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史的物理学知识传播及影响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史的物理学知识传播及影响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这一时期传入的物理学知识内容较为零散,水平不高,多为应用或实用知识。传教士来华的目的是传播宗教文化,而不是传播科学知识,他们不可能全面系统的将西方的物理学发展及时地传播到中国。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史的物理学知识传播及影响

明末,中国人称西方传入的力学知识为“重学”,因为“其术能以小力运大重,故名曰重学,又谓之力艺。大旨谓天地生物有数,有度,有重。数为算法,度为测量,重则即此力艺之学,皆相资而成。”[28]这一时期传入的力学知识主要集中在《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中。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简称《奇器图说》),由瑞士耶稣会传教士邓玉函(Johann Terrenz,1576—1630)口授、中国学者王征(1571—1644)译绘。全书共三卷,刊刻于1627年。《奇器图说》是最早系统介绍西方力学知识的中文著作,在中国力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中的力学知识多出自圭多巴尔多的《论力学》、斯蒂文的《数学札记》等1600年前后出版的静力学著作[29]。该书详细介绍了杠杆滑轮螺栓等简单机械的力学原理,其结合中国古代典籍以“力”“重心”“比重”等指代的西方力学术语已沿用至今。

光学明末清初时期被来华传教士译为“视学”。1621年邓玉函的《泰西人身概说》出现了“视学”这一名称:“水晶球乃眼睛第一器具,其详论自有眼科及几何、视学专书,亦与望远镜各玻璃之用相同。”[30]之后,邓玉函在《远西奇器图说录最》的凡例中也使用了“视学”一词。(www.xing528.com)

西方光学知识的传入,以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的《远镜说》为肇始之作。该书首刊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全书约4500字,有插图16幅,介绍了望远镜的结构、功用、光学原理、制造方法和用法等,是中国最早专门论述望远镜的著作。望远镜在战争中得到大量应用,明末战争中火炮瞄准主要依靠望远镜。另外,由汤若望和徐光启组织编写的《西洋新法历书》在介绍西方天文学知识的同时,也介绍了一些光学内容。如其中说:“一曰,有光之体,自发光,必以直线射光,至所照之物。二曰,有光之多体同照,光复者必深,而各体之本光不乱。三日,有大光体,中有暗体,分光体为二,即一光体为有光之两体。四曰,光体射光.过小圆孔,若所照不远,则光仍如本光体之形。五曰,两光体各射光,过小孔,反照之,上体之光在下,下体之光在上,右在左,左在右。”[31]这里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光传播的独立件、本影与半影、小孔成像等现象。该书还描述了小孔成像在日食观测中的应用等。

不过这一时期传入的物理学知识内容较为零散,水平不高,多为应用或实用知识。这与当时西方物理学正处于建立过程中、理论性和系统性不强有关,同时也与传教士的知识水平及其来华的目的有关。传教士来华的目的是传播宗教文化,而不是传播科学知识,他们不可能全面系统的将西方的物理学发展及时地传播到中国。而他们自己的物理学知识水平也有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