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艺术:夯土墙包裹的河西四合院

甘肃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艺术:夯土墙包裹的河西四合院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河西走廊地区降水稀少,民居建筑基本不考虑防水问题。其中以商业街的17号院落最为典型,四合院布局合理,生土夯筑的围墙高大,房屋搭建在围墙上。张掖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城镇民居院落没有高大厚重的夯土围墙,而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古老的堡寨建筑多数已废弃不用,保留下来的是厚重的夯土围墙和庭院内高耸的遮阳凉棚。砖木结构四合院,坐西向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甘肃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艺术:夯土墙包裹的河西四合院

合院式住宅建筑遍及陇原各地,各地的建筑形制、院落形态迥异奇趣,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和艺术个性。

河西走廊地区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建筑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散布在各村镇及偏远地区的屯堡(堡寨)式建筑;二是集中分布在城镇、乡村的传统合院式住宅;三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修建的现代砖瓦房。建筑的体量均较小,面宽小、进深大,布局紧凑,中轴线上为堂屋三间,两侧为对称的厢房两间或三间,南面为正门和倒座。

由于河西走廊地区降水稀少,民居建筑基本不考虑防水问题。屋面为木梁、檩、椽搭接结构,椽上铺木板、竹帘或芦苇等,表层抹麦草泥,总厚0.1米,多为平顶形式,不覆盖瓦件,屋顶上可晒粮食。每座房屋的内外都饰有丰富的砖雕、木刻、书法、绘画作品。名人府第都有门楼,悬有名人题款的门额。

(1)敦煌市

敦煌市为甘肃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006年,敦煌市发现了三处清代民居,位于沙州镇小南街的漳县巷、伏羌巷和商业街17号。其中以商业街的17号院落最为典型,四合院布局合理,生土夯筑的围墙高大,房屋搭建在围墙上。堂屋位于中轴线上,面阔三间,墙体青砖砌筑,四梁八柱结构,单檐硬山顶前出廊式,明间开双扇门,左右次间各开一方形窗户,室内南、北面山墙上彩绘山水画,墀头有线刻、透刻的砖雕“福禄寿喜”等图案;左、右厢房各三间。

(2)张掖

张掖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深受西域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先秦时期的月氏、匈奴,唐宋时期的吐蕃回鹘西夏党项等少数民族都曾统治过这里。

张掖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城镇民居院落没有高大厚重的夯土围墙,而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古老的堡寨建筑多数已废弃不用,保留下来的是厚重的夯土围墙和庭院内高耸的遮阳凉棚。

张掖地区的传统四合院按中轴线布局,有堂屋、倒座、垂花门,两边有对称的厦房、书房、套间等,大门建在轴线的中间或侧位上,门内建一影壁,影壁正面砖雕“福”字或福寿图。多重院落者,以垂花门为中心分为前后两院。所有的房屋均出檐廊,当地称“拔廊”,挑檐长度0.4米~0.5米,椽头钉封檐板。廊前设高于屋面的凉棚,避免了阳光的直接曝晒,使院内和周围房屋的升温较慢,利用屋顶和遮阳棚间的高差获得空气流动的效果,产生“烟囱效应”,从而形成清爽舒适的庭院空间。

张掖自古以来商业贸易非常发达,许多院落沿街修建,或为住宅,或为店铺,店、宅结合式院落非常普遍,成为当地的住宅建筑营建传统。如甘州区南街57号院的南、北厦房各7间,均系两层楼式。下层为铺面,上层为居室;西街16号院的倒座变为铺面建筑;西街40号院的倒座也是铺面。张掖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精于砖木雕刻,装修繁缛,檐下及隔扇上都施木雕琴棋书画、鹿鹤同春、梅兰竹菊等图案。

张掖高总兵府

位于甘州区民主西街张掖市图书馆院内,坐北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康熙年间,系清代张掖人高孟的府第。原建筑规模宏大,有府门、大堂、二堂、三堂、书斋、厢房、后寝院及亭台、泉池、园林等建筑。许多建筑现已不存,尚存二堂、三堂和后寝院。二堂、三堂位于前院,两座建筑相距18米,均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后院为寝院,四合院形制,各房屋均围绕院墙而建,单檐硬山顶二层楼前出廊结构,有主楼、东西配楼和藏书楼等,走廊均朝向院内,四面连通,其中北面正中为堂屋,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青砖砌墙,檐下悬有“三边挂帅”“四镇无戍”木雕匾额;堂屋两边为虎头式临街门;东、西配楼的面宽、进深各三间,主楼与配楼间有木构天桥相通(图4-1)。

