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晋政权的建立与曹魏政权的消灭

西晋政权的建立与曹魏政权的消灭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晋政权是从曹魏政权脱胎而来,它消灭了三个鼎立的政权,再度建立起一个全国统一的王朝——西晋。曹叡任司马懿为骠骑将军兼督荆豫二州诸军事,负责对吴、蜀战争。临死前,他命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儿子曹芳做皇帝。这正是曹爽所求之不得的,所以批准了司马懿的请求。不久,司马懿便以各种罪名将曹爽兄弟及何晏等一伙,全部处死,并诛三族。

西晋政权的建立与曹魏政权的消灭

这里所说的“三家”,是指魏、蜀、吴三个政权,晋是指西晋。西晋政权是从曹魏政权脱胎而来,它消灭了三个鼎立的政权,再度建立起一个全国统一的王朝——西晋。

西晋的建立者司马氏是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大族,世代做高官。司马懿是司马家族中最优秀的一个。司马懿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僚大地主家庭。他本人足智多谋,才华出众,具有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早在曹操争霸天下时,他就崭露头角。他做过曹操的军司马,协助曹操搞军事。他提议曹操在推广民屯的同时,还要实行军屯,以解决军粮问题,为曹操所接受。当关羽围攻襄樊,威震华夏时,曹操曾想把都城由许昌迁往河北,以避关羽军锋。司马懿为曹操献上离间吴蜀关系,让孙权荆州,袭击关羽后方之计,结果使关羽大败,痛失荆州。这都充分显示了司马懿的才干。曹丕称帝后,司马懿被重用,官至抚军将军、录尚书事,开始参与曹魏最高统治集团大政方针的制订与执行。他有时留守洛阳,有时出镇许昌,已拥有很大权力。曹丕死后,魏明帝曹叡继位。司马懿受遗诏辅政。曹叡任司马懿为骠骑将军兼督荆豫二州诸军事,负责对吴、蜀战争。在对吴、蜀战争中,司马懿名声大振,升为太尉,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曹叡继位后,不惜民力,大兴土木,修建大量的宫殿、园苑。生活上荒淫腐败,多次抢劫民女充作后宫,并搜罗珍奇财宝据为己有。如此淫侈无度,百役繁兴,弄得国库空虚,百姓怨声载道,曹魏政权开始走向衰败。司马懿非常富有心机,趁此时机,扩大自己的影响,收买人心,扩大势力。在军事上,他南抗东吴,西拒蜀汉诸葛亮的多次北伐,并于238年(景初二年)率大军一举消灭盘踞辽东几十年的割据势力公孙渊,解除了曹魏政权的多年隐患。在经济上,司马懿支持屯田,大兴水利,发展生产,安定民心。他曾先后在关中开成国渠,筑临晋陂,灌溉田地数千顷;开广漕渠,引黄河水入汴河,扩大淮北地区的灌溉面积等等,都促进了北方农业的发展。所有这些功绩,都成为司马懿的政治资本,使他成为曹魏政权中声望最煊赫的人。

司马懿像

239年(景初三年),魏明帝病死。临死前,他命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儿子曹芳做皇帝。曹爽是曹操的侄孙,毫无政治军事才能,但权势很大。他依仗自己是皇帝的宗族,便想独揽大权,排挤司马懿。他重用他的亲党,如玄学家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等。这些官僚世家的公子哥,只崇尚“浮华”,喜谈“学术”,号称“浮华派”,根本不务实际。曹爽却将这些不实之徒引为心腹,任命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李胜为河南尹,结成死党,把持朝政。他们为专断朝政,排挤司马懿,任命司马懿为太傅,即做皇帝的老师。这是一个位高而无实权的职务,其实是剥夺了司马懿的军政大权。同时,曹爽让弟弟曹羲任中领军,掌握中央禁卫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控制一部分军队。

