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尧、舜、禹:华夏形成之谜

尧、舜、禹:华夏形成之谜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这不妨碍我们大胆推测:舜部族和尧部族都是来自中部偏东地区,辗转迁徙来到山西晋南盆地的平阳一带,分别建立都城,以后又共同奠定和形成华夏族。或许,这就是尧、舜、禹分别来自不同的部族而亲疏有别的缘故。何况,禹成为华夏联盟的最高领袖,接掌华夏部落联盟大权,就不可能不在中原的黄河、洛水等流域留下考古踪迹。禹部族的融入,给正在转型的华夏文化带来了变化。以中原地区为大本营,夏文化正式形成。

尧、舜、禹:华夏形成之谜

尧之后,我们再来谈舜。舜是什么地方的人?这是一个令人搔头的问题。

历史文献上说,舜的出生地是姚墟或诸冯。姚墟,据唐《括地志》记载,其方位故址在河南濮阳。也有说姚墟在浙江余姚或山东菏泽

诸冯,即山东诸城。据《孟子·离娄篇》、明朝皇明职方地图》、清朝《诸城县志·古迹考》、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郭沫若《中国史稿》等,皆言山东诸冯乃舜生地。也有说诸冯为山西临汾,此说可据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平阳府》:“又诸冯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孟子》云舜生诸冯,盖即此。”

舜出生的地方,众说纷纭,目前无法确定,还有赖于今后的考古发掘来证明;不过,仔细推敲,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处:都是中部靠东的地方。是否可以说,舜是来自中东部族群?

如果推测无误,舜和尧一样,都是来自中部偏东的地方。

与舜的出生地多疑不同,舜的都城相对确定。

古籍记载,多认为舜都蒲坂即山西平阳府境内。唐李泰《括地志·蒲州·河东县》载:“河东县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井及二妃坛。”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宋《永初历山记》亦云:“蒲坂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顾炎武《历代宅京记》说:“舜都蒲坂,今山西平阳府蒲州。”

文献中所说的蒲坂,具体位置在唐代是河东县,即今山西运城的永济市。

目前,还未有与舜相联系的考古发现。不过,这不妨碍我们大胆推测:

舜部族和尧部族都是来自中部偏东地区,辗转迁徙来到山西晋南盆地的平阳一带,分别建立都城,以后又共同奠定和形成华夏族。

舜部族和尧部族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们应该是同一族群的两大部落,至少,也可能是兄弟部落或者是姻亲部落。

或许,舜部族是为助力才追随尧部族沿汾河而下,到达河南河洛地区。非此,尧怎么可能信任舜,并且将华夏部落联盟最高的权力禅让给舜?

再谈谈禹。关于禹,前面已经简单谈过了。禹是什么地方的人呢?

据文献记载,禹的父亲叫鲧,鲧的五世祖叫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是黄帝嫘祖的次子。禹的父亲鲧被封在汶山石纽地区(今四川北川),母亲是有莘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女嬉。禹出生于石纽。所以,中国文献历来都有“禹生西羌”之说。

也有人根据考古出土的青海喇家遗址,说禹是甘肃青海交界处的人。

无论怎样说,禹出生于西部,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大禹手持耒耜治水图

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鲧被帝尧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在岸边设置河堤来挡水,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尧大怒,将鲧处死于羽山,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www.xing528.com)

禹视察河道,总结了其父治水失败的教训,改以疏导为主。他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禹治水,亲力亲为,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整天泡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流入大海

禹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经过十三年的治理,终于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大禹整治黄河水患有功,而且居功至伟,受舜禅让继帝位。

尧禅让政权给舜,是因为舜的美德。舜禅让政权给禹,是因为禹的功劳。较之舜,禹付出的要多得多。或许,这就是尧、舜、禹分别来自不同的部族而亲疏有别的缘故。

舜将王位禅让给异族的禹,很可能是迫不得已的事。因为禹的功劳太大了,功高盖主。

舜是一个天性良善、品德高尚之人,面对来自异族但有能力的人,他会怎么办?别无选择,他只能是谦让。

这场禅让的仪式,也是相当隆重的:“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觞酌有彩而樽俎为饰”(《韩非子·十过篇》)。

禹逐步接手并非自己原来族群的部落联盟领导权,并在此基础上率众构建起华夏族。这一历史过程仅仅依靠历史记载来推测,略显证据不足。如果能从考古发现中得到线索,将更有说服力。

何况,禹成为华夏联盟的最高领袖,接掌华夏部落联盟大权,就不可能不在中原的黄河、洛水等流域留下考古踪迹。我们试着来寻觅。

龙山时代,也就是距今约4100多年的时候。

在河南的伊洛—郑州地区,遗址出土的陶器群的组合,出现了有意思的变化。考古学家发现,东干沟、花地嘴、稍柴、二里头等遗址,虽然还有浓厚的王湾三期文化遗风,如陶器流行平地器、有少量的三足器和圜底器、竖形和斜形拍印的篮纹仍然较多,但是陶器的器类组合已经发生变化,鼎进一步减少,乳状足罐形鼎已经消失,尊形器开始出现;炊器以夹砂深腹罐为主的风格已经确立,绳纹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也就是说,陶器的器类组合,在潜移默化中已发生变化。

禹部族的融入,给正在转型的华夏文化带来了变化。这种变化是逐步达到量变的。

王湾三期文化一直在缓慢演变,但族群的主体并未变化,到后来,自然演变成二里头文化。两者之间,可谓无缝衔接。因此,部分考古学家认为,王湾三期文化就是早期二里头文化。如果这样,就可将夏文化提前到距今4500年。

二里头文化宫殿遗址

这种学术争论,姑且不论。我们只需知道,王湾三期文化内部量变到一定程度,悄然形成二里头文化。以中原地区为大本营,夏文化正式形成。

夏禹王登天子之位,并以自己的封国夏为天下之号,宣告夏朝正式建立。

4000多年前,中华大地上的第一个王朝建立,中华文明进入到一个全盛的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