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远古史:甲骨文文字进步阶段

中华远古史:甲骨文文字进步阶段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代的甲骨文、金文虽然残存着一些文字画,但大体上距原始的文字画时代已经很远了。甲骨文字,据归纳已有约三四千字,真正可识的还不到一千。世界上各国文字发展的趋势,大都由衍形走向衍音,中国文字自然也不能例外。在商代遇到“象形”、“会意”、“假借”都无法表现时,也就逐渐走向衍音的阶段。甲骨文中有很多形声字,这表明甲骨文已不是原始文字,而是已走到很进步的阶段。

中华远古史:甲骨文文字进步阶段

商代的甲骨文金文虽然残存着一些文字画,但大体上距原始的文字画时代已经很远了。安阳殷墟卜辞所处的年代据估计是在公元前1300/前1028年之间。这时的甲骨文已经超出纯图形阶段,比如横腹的兽类,为了便于书写,往往描绘成竖立的形象,如豕作(《佚》43),马作(《前》7.5.2),犬作(《燕》813)等等,这是与兽类的生活实际不相合的。又如羊、牛的头角最为人所注意,故描绘羊、牛时只写头部,如(羊)、(牛)。这些都是象征而非写实,是摘取动物的特点,令人一望即可立辨其含义,这就是后来的象形字。甲骨文字,据归纳已有约三四千字,真正可识的还不到一千。此类象形文字在不满一千的可识文字中,约居百分之三十七,而当时需要表达之物,凡可以用图像描绘的已应有尽有,可见在盘庚、武丁时,甲骨文字就已行用很久了。

象形文字的表达力是有局限性的,有些无形的意念、物性的区别、动物的活动等,画出来就不容易了。所以,逐渐创造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像组合起来以表其意的手法。如(《甲》265),像以手执鸟形为“隻”(获);(《甲》2700),像手持肉在神示前为“祭”;(《明藏》534),像一人跪在神示前伸头张口为“祝”;(《京津》4535),像一手抓一人之发为“奚”;(《甲》205),像一人弯腰低头垂舌于一器皿上为“饮”;(《拾》6.3),像矢置弓上为“䠶”;(《前》5.47.4),像一犬特大其鼻(自)为“臭”。这类字在甲骨文中多得很,如人卧席为“宿”,人就食为“即”,人食讫为“既”,人荷戈为“戍”,人执戈杀人为“伐”等等,不胜枚举。这类字就是后来的会意字。

另外,还有一些事物无论用象形字或会意字都难以表现出来,怎么办呢?没别的办法,只好写“别字”,反正只要音相同,便借来暂用一下。如(《佚》518)(隹),本像鸟形,卜辞中多借为“唯”字;(《京》520)、(《铁》55.3),本是凤凰的凤字,与刮风的“风”音近,因而在甲骨文里多假借为“风”。(《前》4.3.2),(《前》5.4.4),像羽毛之形,“羽”与日的音同,于是卜辞中借用为“翌”。(《甲》751),像箕形,借为代名词。这些字就是许慎所说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字。(www.xing528.com)

世界上各国文字发展的趋势,大都由衍形走向衍音,中国文字自然也不能例外。在商代遇到“象形”、“会意”、“假借”都无法表现时,也就逐渐走向衍音的阶段。可是,没有像有些民族的文字,用分析音素、制订音标的方式,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而是仍用形意不同的方块字作为音符(即假借)。一个“字音”有好几种含义,为了区别开来,按其各种意义,再加上一个适合其意义的形符偏旁,使之各自成一字。这种字的构成是:一边是声,一边是形,所以叫做“形声”字。比如“羊”声的羊,本来是动物羊的名称,可是有一条河其名也为,为了区别于动物的羊,于是加上一个意符“水”偏旁,造成了从水、羊声的“洋”这么一个新字;一个名羊的民族,就加上一个“人”或“女”偏旁,造出从儿、羊声的“羌”和从女、羊声的“姜”两个字;羊(yɑng)声又有吉庆之义,加上“示”偏旁,就构成有吉祥意义的从示、羊声的“祥”字等等。这些形声字都是以音为主,注以形符,借以区别其意义。这种造字规则一发现,于是产生出一系列的新字,如“水”类在甲骨文里有“河”、“洛”、“汝”、“淮”、“洹”、“沚”、“湄”、“涿”、“沈”、“洎”、“滳”等字;“火”类字有“”、“焛”、“烄”、“熹”等;“牛”类字有“牡”、“牝”、“牲”、“物”、“告”等;“马”类字有“”等;“犬”类字则有“狩”、“狂”、“献”、“犹”等。像这种用声符和意符联合而造的新字,很快就发展起来。一直到现代科学家创造一些化学元素的新字,如氢、氧、氟、氮、锌、镍、钾、钛、钴等等,仍是袭用原先形声字的造字规则。这类文字的优点是令人一看即可以大致知道其读音和所代表的意义。

中国汉字基本上是沿着以上象形、会意、假借和形声四个途径而产生的。尤其是最后的形声类造字规则的出现,说明中国这种方块类型的文字已经基本成熟了。甲骨文中有很多形声字,这表明甲骨文已不是原始文字,而是已走到很进步的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