面对曹爽集团气势汹汹的紧逼,司马懿觉得反击条件还不成熟,决定采取表面退让,后发制人的战术。247年(正始八年),司马懿上书曹芳,声称自己已年近70,年老多病,要求退职闲居。这正是曹爽所求之不得的,所以批准了司马懿的请求。然而,司马懿并没有真的告老还乡、颐养天年,而是暗中联络力量,策划与曹爽展开一场生死大搏斗。

曹爽一伙掌政后,为所欲为,但对称病在家的司马懿仍有些不放心。正好李胜由河南尹调任荆州刺史,曹爽便让李胜以辞别为名,去观察司马懿的动静。李胜的来意,司马懿自然清楚,于是他便装出一副大病在身的样子,由侍婢搀扶着接见李胜。他装得又聋又傻,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令李胜相信。他又叫侍婢端碗汤,他不用手接,直接用嘴去喝,汤洒了一身。这一切演得那么像,李胜信以为真。曹爽从此便对司马懿不再戒备了。这就为司马懿暗中准备活动创造了条件。他已安排自己儿子司马师任中护军,掌握一部分禁军;又暗中蓄养心腹死士三千多人,并取得元老重臣太尉蒋济等人的暗中支持,一场生死搏斗就要开始了。

249年(正始十年)正月,皇帝曹芳在曹爽、曹训等大臣陪同下,出京城去拜谒曹叡的陵墓——高平陵。司马懿见有机可乘,就迅雷不及掩耳地发动了政变,控制了京城洛阳。他令司徒高柔代行大将军职权,占据曹爽军营;令太仆王观代领中领军职权,占据曹羲军营,解除曹爽兄弟所掌握的武装,并以皇太后的名义,关闭洛阳城门,占领武器库,派兵截断洛水浮桥,阻挡曹爽等人入城。又命令蒋济写表,声讨曹爽的罪行。他派人告诉曹爽,只要他交出兵权,就可以回府,保留封爵。

曹爽接到信息后,深知大势已去,便要交出兵权。这时大司农桓范劝曹爽把皇帝迁到许都,调外地军队和司马懿作战,曹爽不听。曹爽兄弟带着皇帝回到洛阳,向司马懿投了降。不久,司马懿便以各种罪名将曹爽兄弟及何晏等一伙,全部处死,并诛三族。司马懿从此掌握了朝政。这就是历史上的“高平陵事件”。

曹爽一伙被清除,但朝廷内外亲曹势力还大有人在,彻底夺取曹魏政权的道路还很漫长。251年(嘉平三年),太尉王淩首先在扬州发难,要推翻司马懿,废曹芳,另立皇帝。因事不机密,司马懿先发制人,王淩失败自杀。

司马懿讨伐王淩回来后不久便病死,由他的儿子司马师继承他的大业。254年(嘉平六年),中书令李丰和皇后的父亲张缉与皇帝曹芳一起,密谋除掉司马师,以太常夏侯玄来代替司马师辅政。司马师察觉后,立即诛灭李丰、张缉和夏侯玄,并杀掉张皇后,废皇帝曹芳,另立13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255年(正元二年),魏镇东将军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在寿春兴兵五六万,讨伐司马师。司马师当时刚割掉眼睛上的一个大瘤子,但因事关司马氏的命运,不得不抱病亲征。他留下弟弟司马昭镇守洛阳,自己率十余万大军亲征。结果世丘俭被杀,文钦逃往东吴。

司马师得胜还朝,走到许昌便病死,由他的弟弟司马昭继管曹魏军政大权。

257年(甘露二年)五月,镇东大将军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扬州起兵。诸葛诞调动十多万兵力拒守淮南,反对司马昭。司马昭亲自率领二十六万大军南征,经过半年多的战斗,才打败诸葛诞的反叛。

来自外面的威胁基本解除,司马昭开始向皇帝的宝座一步步迈近。他因武功被封为晋公。独揽朝政,根本不把魏帝放在眼里,260年(甘露五年),魏帝曹髦见威权日去,不甘心成为司马氏的傀儡,准备做最后的反抗。他对侍中王沈、尚书王经和散骑常侍王业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我与其坐着等死,还不如早下手跟他拼一场。”

