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丰那些事:咸宁门,最后的城门

信丰那些事:咸宁门,最后的城门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丰城墙的七座城门,上上下下一千余年,进进出出各色人等,战时血肉横飞,平时锱铢必较,但于我而言,印象最深的还是咸宁门(上西门)。1935年,国民党粤军对禾丰门进行加固修葺,改称“咸宁门”。城门取“咸宁”,祈安定太平之意。直到两年后,嘉定镇在咸宁门上张贴禁令,火焰山才“退耕还岭”。咸宁门是在1968年冬拆除的,是最后拆除的城门。

信丰那些事:咸宁门,最后的城门

作为一座城市的护卫者和过去老百姓每日必然通过之地,城墙和城门的故事最多,拿今天的话来讲“嗨了去了!”信丰城墙的七座城门,上上下下一千余年,进进出出各色人等,战时血肉横飞,平时锱铢必较,但于我而言,印象最深的还是咸宁门(上西门)。

城门的名字是有说道的。上西门是百姓通俗的说法,正式名称叫“禾丰门”。禾,古代指粟,即今之小米,也泛指庄稼。丰,富足,茂盛。禾丰的意思就是庄稼茂盛,丰收景象。1935年,国民党粤军对禾丰门进行加固修葺,改称“咸宁门”。

“咸宁”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期的典籍中。《周易》中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合,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尚书·大禹谟》中也说:“野无遗贤,万邦咸宁。”意即普天之下全都安宁。城门取“咸宁”,祈安定太平之意。

咸宁门右侧,城墙依山势而上,逶迤向南(今天去老广场的路即当年城墙旧址),城内这边散落民居,比较著名的是吴家大屋。城外是荒坡。城墙在今卫健委门口转向东拐,形成南面城墙。咸宁门向西北转弯的城墙而至清平门(下西门),城内这边是一片低矮的民宅,比较著名的是杨家祠堂和水阁塘。城外则是池塘、水田、菜土相间。(www.xing528.com)

1960年秋,新创立的信丰二中设在咸宁门外三里许的乱山岗上,嘉定小学和水东小学的应届毕业生全部录取在这还没有校舍的学校,初中三年,我们这些二中学生几乎天天进出咸宁门去上学。今天那条宽敞笔直、当年却迂回曲折的泥沙路上,留下了众多二中初中生的匆忙足迹。二中初创时,所有建筑材料(砂石、木材、砖瓦)都由学生肩挑、肩扛搬运,劳动特别多,学生挖苦地称这所学校叫“烂屋庙”。初中一年级,进出咸宁门的学生都是带劳动工具的,初二和初三时,学生才是背书包的。

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饥饿难耐的城里人纷纷出城,在城外的矮山野坡开荒种菜种番薯,以弥补商品粮之不足,填饱肚子。咸宁门左侧的火焰山上,长满了绿油油的农作物。我家在火焰山山腰也开了一块荒地,长约4米,宽2米,春种豆,夏种番薯,也成一道风景。直到两年后,嘉定镇在咸宁门上张贴禁令,火焰山才“退耕还岭”。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信丰七座城门仍因袭开、关的制度,有专人早上开城门,晚上关城门,打更报时也仅限在城门内。这些城门何时拆掉的?可以肯定的是,老南门(民信门),新南门(迎秀门),东门(光华门),下东门(安定门)是在1958-1959年拆除的,北门(拱辰门)和下西门(清平门)则在稍后拆毁。咸宁门是在1968年冬拆除的,是最后拆除的城门。从此,信丰有城,但无城墙和城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