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丰那些事-《人民报》创办过程回忆

信丰那些事-《人民报》创办过程回忆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总部决定,要办份名叫《人民报》的报纸。我和老孙两人因为待命分到赣南和湘南家乡去工作,临时就把我们分到报社帮忙了。报社有8人,杨平是负责人,龚济民、伍华负责刻蜡版,我和老孙负责编写稿件,陈明和芳嫂负责印刷,阿汪负责后勤。报社是绝对隐蔽的。纪律规定,除了负责后勤的阿汪一人外,其余人都不准下山,不许与外人接触。

信丰那些事-《人民报》创办过程回忆

当时总部决定,要办份名叫《人民报》的报纸。我和老孙两人因为待命分到赣南和湘南家乡去工作,临时就把我们分到报社帮忙了。

所谓的“报社”,设在大余南雄两县交界处一个名叫禾镰洞的偏僻小山沟里,附近只有一户人家。沿着山间小溪走,走到尽头再爬上一座小山,见到一个仅能容放两张小床的竹棚,这就是我们报社所在地了。

报社有8人,杨平是负责人,龚济民、伍华负责刻蜡版,我和老孙负责编写稿件,陈明和芳嫂负责印刷,阿汪负责后勤。报纸是不定期的,印刷也十分简单,用蜡纸刻写,用毛边纸印刷。开始只能印一二百份,后来经过不断摸索改进,居然可以印刷到上千份。刊名和标题套红印刷,字体则是按仿宋体刻写。新闻来源:一是收集国民党的旧报纸,加以改写;二是向民间收集,如向大路来往行人收集;三是电台供应新华社的新闻稿。报纸发行量越办越大,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群众也更喜欢看了。如有一期登了一个大余农民为了躲避兵役,他的母亲亲手将他的手指砍断的真实故事,在大余许多圩镇上,都有许多农民在议论这件事,更加激起群众反蒋的情绪。(www.xing528.com)

报社是绝对隐蔽的。纪律规定,除了负责后勤的阿汪一人外,其余人都不准下山,不许与外人接触。如今回忆起来,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大家躺在竹棚里,望着那皎洁的月亮,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深夜听着野狼、野猪的嚎叫声,还是十分令人怀恋的呢!在山上最令人高兴的是交通员来到,既带来新的消息,又背走一捆捆报纸。想到这些报纸将散发在人们的手里和来往的车辆上,将唤起有良知的人们的觉醒,我们的内心真是痛快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