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称师的来历》-古史新探

《教师称师的来历》-古史新探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乐官的称“师”,确起于西周时。商代没有“师”的称呼,只有“M”的称谓。我们认为,西周时教师的所以称“师”,就是由于教师起源于军官,最初的大学教师由这类称为“师氏”的高级军官担任之故。据《师酉簋》和《询簋》,在师酉和师询所属部下,有着各种服从的夷人。太傅的地位尊于中军的元帅。使其属帅四夷之隶,各以其兵服,守王之门外,且跸。

《教师称师的来历》-古史新探

我国古代大学的设立,起于西周时,我国古代学校的教师称“师”,也起于西周时。俞正燮说:“《周官》大司乐、乐师、大胥、小胥皆主学,古人学有师,师名出于学”①。刘师培也说:“观舜使后夔典乐,复命后夔教胄子,则乐官即师。……周代乐官名太师,或即因是得名”②。他们都以为古代教学由乐官担任,乐官的称为乐师,即由于担任教学而来。乐官的称“师”,确起于西周时。《辅师?簋》说:“ˉ白(伯)入右辅师?。王乎(呼)乍(作)册尹册令(命)?曰:更(赓)乃且(祖)、考y(司)辅。”《师?簋》又记述周王对师?说的话:“师?,在昔先王小学(教)女(汝),女(汝)敏可吏(使),既令(命)女(汝)更(赓)乃且(祖)、考y(司)小辅;今余唯°(重)±(敦)乃令(命),令(命)女(汝)y(司)乃且(祖)旧官小辅2鼓钟。”郭沫若同志认为:“此言司辅,并称?为辅师,则辅当读!,辅师即《周礼》《春官》之!师也”③,很是正确。据《周礼》,“!师掌金奏之鼓”,所谓“金奏”就是指打击钟!等金属乐器的演奏,所以周宣王又叫?兼任“鼓钟”的官职。?世袭其祖父、父亲的官职为小辅(!),也简称为辅,又称为辅师,当如俞正燮所说,是由于乐官兼任教师之故。

但是,西周的大学教师为什么要叫“师”?俞正燮、刘师培都没有作进一步的解说。商代没有“师”的称呼,只有“M”的称谓。卜辞中常见有某M,“M”即是古“屯”字,就是军队经常的驻屯地的称谓(临时的驻防地叫3或次);也常用作王室师旅的称呼,如说:“王作三M”①;又常用作军官的称号,连其名称为M某,如M般、M毋、M贮、M戈,M辟等。到西周时,M仍作军队经常驻屯地的称谓,也作王室师旅的单位的称呼,如“殷八M”、“西六M”、“成周八M”等,但其高级军官的称号,大多数不称“M”而称为“师氏”,也或简称为“师”。我们认为,西周时教师的所以称“师”,就是由于教师起源于军官,最初的大学教师由这类称为“师氏”的高级军官担任之故。

尚书·牧誓》以师氏和千夫长、百夫长连称,《尚书·顾命》和《毛公鼎》以师氏和虎臣连称,《′鼎》说:“以师氏μ有司……伐?”,《录u卣》说:“女(汝)其以成周师氏戍于wM”,这些,都足以证明师氏是高级军官。师氏在金文中常简称为师,以师和人名连称为师某,如《师寰簋》记述师寰父奉命率虎臣等征淮夷,《师旅鼎》记述师旅因“众仆不从王征于方”而被处罚,《·飌》、《?卣》、《1觯》都说师雍父戌于wM,很清楚,这些称为师某的,都是统率军队出征或防守的军官。他们对周王来说,都是王的爪牙,《师询簋》记述周王对师询说:“乃圣且(祖)考克左右先王,作厥爪牙”;《师克k》也说:“乃先且(祖)考又(有)劳于周邦,干(o)吾(?)王身,作爪牙。”师氏是捍卫王身的高级军官,是王的爪牙,所以他们所属就有虎臣等。据《师酉簋》和《询簋》,在师酉和师询所属部下,有着各种服从的夷人。

