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凯、程春海、张祥河三人咏襄阳诗

周凯、程春海、张祥河三人咏襄阳诗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光三年四月二日,程春海途经襄阳,襄阳太守周凯与之同年,就邀请程春海陪同双方母亲游览隆中。周凯、程春海、张祥河三人游隆中时,即兴作诗,诗歌如下。武侯大节久系思,曷勿共驾南山陲。道光三年四月二日,奉母太恭人与程太夫人游隆中,同春海学使同年作,富春周凯并书。时逢同年好友路过襄阳,周凯尽地主之谊,热情而不阿谀,故而该诗用语抒情恰当适中,不像下文张祥河诗歌那样极度颂扬。

周凯、程春海、张祥河三人咏襄阳诗

道光三年(1823年)四月二日,程春海途经襄阳,襄阳太守周凯与之同年,就邀请程春海陪同双方母亲游览隆中。程春海,字云芬,号春海,安徽歙县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官至户部右侍郎。精古文字学,擅书,工篆法,兼通金石书画考证,在文化、学术上的修养全面,著有《程侍郎遗集》。同行者张祥河(1785-1862),原名公璠,娄县(今上海松江)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官工部尚书。写意花草宗徐渭、陈道复,尤工画梅;山水则师石涛,气韵笔力都有独到之处。

周凯、程春海、张祥河三人游隆中时,即兴作诗,诗歌如下。

周凯游隆中即兴诗碑刻

襄阳山川险且奇,南北关键天限之。古来战守争驱驰,治忽天下系安危。我令一麾来守兹,将母载歌翩二雅。欲访耆旧问前规,卧龙先生真吾师。草庐尚存三尺基,隆中山色如修眉。顾奉板舆春风吹,其奈劳劳案牍披。玉堂仙人使节持,輶轩过楚临江湄。天涯聚首乐不支,安车更羡迎萱帷。高尚喜我有母慈,□衣工拜礼亦宜。舆君同谱犹填篪,两□母视如两儿。谓君行役我职羁,修途暂请停旌旗。武侯大节久系思,曷勿共驾南山陲。

时惟孟夏草木滋,平畴雨足明朝曦。起居仰窥颜色怡,扶轮笑顾我舆而。锦鞯出郭行迟迟,卅里已至丞相祠。二前古柏蟠虬枝,井中碧水含清漪。高吟梁父昔在斯,抱膝想见侯丰姿。侧闻君乍下峨嵋,曾读杜陵祠堂诗。定军山前拜丰碑,独探八阵穷耦奇。何如此游晋酒卮,宜城春酿甘如饴。侍食母侧肩相随,宛如侯见庞公时。

不辨宾主知为谁,试陈一言醉莫誉。人生忠孝期无,如侯出处侔吕伊。鞠躬尽瘁二表遗,惜哉炎汉运祚衰。至今读之空涟洏,君方与我祭重熙。少年已得组绶縻,小草担作倾阳葵。况依慈竹春倚倚,送君此去休歌骊。襄樊舆黔联康逵,便便王道无崄巇。早镕剑戟为镃錤,宝婺远护文昌移。使星朗朗照不疲,文章有神风教维。归来雨露应先施,丈夫读书学何为。圣贤所勗在伦奕,股肱力求酬主知。清白共宝荣名垂,其时欲遂乌鸟私。未防陈情彤挥,承欢倘有水貣。兹山大好容茅茨,种桑八百田可治。襄民不知桑时栽,家池桑老龙堤敦。祠口复以□□田,南阳岂厌躬耕卑。奉母百岁矢忽蓠,偕君试效彩舞嬉。捧觞齐献鹿门芝。

道光三年四月二日,奉母太恭人与程太夫人游隆中,同春海学使同年作,富春周凯并书。

——《隆中志》

周凯身为襄阳府知府,劝农耕桑,赈济灾民,兴办学堂,可谓清官能吏,深受襄阳百姓爱戴。时逢同年好友路过襄阳,周凯尽地主之谊,热情而不阿谀,故而该诗用语抒情恰当适中,不像下文张祥河诗歌那样极度颂扬。

全诗可分为三层,“曷勿共驾南山陲”之前为第一层,写游隆中的两个原因。一是襄阳为军事重镇,关乎天下安危,我身为襄阳知府,以诸葛亮为楷模,想去隆中凭吊,但由于公务缠身,一直未能成行。二是好友路过襄阳,作者尽地主之谊,又有慈母提议,故而邀请友人共同游览襄阳名胜古隆中。

“时惟孟夏草木兹”至“宛如侯见庞公时”为第二层,写游隆中的场景。先写前往隆中途中的所见,再写在隆中的所见,最后写作者的游兴。作者曾游过定军山武侯祠,但不如此次游隆中,因为此次游隆中可以饮宜城美酒,又侍母尽孝,如诸葛亮见庞德公一样孝敬。

“不辨宾主知为谁”至结尾为第三层,写作者的人生感言、为政之道。作者首先感叹人生忠孝难以尽如人愿,像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令人痛惜,接着说友人早受官职,慈母相伴,希望友人在黔阳兴农讲文,教化民众,做股肱之臣,这既是对友人的厚望,也是作者自己的为政之道,最后作者写隆中是个好地方,愿意在此种桑躬耕,奉母尽孝,流露出一种淡泊情怀。

程春海即兴诗碑刻

隆中草庐于襄阳府城西北三十余里,诸葛忠武旧宅也。道光三年孟夏,泽奉使入点,道出襄阳,太守周同年芸皋,以太夫人命,订我母太夫人同游,而太守与泽侍厚。因置酒香宴,慈顽极欢,归途作此纪事。(www.xing528.com)