王经说:“如今大权在司马昭手中,朝廷官员都为他效力。我们掌握的兵力太少,没有力量对付他,这样做太危险了。”

曹髦不听,王沈、王业害怕司马昭,便向司马昭告了密。曹髦率领左右侍从几百人,前去攻打司马昭,结果被司马昭的手下成济给杀死。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14岁的陈留王曹奂为帝。内外政敌都已清除,下一步就是逼曹奂让位了。为了抬高自己的威信,多捞些做皇帝的资本,使之更加名正言顺,司马昭决定兴兵伐蜀。263年(景元四年),司马昭派征西将军邓艾、雍州刺史诸葛绪、镇西将军钟会,兵分三路,大举进攻蜀国

蜀自诸葛亮死后,开始走向衰落。继诸葛亮之后辅佐朝政的蒋琬、费祎虽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还能继续实行诸葛亮的政策,对内保国安民,休养生息;对外通好东吴,各方相安无事,基本维持蜀汉安定局面。他们自知才不抵诸葛亮,也不再进行北伐。蒋琬、费祎相继谢世,姜维掌握了军权。他积极主张北伐,从253年(蜀延熙十五年)至263年(景耀六年),姜维先后进行五次北伐,劳师无功,却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国力衰落,人民负担加重。而作为一国之君的后主刘禅,为人懦弱,不懂政事,只知吃喝玩乐。他宠信宦官黄皓,把朝中一切大权都交给黄皓。黄皓排挤姜维,姜维为免遭杀身之祸,只好领兵外出,经常驻扎在沓中(今青海东南),不敢回成都。蜀汉的朝政日益腐败,内外矛盾加剧,灭亡已不可避免。

司马昭见蜀政衰败,国力虚弱,遂决定先灭蜀国。他派邓艾统帅三万多兵力为西路,自狄道(今甘肃临洮)进攻沓中的姜维;中路由诸葛绪带兵三万,自祁山进攻武街(今甘肃成县西)的蜀军,断绝姜维的归路。东路由钟会率十多万大军,直指斜谷、子午谷进袭汉中,三路大军直扑蜀汉。东路军迅速占领汉中,西路军邓艾也很快到达沓中,向姜维进攻。姜维从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方向撤守剑阁(今四川剑阁县西)。剑阁又名剑门山,有大剑山和小剑山相连,山势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邓艾被剑阁所阻,无法前进。他想出走当年汉武帝征服西南夷时开凿的阴平小道,那条小路早已废弃不用,因为它崎岖难行,到处是悬崖峭壁,不要说是行人,就连猿猴都很难通行,所以蜀汉在这一地带没有驻兵设防。邓艾身先士卒,亲自探险开路,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通过阴平小道,绕过剑阁天险。大军一路南下,攻下江油(今四川江油东)、绵竹,直捣成都。魏军如同天兵天将,突然降临到后主刘禅面前,朝野上下一片混乱。刘禅召集大臣商讨对策,有的主张降吴,有的主张逃往南中。

最后,昏庸无能的后主刘禅接受了谯周等人的建议,拱手向曹魏投降。当邓艾大军进入成都时,刘禅率领太子诸王及群臣60多人,按古代国君投降仪式,反绑双手,让人抬着棺材,到邓艾军前投降。邓艾给他松了绑,并放火烧了棺材,表示接纳。刘禅向邓艾献上蜀国的户口簿和军队的花名册,写明蜀汉全国28万户,94万人,10.2万将士,4万官吏,连同白米40万斛,金银各2000斤,锦绮彩绢20万匹。就这样,刘备、诸葛亮等几代人苦苦奋斗经营的蜀汉江山,被这位昏君断送了,蜀国经历了43个春秋(221—263年)灭亡了。

刘禅投降后,被迁往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刘禅“乐不思蜀”,如此昏庸的君主怎可能不亡国!

