驯化和大规模繁殖家畜。出土的陶器表面布满了花色繁多的图纹。墓葬排列密集,一般大墓位于墓地中心,小墓分散四周。墓的形制以偏洞墓为主,竖穴土坑墓次之,个别为单竖井或双竖井洞式墓。葬式多仰身直肢葬,头向东北。随葬品以铜牌、铜刀等装饰品为主,陶器较少。铜器种类丰富,有铜刀、铜炮、铜连珠形饰、铜管、铜坠和铜铃等,形制与鄂尔多斯青铜器相似。从出土物的器型和墓葬中殉葬的牛、马、羊骨等强烈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农业手工业不占主导地位。专家分析,这些带有纹饰的器物以及贝壳、蚌珠等饰品,应该是贵族的奢侈品,说明那时的民勤沙井子一带,稻谷飘香、驼马盈野、城郭俨然、政治和谐。(www.xing528.com)

三角城遗址是迄今为止河西走廊最早的古城市遗址,在整个沙井文化区域中三角城保存最为完好,出土文物最多。不仅有石器、陶器、皮革、卜骨和贝币等物品,还有金、银、铜、铁等器具,呈现出繁复的社会演进历程。除此之外,1949年后的几次考古发掘中曾在天祝董家台、兰州黄河南岸范家坪,以及永昌鸳鸯池、永登榆树沟等地也发现了同类遗存。资料表明,沙井文化的中心区域在腾格里沙漠的西部、西南部边缘地带,即武威、金昌一带,向东南延伸可至永登、兰州附近。

1979年3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再次复查了三角城遗址和蛤蟆礅墓地,同年6月开始发掘上述两遗址,以及西岗、柴湾岗墓地。1981年11月,结束全部工作,清理墓葬585座,出土陶、石、铜、铁等器物2000余件。这是沙井文化命名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发掘,为深入探讨沙井文化的内涵奠定了基础。

沙井文化不仅是甘肃年代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而且也是中国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沙井文化深受北方草原文化和渭河上游文化的影响,出土的文物中尽管陶器器型比较单一,做工也较为粗糙,但铜器类型却异常丰富,除了铜制的首饰外,还有铜刀、铜炮等器具,体现了较高的制铜工艺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