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美术史:青铜器种类和纹饰快速总结

中国美术史:青铜器种类和纹饰快速总结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夏代和商代前期,青铜器种类较少,纹饰也较为简单。西周中期,青铜器形式简朴,器物中的长篇铭文增多。云雷纹多用作青铜器上纹饰的底纹,以烘托主体纹饰。青铜器的装饰面由分块的陶范来界定,每块陶范上的纹饰自成一组,既能避免各范拼接时发生错位,又可将整个纹饰处理为连续或对称图案。青铜器的装饰面划分因器物造型而不同。

中国美术史:青铜器种类和纹饰快速总结

(一)青铜器的种类

先秦青铜器的形制与种类

青铜器种类繁多(图2-1),根据其用途可分为日用器、乐器兵器等。商周的奴隶主贵族将青铜器用于享乐和征战,体现了统治阶级的特权。更为重要的是,这三大类器物都可用于宗庙祭祀活动,成为礼制的外在体现。

1.日用器

日用器可分为炊煮器、食器、酒器、盥洗器和杂器等。

(1)炊煮器

鼎用于煮肉。可分为双耳三足圆鼎和双耳四足方鼎两种形式。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按照礼制,容量不同的鼎根据享用人的社会等级分三、五、七、九的数目成套使用,称为列鼎。商周时期鼎作为等级和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鬲用于煮粥。状似圆鼎,又似皮囊,三足中空,称为款足。西周时还有方鬲。

甗用于蒸煮食物。上部为甑,盛放食物,下部为鬲,盛水,中间有可通气的箅。商和西周时期,甗为上下合体。

甑形状似甗,上下分体,中间以钮扣合。

(2)食器

簋用于盛饭食的器物。多为圆形,带耳,有圈足或方座。商簋多无盖,周簋多有盖。簋也是贵族等级的标志。成套的簋以偶数出现,与奇数的列鼎相配。

簠用于盛稻粱的高级器物。长方形,有足,有盖,有耳。

敦用于盛黍稷的器物。体圆,上有纽,下有足,中间有耳。

豆用于盛放肉酱咸菜的高足盘子。有的有盖,盖可以仰置。

(3)酒器

爵既可用于饮酒,也可用于温酒。形体较小,前有流,后有尾,中间有二柱,侧面有把手,下边有三个尖状高足。爵盛行于商,西周早期后急剧减少。

觚饮酒用的器物。体圆,有四棱,侈口,圈足。

尊盛酒的器物。有方尊和圆尊两种。鸟兽形状的酒器多统称为尊,装饰华丽。

斝温酒或饮酒的器物。形状与爵略同,形体较大,口圆有柱,无流无尾。

壶盛酒的器物。有方壶和圆壶两种。一般有提梁和两耳,大多无盖。

彝盛酒的器物。方形,带有屋顶形状的四面坡形方盖。

觥饮酒或盛酒的器物。造型多为动物形象,装饰极为华丽。

盉用水调酒的器物。弇口深腹,前有管状流,后有鋬,有些为圈足,有些下承三足。

卣盛酒的器物。与壶形状相似,较小,有盖和提梁。

罍盛酒的器物。大腹,小口,有盖。肩有两耳,腹的下部有一鼻,便于倾倒。

(4)水器

鉴储水或冰的器物。形状像盆。在铜镜没有普遍使用之前,古人常在鉴中盛水以照容。

盘盛水的器物。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小盘用于洗脸,大盘可用于洗澡。

匜注水的器物,常与盘配套使用。

(5)杂器

俎用作砧板。

匕用于叉肉的器具。

铜镜用于梳妆照容的器具。

(www.xing528.com)

图2-1 各种类型的青铜器

2.乐器

商周时期十分重视音乐的作用,乐器铸造方面的成就十分显著。

钟钟是乐器中最重要的一类,是礼乐文化的象征,它与鼎一起代表着“钟鸣鼎食”的贵族生活方式。将若干大小不同的钟按音调高低编排成组,就组成了编钟

铙也称“钲”。口向上直立,体短而阔,有中空的短柄,插入木柄后可执。以锤击之,声音洪亮。

铎形状如铙,有舌,以甬为柄,持而振之。

3.兵器

矛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兵器之一。装有长柄,用于直刺和扎挑。

戈横刃,装有长柄,可以横击,也可用作钩援。

剑短兵器,双刃,由剑柄和剑身组成。

钺圆刃或平刃,装有木柄,用以砍斫。

戟把矛和戈结合于一体的兵器,具有击刺和钩杀双重功能。

(二)青铜器的纹饰

青铜器的造型极为丰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尤其以酒器和食器最具艺术价值。夏代和商代前期,青铜器种类较少,纹饰也较为简单。商代后期和周代前期,青铜器制作技术日趋成熟,器物数量很大,造型繁多,装饰繁缛华丽。西周中期,青铜器形式简朴,器物中的长篇铭文增多。春秋以后,各诸侯国自行铸器,礼器的性质逐渐减弱,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地方特色;器物造型日益精巧,活泼生动,纹饰内容更多地出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且多采用鎏金和镶嵌等工艺制造出富丽华美的效果。