刘禅在投降时,命令据守剑阁的姜维向魏将钟会投降,姜维和众将士无奈,只好接受命令。蜀国灭亡,邓艾抢了灭蜀头功,便开始骄傲自大,专断独行,擅自处理军政大事。司马昭派监军卫瓘对他说:“凡事要先报告,不得擅自行动。”

邓艾听罢,心里很不满,这引起了司马昭的怀疑。这时,钟会对邓艾独占灭蜀之功感到气愤,乘机状告邓艾要谋反。司马昭命令将邓艾押回洛阳,不料途中,邓艾便被卫瑾杀掉。邓艾死后,钟会独揽军权,便起了反心,他同降将姜维准备占据长安,进军洛阳。老谋深算的司马昭对此早有防备,入蜀魏将、士兵发动反叛,姜维、钟会被杀,一场反司马昭的军事行动就这样失败了。

灭蜀后,司马昭称晋王,立儿子司马炎为王太子、副相国。265年(咸熙二年),司马昭没来得及做皇帝便病死了。司马炎继承王位,并积极筹划称帝。十一月,他即仿效魏文帝逼汉献帝“禅让”的故事,叫魏元帝曹奂“禅位”。曹奂无奈,只好拱手把皇帝宝座“禅让”给司马炎。十二月的一个良辰吉日,司马炎在洛阳宫太极殿即帝位,史称晋武帝,仍都洛阳,年号泰始。史称西晋。这宣告统治北方46年(220—265年)的曹魏政权退出历史舞台,新的政权——西晋诞生了。

西晋建立后,头件大事便是伐吴,统一全国。当时条件还不具备,所以,司马炎在军事上做了积极的准备。269年(泰始五年),派尚书右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以征东大将军卫瓘苣都督青州诸军事,镇守临菑(今山东淄博东北);以镇东大将军、东莞王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守下邳。以羊祜的荆州防线为主。(www.xing528.com)

羊祜是司马师的小舅子,博学多才,他积极主张伐吴。他到襄阳后,领兵屯驻在靠近东吴边境上的南夏小镇。那里十分荒凉贫瘠,羊祜决定将南夏小镇治理好,作为伐吴基地。他在南夏推行屯田,开垦出八百多顷土地,经过广大士兵一年多的共同努力,粮食获得大丰收,军粮可供十年之用,为伐吴做好了物资上的准备。

羊祜知道,要想灭吴,靠陆军是行不通的,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水军,要有足够的船只,才能攻破东吴赖以生存的长江天险。据说西晋建立后,东吴流行这样一首童谣:

阿童复阿童,衔刀游渡江。

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

这说明东吴不怕西晋的陆军,而怕水军。羊祜向晋武帝推荐小名叫“阿童”的益州刺史王濬,让他监督梁州诸军事,并给他“龙骧将军”的称号,密令他在蜀中造船和木筏,训练水军。一旦条件成熟,王濬便可率水军顺长江而下,直捣建业。晋武帝接受了羊祜的建议,令王濬开始在蜀中造船、训练水军。

羊祜在荆州前线一边做伐吴的军事准备,一面注意收买人心,对东吴军民采取攻心战术,以便将来灭吴时阻力小些。他宣布投降过来的吴人,如果愿意回去,不加限制,来去自由。有一次,他领兵行军到东吴边境,粮食缺乏,收了东吴的庄稼,回来之后,叫人计算数量,按数送绢给吴人偿还粮价。有时,羊祜率士兵在边境打猎,如果猎物先为吴人所伤,而被晋兵获得,便令士兵送还给吴人。羊祜的所作所为,使东吴边境军民非常佩服,他们在提到羊祜的时候,都不叫他的名字,而尊称他为“羊公”。

不仅东吴军民对羊祜很钦佩,就连东吴将领对羊祜也很敬重。当时东吴在荆州前线与晋军对抗的将领是镇东大将军陆抗。他是东吴名将陆逊的儿子,孙策的外孙,非常具有政治军事才干,年轻有为。他和羊祜虽为敌手,但私人感情很好,彼此都很了解和信赖。陆抗曾对部下说:“晋朝专修德政,而我们却实行暴政,这是不战而败啊!我们要尽力维持和好,各保分界,以求相安无事。”

这话传到国君孙皓那里,他很气愤,下诏责怪陆抗。陆抗解释说:“一邑一乡都不可以无信义,何况一个大国呢?我如果不这样做,就更显示了他们的德政,这对羊祜能有什么损害呢?”