高孟,字浩然,高家河湾(甘州区上秦镇高升庵村)人。《甘州府志》载:“高孟,字浩然,性耿直,精骑射,多力善搏。王辅臣之叛也,孟以队长从征。康熙十四年(1675年),辅臣有将李甲骁悍,屡摧王师,主将患之。孟以一矢贯其喉,即授守备,旋摧游击,事平,以功最,晋延绥总兵。久之,移镇川北,削平川东,复进征滇南,平之。既策勋,徙宁夏总兵,再徙凉州。”吴三桂叛乱时,他的部将唐四侯(时称“万人敌”)强悍无敌,清兵屡败。高孟奉命征讨之,只身用兜鍪击碎唐四侯脑袋,观者惊骇不已,声名大振,战功显赫。康熙三十年(1691年)告老还乡,在张掖城内修建了高总兵府,死后葬于高家河湾(今上秦镇高升庵村),今人称“狮子坟”。墓地原有神道碑、石翁仲和“三边挂印”石构牌坊。今狮子坟已不存,石狮被移置于上秦镇高升庵村小学校门口。

图4-1 张掖高总兵府宅院

民乐王什寨民居

位于民乐县新天镇王什寨村内。建于民国时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砖木结构四合院,坐西向东。原有建筑规模很大,有大门、天井、倒座、书房、堂屋、伙房和后楼等。现存堂屋面阔三间,檐下施木雕隔扇门窗和花牙子装饰(图4-2)。南、北厦房各面阔三间,倒座三间,书房十间。后楼已毁,仅存遗迹。天井内四周设木构回廊(图4-3)。

(3)武威

武威市境内的汉族合院式民居建筑有三类:一是各县、城区、村镇普遍使用的传统四合院,与其他地区的四合院别无二致;二是留存在偏远乡村地区的堡寨式建筑,院落围墙为高大厚重的夯土墙,院内建筑仍为合院式布局;三是凉州区特有的“蜗庐”小院,这种建筑属典型的生土建筑,系土梁土柱构筑而成。

图4-2 民乐县王什寨民居堂屋

图4-3 民乐县王什寨民居院总平面

图4-4 凉州区民居分布图

凉州区的东小北街、县府街、钟楼巷和猪毛小巷子一带保存有10余座传统四合院建筑,如著名的达府、王府、杨府、李府、宋府、吴府等(图4-4)。(www.xing528.com)

贾坛故居

俗称“贾府”,位于凉州区城关镇北关街中心巷34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末,1929年重修。建筑面积689平方米。砖木结构两进四院式四合院,坐北向南。前有门楼,面阔一间,门额题“望重长沙”砖匾。前院由倒座和东、西厢房组成,倒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出廊结构;东、西厢房面阔三间(12米),进深一间(3.6米),高5米,前出廊结构。后院由门楼、东西厢房和上堂屋构成,东、西厢房和前院的东、西厢房并列,大小结构一致;上堂屋为两层土木结构楼房,面阔五间(13米),进深二间(6米),高7米,前出檐廊。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小院一座(图4-5、图4-6)。近年因城市改建的需要,已异地搬迁。

图4-5 凉州区贾坛故居平面图

图4-6 贾坛故居堂屋

贾坛,字杏卿,祖籍湖南长沙,后迁居武威,陇右著名学者,攻书法绘画,擅长隶书和山水画,酷爱金石文物。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武威县将武威文庙改为民众教育馆,贾坛任馆长。在任期间,他积极采取措施,征集、保护当地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颇有功绩。1945年,他同地方人士主持维修了武威文庙和文昌宫,文昌宫大殿有他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题写的“为斯文宰”隶书匾额。

秦家庄园

图4-7 凉州区秦家院全貌

位于金羊镇海藏村北。民国时期修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768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布局。院落围墙夯土版筑,前后均设防御墩台(图4-7)。现存主要建筑有堂屋、门楼、倒座、过厅等,皆土木结构。堂屋为二层楼式,面阔五间(17.4米),进深一间(4.6米),高12米,九檩歇山顶前后出廊结构,明间施斗拱4攒,次间3攒。东、西厢房各面阔五间,每间面宽3.6米,进深4.6米。倒座面阔五间,每间面宽3.5米,进深4.7米(图4-8)。

陆家院

图4-8 凉州区秦家院外貌

图4-9 陆家院总平面

图4-10 陆家院堂屋

位于城关镇北关街东巷子63号。民国时期修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坐北向南,四合院式布局,建筑面积342平方米,现存门楼、倒座、东西厢房、堂屋及陪楼等建筑,均土木结构(图4-9)。堂屋系二层楼式建筑,面阔三间(12米),进深一间(4.5米),高8米,木雕门窗做工精细。东、西厢房各面阔三间,每间宽3.6米,进深一间(4米),高5米。倒座面阔三间(10.8米),进深一间(4米),高4米(图4-10)。

陆左汉,生卒、事迹不详。

罗莫清宅院

位于城关镇北关街中心巷47号。清代修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合院布局,坐西向东。东西长25米,南北宽20米。现仅存南、北厢房和门楼,皆土木结构。南、北厢房均面阔三间,每间宽4.2米,进深4.2米,高4.5米。门楼高5米,门枋、门额间施各式雕花花牙子和斗拱(图4-11)。

罗莫清,清末武威著名士绅,生卒不详。

图4-11 凉州区罗莫清宅院大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