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理史话:西云书院与云南省高等学堂的诞生

大理史话:西云书院与云南省高等学堂的诞生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光绪二十七年,“谕各直省督、抚将各省府、厅、州、县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之学校”。西云书院亦于光绪二十八年改为迤西高等学堂。与之同时改为高等学堂的,省内尚有昆明五华书院,定名云南省高等学堂。民国六年,,为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学校改为云南省第二师范学校,学制五年,,增设高、初两级附属小学,供学生毕业前的实习场所;之后为新制师范,分高、初级两部,学制为“三三制”。

大理史话:西云书院与云南省高等学堂的诞生

文献名邦”必然与学校教育相联系。《大理县志稿》载:“明以迄满清,学风日盛,人才蔚起。考其进化较速之原因,皆由乡先辈不惮艰难,广建书院义塾,进子弟而课之。”清代大理书院最著者首推西云书院。

西云书院,“名曰西云,取迤西杨云阶创设之意”。杨云阶即是同治年间云南提督杨玉科的号。据《西云书院序》记:

“杨云阶爵帅因慨然曰:‘彼五府三厅之士何如哉?迤西有志上进者,当不止一。吾欲联多士而庇之,而后快于心!’镜(撰碑者熊昭镜)在座曰:‘公志诚嘉矣!安所得广厦乎?’公曰:‘捐吾居!’镜曰:‘如诸生膏火何?’公曰‘捐吾田。’”

西云书院从清光绪三年(1877)建立,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新学堂,25年间,学生来源于大理、丽江楚雄、永昌(保山)、顺宁(临沧)五府和永北(永胜、宁蒗)、蒙化(巍山)、景东三厅。其影响在全省仅次于“凡滇人之略具隽才者,无不招纳之”的昆明五华书院,是当时云南省内规格最大、为数不多的几所书院之一。

西云书院

戊戌变法,兴学校,废八股。光绪二十七年(1901),“谕各直省督、抚将各省府、厅、州、县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之学校”。(《清史稿》)西云书院亦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迤西高等学堂。与之同时改为高等学堂的,省内尚有昆明五华书院,定名云南省高等学堂。(www.xing528.com)

按当时规定:“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或大学堂,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县书院改为小学堂。”而西云书院因影响较深,一改制就成为高等学堂,“后以办理不合法,饬作为迤西中学堂,又曾由学务处移迤西道议,改两级师范学堂,并有迤西绅士等禀请缓办迤西高等学堂,暂移经费送学生出洋预储师资”。即按照当时条件,要办正规高等学堂,从师资来看,一时难于维持。因此,在这时期大理曾派出了一批留日、美等国的学生,回国任教。

清宣统三年,全省两级师范进行整顿,“改用模范办法,以资提倡”,成立3所模范中学堂:昆明设第一模范中学堂;蒙自设第三模范中学堂;大理两级师范学堂改设第二模范中学堂,附设初级师范。当时,全省划分为5个学区,其中“第二区设在大理府城,校舍用西云书院改办,而以丽江、永昌、顺宁、蒙化、永北等属附之”。

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学校改名为云南省立第二中学,附设简易师范班。民国六年,(1917),为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学校改为云南省第二师范学校,学制五年,(其中预科一年),增设高、初两级附属小学,供学生毕业前的实习场所;之后为新制师范,分高、初级两部,学制为“三三制”。1928年起,根据当时省教育厅指示:“为谋各地中学教育之平均发展,及统筹设施,使求供相应,并便于组织研究,以增进其效率起见,特将云南全省各地方,划分为12个省立中学区,每区除县、市私立中学外,配备有规模完备之省立中学一所或数所。”当时,全省省立完全中学除昆明设昆华中学、昆华女子中学各一所外,其余昭通、曲靖、开广(文山)、临安建水)、玉溪、楚雄、普洱、顺宁、大理、丽江、腾越(腾冲)等11个学区各设置一所。

在改办新制学校的40多年中,省立大理第二中学为滇西各地培养了数千名人才。这段时期曾在学校就读、后来在社会上成绩卓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有张伯简、王德三、王复三、周保中、施介,教育家寸树声,著名学者马曜、刘尧汉,著名翻译家罗稷南等。抗日战争时间,西南联大、华中大学等迁来云南,对云南省革命思潮的发展,以及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很大。当时,著名学者费孝通、潘光旦、罗常培等10大教授都曾先后来到大理讲过学;大理中学的教师人才济济,学生学习十分认真,探讨社会问题的空气也十分活跃。在30年代末至40年代,校内曾建立了中共地下党,先后掀起过几次较大的学潮,进步势力与反动派作了顽强的斗争。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曾对滇西教育事业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被誉为“滇西文化的摇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