就在西晋积极准备伐吴时,东吴政权却日益腐朽、衰落下去。早在孙权称帝后,东吴政权便开始走下坡路。孙权执政晚期,刚愎自用,对自己的文武百官进行怀疑,对任何人都存有戒心。那些带兵守边的将领,出征前要交出妻子儿女做人质,如果将领叛逃,便将人质杀掉,甚至要灭三族。为了监视文武百官,他还养一批叫校事、察战的人,这些人造谣诬告,乱杀无辜,大臣们个个惶惶不安,自身难保。孙权最宠信的中书典校吕壹,凶狠残暴,毫无人性,对大臣们进行极端摧残,而大臣们却敢怒不敢言。上大将军陆逊见吕壹将朝政弄得如此混乱,冒死上书孙权,孙权被迫将吕壹杀了,但校事之官仍没废除,大臣们仍在惶恐中度日如年。

不仅大臣们如此,百姓们在孙权繁重赋役下,无以聊生,甚至铤而走险,起来反抗。大臣们建议孙权应减轻赋税,孙权却诡辩说:“如果我们只守江东,现在的兵力是够了,赋役是应该放宽些。不过这样,目光太短浅了,所以要预先调兵,以备临时应用。百姓劳苦,我不是不知道,但事出不得已。”

如此暴政,百姓没有生路,官逼民反,老百姓只好起来造反。各地群众的反抗运动风起云涌。孙权一面派军队镇压,一面下令各郡县修城郭,起炮楼,挖城壕,就是不肯减轻百姓负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整个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内的阶级矛盾是三个政权中最尖锐的一个,农民起义也是最多的一个。

在东吴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矛盾也日益尖锐激化。在立太子问题上,宗室内部斗争异常激烈。孙权先立孙登为太子,孙登早死,又立孙和为太子。孙权偏爱孙和的弟弟孙霸,又欲立孙霸为太子,遭到陆逊等大臣们的反对。孙权对陆逊多次加以责备,陆逊忧愤而死。孙权怕酿成大祸,只好废掉太子孙和,并命令孙霸自杀,另立少子孙亮为太子。孙权死后,年仅10岁的孙亮即位,由大将军诸葛恪和宗室侍中孙峻辅政。

诸葛恪是陆逊死后东吴的主要将领,领兵驻扎在战略要地荆州,抵御曹魏。辅政后,他一年中打败魏的七次进攻,并决定对魏大规模进攻。结果大败,使东吴国力更空虚,元气大丧。同时,诸葛恪也遭到宗室孙峻、孙纟林的猜忌。他们杀死诸葛恪,由孙峻独揽朝政。孙峻死后,孙纟林掌政,废孙亮,立孙休为帝。孙休杀死孙纟林,做了6年皇帝病死,由孙皓即位为帝。宗室内部相互残杀,使东吴政权彻底衰落下去。

孙皓是三国时期最残暴的昏君,他视大臣生命如革芥,稍不如意便大开杀戒。他甚至用剥面皮、凿眼睛等残酷手段杀戮大臣,弄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生活上,孙皓更是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修宫殿,建花园,花费以亿万钱计。他的爱妾派人到市场上去抢夺老百姓的财物。管市场的司市中郎将陈声要以法制裁抢劫之人。孙皓得知后,以别的罪名,用烧红的铁锯,把陈声的脑袋锯掉。

