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晚周历史:尧、舜、禹王位传承及禅让制度详解

晚周历史:尧、舜、禹王位传承及禅让制度详解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尚书·尧典》和《史记·五帝本纪》等叙述尧、舜、禹时的王位更替,是实行一种“禅让”制度。禹死,其子启夺伯益位自立,禅让制度至此废止。[247]实际确如韩非子所言,儒、墨两家同称颂尧、舜的禅让,不过,都是根据自己思想的本体去推衍其内容。这都是借尧、舜禅让的故事,以证实其学说的正确性。可见尧、舜的禅让制度,是晚周人一致的传说,必有部分史实根据,而不会完全出于向壁虚造。

晚周历史:尧、舜、禹王位传承及禅让制度详解

尚书·尧典》和《史记·五帝本纪》等叙述尧、舜、禹时的王位更替,是实行一种“禅让”制度。据说唐尧不将帝位传给他的儿子丹朱,而咨询四岳(姜姓)。四岳推举虞舜为继位人。舜经受各种考验后,摄位行政。尧死,舜正式即位。舜也照样不传给他的儿子商均,而选出禹来摄行政事。舜死,禹继位。禹在位时,本来也不传其子启。当时众人举皋陶为继位人;不久,皋陶死,又举皋陶子伯益为继位人(似乎已有父死子继之意)。禹死,其子启夺伯益位自立,禅让制度至此废止。

《尧典》的著作时代不会早于春秋、战国,但其中一些术语和制度,合于甲骨卜辞的不少,可见其史料价值,不能忽视。其中关于禅让的故事,也见于孔子以来的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墨两家对此极为称道。首先看看儒家的记载: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239]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240]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与之。……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241]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命也。[242]

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243]

尧授能,舜遇时,尚贤推德天下治……舜授禹以天下,尚德推贤不失序,外不避仇,内不阿亲,贤者予。[244](www.xing528.com)

墨子也盛道尧、舜的禅让:

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245]

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246]

战国末年韩非子说:“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247]实际确如韩非子所言,儒、墨两家同称颂尧、舜的禅让,不过,都是根据自己思想的本体去推衍其内容。儒家主张仁政,所以说他们之所以实行禅让,是为民求贤。墨家主张节约,提倡生产,所以特别强调其亲身参与劳动,与平民无别。这都是借尧、舜禅让的故事,以证实其学说的正确性。

战国时其他各家,如道家[248]法家[249]、杂家[250]等,亦莫不皆有关于尧、舜禅让的记述。可见尧、舜的禅让制度,是晚周人一致的传说,必有部分史实根据,而不会完全出于向壁虚造。

但是,尧、舜、禹的“王位”为什么不像后世帝王那样,以自己儿子作为继承人,而是这样大公无私地让位给其他的圣贤呢?后世儒家说什么由于尧、舜、禹是“圣人”,其子丹朱、商均为人不肖,故传贤而不传子。我们今天对这种说法绝对不能轻易相信。从社会发展的规律上看,当时还属于原始氏族社会,生产资料是公有制,人们的私有观念还比较缺乏,把首领的职位视为绝对私有的想法还未产生。当时固然已是父系氏族社会,并且已经到了末期,但是,过去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些旧传统不是一下子就能铲除干净的。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儿子属于他们的母亲的氏族,儿子与父亲不属于同一个氏族。父亲的财产或职位,当然不能传给异族的人。父亲死后,其财产和职位只有另从父亲的氏族内选举继承人了。所以,各地母系氏族社会里,酋长的更替都是通过氏族成员民主选举产生,而不可能实行传子。尧、舜、禹是在父系氏族社会时代,可是这种旧传统仍在继续。这就是古代传说中“大同”社会的“选贤与(举)能”[251]的制度,也是传说中的“传贤”或者“禅让”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