1.青铜器的纹样

(1)动物纹

兽面纹也叫“饕餮纹”。饕餮是古代传说中贪食的凶兽,象征着威猛勇敢,令人敬畏。兽面纹是指兽类动物的头部图案,以鼻为中心,眼、耳、角左右对称。正视的兽面又常可看成由两个侧视的夔龙纹样构成,构图十分巧妙。兽面纹多位于器物腹部的突出位置,在青铜器上常用作主题纹饰,后又用作器耳或器足装饰。兽面纹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龙纹龙是传说中的动物。龙纹有的是几条龙相互缠绕,有的是一头二身。

鸟纹形象为饰有长尾的鸟,鸟头上有花冠的称为凤。鸟纹盛行于西周时期。

夔纹图案表现的是传说中近似龙的动物,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多为侧视构图。夔纹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蚕纹纹饰中蚕的身体屈曲,头圆,正视,两眼突出。蚕纹多用于器物口沿或足部的装饰,流行于商代和周代。

蟠虺纹虺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蛇。蟠虺纹是由盘曲的虺构成的纹饰,盛行于春秋和战国时期

此外还有象纹、鹿纹等。

(2)几何纹

云雷纹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纹饰。有的为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的为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云雷纹多用作青铜器上纹饰的底纹,以烘托主体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的颈部或足部的。云雷纹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

绳纹以弯曲的波状线绞合而成绳索状的花纹,盛行于西周后期。

窃曲纹由两端回勾或“S”形的线条构成的扁长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窃曲纹盛行于西周中后期和春秋时期。

环带纹由上下起伏的波浪纹组成,凹口处填以形似眉毛和口的花纹。环带纹盛行于西周中后期。

(3)人物场景纹

人物场景纹多反映宴饮、乐舞、狩猎、水陆攻战等场景,流行于春秋和战国时期。

2.青铜器的装饰风格

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与器物的整体造型、制造工艺紧密结合。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模铸法和失蜡法[4]。模铸法是商周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是在陶土制成的内范和外范上分别刻出青铜器的纹饰或铭文,然后将内外范拼合在一起,两者之间的空隙部分就是铜液填充后铸成的铜器形状。陶范连接处不容易完全密合,易出现凸棱。设计者巧妙地将凸棱加以利用,或设计为兽面纹的鼻梁,龙、凤、象纹的对称轴,将其化为纹饰的组成部分;或将凸棱安排在方形器物的转角,将其化为造型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其起到加强器物的体积感和厚重感的作用。

青铜器的装饰面由分块的陶范来界定,每块陶范上的纹饰自成一组,既能避免各范拼接时发生错位,又可将整个纹饰处理为连续或对称图案。青铜器的装饰面划分因器物造型而不同。三足鼎以三足的延伸线作为轴线或分界线,划分为三个装饰面;四足鼎以四角为分界线,划分为四个装饰面;双耳圈足的器物以双耳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装饰面。不同的装饰面饰以不同的纹样。有些青铜器的局部或整个器物是动物或人物造型,有些青铜器的双耳等处以高浮雕的兽头为装饰。

青铜器的纹样从组织形式来看,主要有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两种。兽面纹是典型的单独纹样,常单独装饰于主要的装饰面上,或者辅以四方连续的云雷纹、乳钉纹等。圈足等处常施以二方连续的夔纹、云雷纹或蚕纹等。青铜器的纹样在线条的变化和组织上具有卓越的设计意匠。商代前期的装饰纹样多为单层,底无纹;后期的主体纹样线面宽阔,突出于器物表面,上面常饰以阴刻纹样,主体纹样外的空白处饰以浅而细密的云雷纹,整个纹样层次分明,富于变化,有一种神秘森严的气息。西周后期流行环带纹、重环纹、窃曲纹、垂鳞纹等,鸟纹也很发达。这些纹样一般组成二方连续的带状图案,并不布满器物全身,也不采用地纹,具有简洁质朴的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