武侯昔友庞山民,因与庞家为懿亲。庞公乃是丈人行,置酒内宴如荀陈。琅琊布衣作浓原,不求闻达躬劬辛。心帝孔颜慕伊吕,迹以忠孝维人伦。此睇宛洛殊风苍,南下江汇多要津。亦智荆益弹丸耳,其奈鱼水逢君臣。隆中数言小天下,龙隐遂与风雷伸。三分鼎足两朝业,早有计划通鬼神

我昔走马锦城侧,祠庙俎豆瞻莘莘。又过定军观八阵,如于墓下披荆榛。今幸隆中忆潜鳞,山气阻深苍翠皴。田间之水原上草,曾见大耳邀纶巾。广元公威数还往,沔南洲人青作嫔。避暑基畔森桧柏,萧然梁甫闻吟呻。黔阳使者歌侁侁,襄阳使臣卜嘉辰。夫人城中奉太母,与我板舆联二茵。两太夫人香节食,太守与我重钦绅。慈顽和怿子弟饮,迦陵粥粥依松筠。因思我侯智且仁,三代以下无比邻。求文交友款业处,圣贤原不殊凡人。小普怀古发远想,风吹汉水波粼粼。葡萄发醅缩项馔,酵我一斗宜城春。醉来不敢窥井照,恐有鬐鬣排天闽。

——《隆中志》

这首诗的小序交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道光三年(1823年),程春海途经襄阳,襄阳太守周凯与之同年,就邀请程春海陪同双方母亲游览隆中,事后作诗纪事。该诗在思想内容上可分为两层,“早有计划通鬼神”之前为第一层,吟颂诸葛亮;“我昔走马锦城侧”之后为第二层,纪事抒情。

第一层吟颂诸葛亮,吟颂他的隐居生活,吟颂他的出山功业。在吟颂诸葛亮隐居生活时,作者一反历代诗人多夸奖诸葛亮名为隐居实为韬光养晦之举的做法,而是突出诸葛亮的孝心,突出诸葛亮如孔子颜回般的道德情操。据说诸葛亮对庞德公很尊敬,“独拜床下”,还给庞德公提鞋子,这种故事并不可信,有附会张良故事的嫌疑,但反映出民间百姓,尤其是襄阳百姓希望诸葛亮孝顺,认为诸葛亮孝顺。程春海显然听说过这样的民间故事,也赞同诸葛亮是一个孝顺之人,故而在吟颂诸葛亮隐居生活时,既不写其躬耕、交友,也不写其求学、吟诗,单单写其孝,既新人耳目,又为下文写自己奉母出游作铺垫。在写诸葛亮出山功业时,作者突出诸葛亮未卜先知、成竹在胸的智慧谋略,赞许诸葛亮在隆中茅庐中,与刘备一席话,就将天下形势分析透彻,并预见了三分天下的趋势。

第二层的纪游抒怀。先记叙诗人昔日游成都武侯祠,又游沔县武侯祠,如今游览隆中的经过,重点写隆中山林葱郁,水草丰美,当年如刘备、石广元、孟公威、黄承彦等名士都曾出行于此。再写游宴的热烈场面,突出母慈子孝、主宾和睦的热烈气氛。最后抒发作者的感叹,“求文交友款业处,圣贤原不殊凡人”,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我们一提到伟人天才,就会说他小时、年轻时,很早就显示出不同常人的地方,而程春海则认为看看诸葛亮当年交友款业的地方,他与凡人并无两样,这种观点不仅印证了史载的“时人莫之许”,也含有诗人自许不凡的得意。母。前驱暂止赋皇华,盛事于今属两家。板舆先照银章色,宝婺星晖使者车。春觞上寿天伦乐,侍饮融融动春酌。承欢此地即南,留客何须更东阁。当时鱼水逢臣君,两君交谊醇乎醇。忠臣孝子无殊,政事文章媲古人。昨朝驿使来京国,千里闻风吮豪墨。他年循变更经师,再续巴唫歌盛德。

张祥河和诗碑刻

隆中本是潜龙地,至今草木余生气。往来凭吊几诗人,想像将军昔三至。汝南太守五马来,行春旆从披蒿莱。肃堂望古发遐想,恨无知己同倾棎。使臣雨雪歌杨柳,异地同年重握手。黔阳问道出襄阳,陶母停轩逢孟

芸皋太守招同春海学使奉母游隆中案诗属和走笔为赠,羌亭张祥河。

——《隆中志》

与程春海的诗先从游地和诸葛亮写起的做法不同,张祥河的这首诗抛开游地和诸葛亮不写,只是写游宴场面,赞人颂事,开头写“隆中本是潜龙地,至今草木余生气”,只是交代游地,并无吟颂诸葛亮的意思。

这首诗的主题就是歌颂人。首先歌颂客人程春海,“汝南太守五马来,行春旆从披蒿莱”“使臣雨雪歌杨柳,异地同年重握手”“黔阳问道出襄阳”,都是在写程春海,都是在彰显程春海的身份是奉使出巡,是上面来的人。其次,歌颂主人周凯的热情和与程春海的友谊,“异地同年”是说周凯与程春海的关系,“重握手”“两君交谊”是写周凯与程春海的友谊,“承欢此地即南,留客何须更东阁”是写周凯的热情待客。再次,歌颂双方母亲,将程春海母亲比作陶侃之母,将周凯母亲比作孟子母亲,“春觞上寿天伦乐,侍饮融融动春酌”是在赞颂母慈子孝的两家盛事。诗歌通篇赞辞,属宴饮文学,倒也符合张祥河陪客的身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