“大师”原来也不是乐官的称呼,而是比“师氏”更高级的武官。例如齐国的始祖吕尚,又称师尚父,《诗·大雅·大明》说:“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他是武王伐商时的高级统帅,正式官职就是大师①。又如《大雅·常武》说:“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所说的“大师”,也分明是武官②。到春秋时代,大师和大傅除了是国君的师傅以外,仍然有推荐将帅的权力。例如晋国“搜于夷”,使狐射姑为中军之将,赵盾为中军之佐,后来太傅阳处父回来,“改搜于董”,改使赵盾为中军之将(《左传·文公六年》)。又如“楚既宁,将取陈麦,楚子问帅于大师子”(《左传·哀公十七年》)。同时大师和大傅还有执行法律和修订法律之权,例如晋国在赵盾执政后,修订了法律和典章制度,“以授太傅阳子(即阳处父)与太师贾佗,使行诸晋国,以为常法”(《左传·文公六年》)。晋悼公即位,又使士渥浊为太傅,“使修范武子之法”(《左传·成公十八年》)。大师和大傅有时还兼任军事长官,如楚穆王立时,使潘崇“为太师,且掌环列之尹”(《左传·文公元年》),杜注:“环列之尹,官卫之官,列兵而环王宫。”又如“晋侯请于王,以黻冕命士会将中军,且为太傅”。太傅的地位尊于中军的元帅。

《周礼·师氏》说:

师氏,掌以?(美)诏王,以三德教国子。……居虎门(路寝门)之左,司王朝,掌国中失之事,以教国子弟,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凡祭祀、宾客、会同、丧纪、军旅,王举则从。听治亦如之。使其属帅四夷之隶,各以其兵服,守王之门外,且跸。朝在野外,则守内列(厉)。

这里说:师氏除了担任国王的警卫队长,居守宫门以外,也还参与国家大事,随从国王参与祭祀、招待宾客、会同、丧纪、军旅等大事,更掌管教育,要以善道禀告国王,以德行教导贵族子弟。从上引金文来看,《周礼》这段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依据的。师氏原是高级军官,是王的爪牙,负有捍卫王身的责任,其所属部下确有各种夷人,即《周礼》所谓“四夷之隶”。

师氏既然是高级军官,就有负责指导军事训练的责任。当时主要的军事训练就是“射”,最隆重的会射,常由国王亲自带头,师氏也得参与。《令鼎》记载:“王大謖农于r田,?,王射,有司μ师氏、小子?(合)射”。这是国王和大官在举行籍田典礼后会射,师氏和小子也都参与。《师汤父鼎》说:“王才(在)周新宫,才(在)射庐,王乎(呼)宰雁易(锡)△弓象弭、矢?彤à(栝)。”这位担任师氏官职的汤父,在射庐受到弓矢的赏赐,该也是参与会射后得赏的。

西周贵族的大学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射”,是属于军事训练性质,目的在于把贵族子弟培养成为军队的骨干。因此,当时的大学教师就得由师氏来兼任,师氏就由军官兼任了大学的教官,“师”就成为教师的称呼了。西周大学的主要教学内容,除了射以外,还有乐,乐的教学由乐官担任,因此到西周后期乐官也开始称为师,如前引《辅师?簋》和《师?簋》,就称?为辅师或师。再后,“师”就成为教师的通称了,担任教导手工业技术的工官也带有师的称呼,女子的教导人员也称为师氏,如《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毛传》:“师,女师也。”

我们从“师”的称呼起源于“师氏”看来,西周大学的教学,以军事训练为主,是很显然的;其目的在于培养贵族军队的骨干,也是很显然的。因为军队是国家最重要的统治工具,当时贵族设立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其统治力量的。(www.xing528.com)

同时还要连带说明的,古时对教师尊称为“夫子”,与教师称为“师”的起源相同。“夫子”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牧誓》。《牧誓》是周武王在商郊牧野“誓师”的报告,报告的对象是各级的军事长官。《牧誓》开头说: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很清楚,这个“誓师”报告的对象,上至友邦冢君,下至师氏、千夫长、百夫长,旁及庸、蜀等八族的长官,无非是当时在前线统率大军、指挥作战的各级军官。《牧誓》结尾说:

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七伐,乃止齐焉!

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

勖战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这样的“夫子勖哉”、“勖哉夫子”,反复训诫,很明显,所谓“夫子”就是指前述的各级军官。到春秋时,“夫子”还相沿为统率军队的卿大夫的称谓,《左传》上这类例子很多。汪中《述学别录》的“释夫子”说:“称子而不成词,则曰夫子。夫者,人所指名也。”“以夫配子,所谓取足以成词尔。凡为大夫,自适以下,皆称之曰夫子。”黄以周《儆季杂著》的《礼说》卷四“先生夫子”条,解释“夫子”说:“夫即千夫长、百夫长之夫,夫子者千夫、百夫以上尊者称也。”在这两个解释中,应以后一说为是。因为千夫长、百夫长以上的军官,“大夫”以上的官爵,通称为“夫子”的,原来就兼教官,也是最早的教师,后来“夫子”作为教师的尊称,当即起源于此①。

(《学术月刊》1962年8月号,今略加修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