如此残暴的统治,使东吴国库没有够一年的储蓄,老百姓家更是一贫如洗,人民反抗运动此起彼伏。这样的政权,这样的军队纵有长江天险,又怎堪一击。

274年(吴凤凰三年),东吴主要战将陆抗病死,东吴已是内无贤臣,外无良将。羊祜觉得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上书晋武帝司马炎说:吴主荒淫无道,又非常残暴,已经失去了民心。而我们的力量却正在强大,力量相比如此悬殊,长江天险再也无法保护他了。我们应趁此机会,讨伐吴国,统一天下。如果我们各路大军齐下,东吴防不胜防,灭亡便是自然的,更何况东吴士兵平时都不想为孙皓效力,我们大军一到,他们就会投降。灭亡东吴,统一海内就在眼前了。

羊祜的分析很有道理,司马炎很赞同。但由于遭到朝廷里有些大臣的反对,再加上凉州鲜卑树机能起兵反晋,羊祜的建议被搁置。

不久,羊祜病死。他推荐杜预担任灭吴的统帅。279年(咸宁五年),在蜀中造船、训练水军的益州刺史王濬又上书司马炎说:“孙皓荒淫凶暴,应该早日灭吴。如果孙皓身死,更立贤主,东吴又将成为强敌。我造船七年,有的船已经逐渐腐烂;同时,我已年过70,马上到了死亡时候。这三条有一样不顺,东吴就很难攻取。诚愿陛下莫失良机。”

当时司空张华也积极主张伐吴。武帝司马炎决定接受他们建议,大举南征灭吴。279年十一月,以张华为度支尚书,负责军粮供应;命太尉贾充为伐吴大都督,统领二十多万大军,在东西千里的战线上分六路,同时出击。镇东大将军琅玡王司马伯向涂中(指涂水流域,今安徽、江苏的江北交界处)、安东将军王浑向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建威将军王戎向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向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向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唐彬领巴蜀军沿江东下。

西晋大军南下消息传来,孙皓大惊失色,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量对策。当时只有新任丞相张悌等少数人主张抗战。张悌为孙皓出谋道:“自古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请陛下派骠骑将军伍延为都督,进兵江陵,抗击晋军主力;派骠骑将军孙歆抵抗夏口等处的晋军;我和左将军沈莹、右将军诸葛靓出兵牛渚,接应各路军马。”

西晋军营画像砖

大祸临头,孙皓只好按张悌的意见调兵遣将。为了防备晋军顺长江东下,又下令封锁江中的险要之处,锻造许多碗口粗的铁锁链,将江面拦住,以阻止晋军的战船。又造了许多一丈多长的尖利的铁锥,吊在水面下,以扎破晋军的战船。西晋六路大军齐头并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吴军节节溃败,望风而逃。王濬率领的八万水军,战船百里,浩浩荡荡地沿长江顺流而下。到了吴军长江设防处,王濬令士兵赶造几十只大木筏,每只木筏宽百步余,上面装上许多草人,披甲持杖,作为疑兵;又挑选一些水性好的士兵放筏先行,顺流而下,把吴军在江中布置的铁锥,扎在木筏上带走了,为后面的战船扫清了道路。又在船前装上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的火把,灌上麻油,遇上铁锁链,水兵就点燃大火,烧断铁锁链,使战船畅通无阻。

280年(咸宁六年)三月,王濬水军直捣东吴京城建业,东吴军队望旗而降,再也无力抵抗。孙皓走投无路,只好效仿蜀后主刘禅,乖乖举旗向王濬投降,至此,统治江东59年(222—280年)的东吴政权灭亡了。孙皓投降后,被迁到晋都洛阳,晋武帝封他为归命侯。

西晋灭亡东吴,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近一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它的疆域东、南直到大海,西到葱岭,西南到今云南、广西及越南的北部、中部,北抵燕山,东北到朝鲜半岛西北部。司马氏在如此广阔的版图上,建立起统一的政权,这是历史的进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