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动力电池回收现状和趋势

国内动力电池回收现状和趋势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基本进入了报废的小高峰,预计2018年动力锂电池市场将超过14 Gwh。

国内动力电池回收现状和趋势

1.持续出台重磅政策,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回收政策体系趋于完善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的构建,在产业规划、生产准入、专项规划、示范推广等方面均明确提出了动力电池回收的要求,明确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

随着新能源汽车突破1%的市场份额,国家主管部门陆续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等法规,对汽车生产和动力电池的回收提出了具体要求,政策要求越发具体和清晰。

2.国内报废动力电池规模超百亿元,磷酸铁锂首当其冲

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带动了锂电池用量的大幅提升。自2010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销量从5 900辆增长到2016年的50.7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经历近十年的发展,不少新能源汽车即将面临淘汰。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基本进入了报废的小高峰,预计2018年动力锂电池市场将超过14 Gwh。受限于技术水平,2010年左右的动力电池,商用车按3年电池使用寿命、乘用车按5年电池使用寿命估算,假设锂电池回收价值为0.3元/W·h计算,预计2020年理论报废量将达到37 Gwh,动力锂电池回收市场将超过110亿元,如图2-30所示。

国内磷酸铁锂电池应用较早,技术相对更成熟,广泛应用于商用车。

3.动力电池回收格局雏形初现,电池企业或将为最好载体

近年来,废旧锂电池回收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加快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布局,基本上形成锂电材料系、动力电池系、第三方机构三强鼎立的雏形。从产业健康发展的角度看,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延展了产业布局,提升了关联企业竞争实力,有效保障了原材料的供应,逐步构建了资源回收利用的产业链。

从锂电材料系来看,动力电池的回收不仅能拓展原料供应渠道、保障原材料供应,还能降低采购成本、提升产品盈利能力,并且能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打造材料体系闭环

从动力电池系来看,通过自建或者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的方式布局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锂电池原料回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上游材料涨价和下游整车企业压价等压力。(www.xing528.com)

从第三方回收来看,通过与专业锂电池及原材料企业的合作,能够充分回收利用钴、镍、锰、锂、铁和铝等有色金属,提升企业附加值。前提是需要扩大废旧锂电池回收规模的体量。

图2-30 国内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报废情况

4.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回收利用已加快推广和应用

(1)“换电模式”+梯次利用

受限于动力电池续航里程,理论上,“换电模式”+梯次利用能够高效释放动力电池的价值。换电的关键点在于打通价值链,需要全方位考虑整车开发设计、换电机构的应用、电池包运营各个环节,而电池梯次利用有助于提升电动汽车环境无害化的环保价值,降低产业链成本。

“换电模式”+梯次利用的优势主要在于车、电分离,可以随时随地由运营商进行电池的维护保养、体检、回收、再利用、更新。目前,国内北汽新能源、车和家、蔚来汽车等企业采用此类模式,但是规模化推广和运营模式将面临巨大挑战。

(2)梯次利用+回收利用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还在于扩大储能应用场景范围。博世集团利用宝马的Active和i3纯电动汽车报废的电池建造了2MW/2MWh的大型光伏电站储能系统;杭州锣卜科技将拥有30%~80%容量的电池应用在低速快递物流车上,功能、性能既可媲美铅酸电池,还能够降低使用成本。衰减的动力电池可以推广应用在低速电动车、储能、分布式光伏发电及部分家庭用电等领域,再利用价值前景明朗。

对彻底废弃的电池进行回收,可分离提纯金属,充分释放金属销售价值。通过整合汽车维修企业、电池生产企业以及报废汽车拆解企业等多方资源,建立完善的回收利用渠道,进行废弃电池拆解技术储备,也是未来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重要举措。如国内邦普集团、格林美等企业已完成相关布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