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陇中地区割蜜方式:探索一锅煮传统

陇中地区割蜜方式:探索一锅煮传统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明清时代,陇中地区养蜂业已经非常兴盛。在陇中地区,农户院落房檐下或庄院墙角避风保暖防雨的地方,经常会见到许多顶部呈锥形的小土包,这就是农家养蜂的蜂窝。在陇中地区,农民经常采用残忍的“一锅煮”方法割蜜,造成蜜蜂难以避免的劫难。[5]遗憾的是,直到现在,陇中地区绝大多数养蜂人中还没有普及不损蜜蜂、不损幼蛹和蜂巢的割蜜方法,仍然采用“一锅煮”式的方法割蜜。

陇中地区割蜜方式:探索一锅煮传统

蚕、蜂与白蜡虫是中国最著名的三大经济养殖昆虫养蜂、养蚕与养蜡虫是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蜂能够为人类提供价值极高的食用、保健和药用产品,养蜂业被形象地誉为健康和甜蜜的事业、空中农业和无烟糖厂。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中国、阿根廷、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五大养蜂国。中国养蜂历史非常悠久,据《高士传》记载:“姜岐,字子平,汉阳上邽人也。……延熹中,沛国桥玄为汉阳太守,召岐欲以为功曹,岐称病不就。……遂隐居,以畜蜂、豕为事。教授者满于天下,营业者三百余人。”[1]由此可见,最迟在东汉时期我国已经开始人工饲养蜜蜂

在陇中地区,民众很早就有通过养蜂来求食求物的养殖习俗,《高士传》所载养蜂专家姜岐就是陇中南部区域的清水县人。“世传甘肃有‘进上八宝珍品’,是明代甘肃藩王向朝廷进贡的土特产,分别为雪蜜(岷县白蜂蜜)、徽琼(徽县烧酒)、夜光杯酒泉名产)、银丝(兰州水烟)、胭脂肉(陇西腊肉)、挞家贡(酒泉毡窝)、兰州醉瓜和砂锅子。”[2]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编修的《狄道州志》“物产”“虫豸”条中载有“蜜蜂”,而“货属”所载七种之中“蜜”和“蜡”占其二;康熙临洮府志》“物产”中记载有蜜蜂、蜜、蜡;康熙《巩昌府志》“物产”中记载有蜜蜂、蜜、蜡。由此可见,明清时代,陇中地区养蜂业已经非常兴盛。

在陇中地区,农户院落房檐下或庄院墙角避风保暖防雨的地方,经常会见到许多顶部呈锥形的小土包,这就是农家养蜂的蜂窝。蜂窝是蜜蜂栖息、育子、酿蜜、贮蜜、越冬的场所,里面的蜂巢俗称“蜂辫”。在陇中民间,蜂窝通常用背斗来做,方法是将背斗倒扣在土台上,背斗外缠绕一层窖砖(用麦草或谷草编的粗草辫,一般用来制作粮仓)保暖御寒,然后在窖砖外抹上一层泥巴,留一小孔供蜜蜂进出,由于倒扣的背斗呈锥形,蜂窝也就呈锥形。《农政全书》记载:“人家多于山野古窑中,收取蜜蜂。盖小房,或编荆囤。两头泥封,开一二小窍,使通出入。另开一小门,泥封。时时开却扫除常净,不令他物所侵。”[3]可以看出,陇中地区民间的蜂窝与《农政全书》所记载的基本接近。(www.xing528.com)

蜜蜂为了防止蜂蜜被盗,用蜂蜡将储满蜜的蜂巢口封死,养蜂人要取出蜂蜜,首先得割去蜂蜡。因此,民间把取蜜的过程叫作割蜜。在陇中地区,农民经常采用残忍的“一锅煮”方法割蜜,造成蜜蜂难以避免的劫难。割蜜时间一般是在白露前后,养蜂人在夜晚等蜜蜂熟睡之后,小心地将蜂窝外的窖砖及泥拆除,快速地把装着蜂辫、蜜蜂及蜂蛹的背斗倒扣在事先烧好开水的大锅上,用力击打背斗,让背斗里的蜂辫、蜜蜂及蜂蛹全部掉进滚烫的开水中。为了防止部分蜜蜂惊醒后爬到背斗上逃生,又用事先准备好的开水从背斗外面浇下去,由于背斗是由芨芨草、荆条等材料编制的,有很多缝隙,开水从缝隙中流下去,使爬在背斗上的所有蜜蜂都被开水烫死或被水打湿后掉进开水锅里。等背斗里的蜂辫、蜜蜂及蜂蛹全都掉进开水锅后,对锅内的水再一次加火烧煮。当所有蜜蜂及蜂蛹被煮死、蜂巢消融后,沉淀在下面的就是蜂蜜,上浮的杂质统称蜂渣。取出蜂蜜后,再把蜂渣放到开水锅中烧煮,待渣水分离后,经过压榨便分离出蜂蜡,榨蜡是割蜜的最后一道工序。就这样,天黑前还好端端的一窝蜜蜂,天亮后已经变成了蜂蜜、蜂蜡和蜂渣。由于一窝蜜蜂数量较多,突然将它们倒进开水锅里时,在猝然而至的灾难面前,求生的本能会使蜜蜂奋起飞窜并大声鸣叫,其叫声惨不忍闻,对于天性护生的人而言是难以接受的。

事实上,我国很早就有少损伤甚或不损伤蜂蜜的割蜜方法。元朝鲁明善撰写的《农桑衣食撮要》“割蜜”条记载:“天气渐寒,百花已尽,宜开蜂窝后门,用艾烧烟微熏,其蜂自然飞向前去”,“拣大蜜脾,用利刀割下,却封其窝。”[4]取完蜂蜜后,养蜂人可将蜂巢重新放回蜂窝让蜜蜂再用它装蜜,这种方法基本不损坏蜂巢,也不损伤蜜蜂。在陇中地区,有心的养蜂人也有相应探索,如顾颉刚先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岷县考察时,“见(一户人家)壁上粘有《代蜂辨冤》一书,系岷人王植槐字普三者所著,以三三四式之句作成唱本,其大意谓养蜂之家每逢铲蜜,辄并蜂捣之,为之心伤,因忆其祖最爱养蜂,至夏令常折王台,限制分封,每年取蜜两次,初次取多留少,继则取少留多,以供隆冬蜂粮,绝不伤害蜂命,故蜂之繁殖力强而产蜜亦夥。其书虽曰劝善,实是改良养蜂法,此当地之有心人也,惜不一晤。”[5]遗憾的是,直到现在,陇中地区绝大多数养蜂人中还没有普及不损蜜蜂、不损幼蛹和蜂巢的割蜜方法,仍然采用“一锅煮”式的方法割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