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罗浮草堂集:全集、合集、收录档案

小罗浮草堂集:全集、合集、收录档案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罗浮草堂诗集》为冯敏昌诗歌全集。2010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壮学丛书》之《冯敏昌集》,为《小罗浮草堂诗集》《小罗浮草堂文集》点校本合集,附录冯士镳撰《冯敏昌年谱》、谢兰生撰《鱼山先生传》、翁方纲撰《冯敏昌墓表》、钱大昕撰《冯敏昌墓志铭》等。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18册收录《小罗浮草堂文集》,系影印光绪本。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学文库·广西历代文献集成》亦收录《小罗浮草

小罗浮草堂集:全集、合集、收录档案

诗文集。[清]冯敏昌撰。《小罗浮草堂集》含《小罗浮草堂诗集》《小罗浮草堂文集》,诗集有嘉庆十六年(1811年)刻本、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刻本等,文集有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刻本等。

冯敏昌(1747—1806),字伯求,号鱼山。壮族。祖籍广东番禺(今属广州),生于钦州(今属广西)。出身于书香门第,聪颖而又勤奋好学,少时即才学出众。乾隆三十年(1765年),翁方纲在廉州学使任上读其应郡试时所作诗文,对其才学大加赞赏,叹为“南海明珠”“天下异才”。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参与《四库全书》修纂。后任会试同考官、户部主事、刑部主事等职。曾主讲河南河阳书院。在广东前后主讲端溪、越华、粤秀三书院,学者称鱼山先生。也曾在家乡办回澜书院。为培植地方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死后入祀乡贤祠。博学多才,涉猎极广。尤以诗擅名岭南,与张锦芳、吴亦常合称“岭南三子”。为文亦有成就。又擅书法和绘画。其书法专宗二王,尤得力于献之。所撰《鱼山执笔法》,颇得书法三昧。偶涉绘事,其品亦高。其师、清代著名诗家翁方纲曾在为其所撰墓表中赞叹:“予历掌文衡,所得英俊匪一,而以天才独擅,屈指君为最先。”[467]是乾嘉时期岭南具有诗文书画金石等多方面才能而又有突出贡献的大家之一。一生笔耕不辍,著述甚丰,有《小罗浮草堂诗集》《小罗浮草堂文集》《岭南感旧录》《笃志堂文抄》《师友渊源集》《华山小志》《河阳金石录》《冯鱼山先生书札》等著,还纂修《孟县志》《广东通志》等多种志书。

《小罗浮草堂诗集》为冯敏昌诗歌全集。系冯氏去世后,其子士履、士镳于“残简中”及亲友门生处搜集而得,“按年编成四十卷,即援旧署‘小罗浮草堂’以名集”,[468]后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刻印。诗集凡40卷,收录冯敏昌一生诗作,从乾隆二十年(1755年)乙亥9岁时起,到嘉庆十一年(1806年)丙寅60岁去世前,共计1900余首。诗集附有嘉庆十六年(1811年)李威序、谢兰生《鱼山先生传》,以及诗集编校付刊后士履、士镳所作的“识”。《诗集》另有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刻本。冯敏昌诗集,还有4卷本《小罗浮草堂诗钞》:士履、士镳编《小罗浮草堂诗集》,稿成后,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以副本寄付梁炅(字蓼圃,冯敏昌门人),由其携至京师,后经翁方纲、秦瀛、宋湘等人选定近400首,编为4卷,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刻印。

冯敏昌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一生遍游大江南北,三山五岳,写景之作尤多,且为人激赏推崇。《清史稿·文苑传》言:“平生足迹半天下……其悱恻之情,旷逸之抱,一寓于诗。”[469]诗集中还有大量抒发亲情友情的作品,情见于词,委婉动人。怀古之作,则荡气回肠,感叹深沉,颇见功力。其他如感事、抒情之作等,亦可称道。他关注社会问题,对官场的贪腐、吏治的窳败、海盗的横行、百姓的痛苦,都有诗篇予以反映或揭露。其诗由昌黎、东坡、山谷上追李杜,又贯穿诸家而自辟面目,形成力健气豪,沉郁苍厚,平实流畅的风格。各体皆工,七古尤其擅长。世人对冯敏昌诗评价尤高,清人刘彬华《岭南群雅》中言其“诗笔雄深雅健,实足笼罩一切,巍然为岭南一大宗”。[470]当代学者王德明先生于所著《广西古代诗词史》中论:“无论就才气、心胸还是游历而言,冯敏昌在当时广西诗人中无疑是个中翘楚。”[471](www.xing528.com)

冯敏昌《小罗浮草堂文集》9卷,分经论、序记、碑铭、传状、祭文、题跋、书启、杂著诸类,共收录其文146篇。有蒋祥墀于道光三年(1823年)所作序,翁方纲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所撰墓表,伊秉绶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所作墓志铭,以及旌表制诰,州府请求入祀乡贤祠的申文和批文等。《文集》自汇集成稿至刊印历经30余年:《诗集》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刻印后,冯士镳又尽力收集其父文稿成帙。数年后由梁炅重抄携京,“乞得都下诸大人先生为序跋者又有年”,仍因家贫不能付印。直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士镳“幸获贷资”,才得将《文集》付梓,次年刻印完成。[472]《文集》另有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刊本,该本卷首新增冯士镳、冯士履所编《冯敏昌年谱》1卷。

冯敏昌文,从形式上看,有论说、讲义、札记、序言、传记、题跋、祭文、告词、学规、乡约、书启等,各体齐备。从内容上讲,有经学意蕴的阐发,有为学之道的揭示,待人处世的评论,俊才懿德的颂扬,名山大川的讴歌,强国富民的政见等,内涵丰富。艺术性而言,其文笔驰纵正大,汪洋恣肆,摇曳多姿,色彩斑斓。其表现手法百态纷呈。或韵散相济,气随意发,华而质;或叙议相生,情伴境迁,坦而锋;或详略相彰,理随文显,简而括;或雅俗相兼,趣因辞蔚,典而俚。蒋祥墀在为其文集所作序言中评:首卷“经论”对儒家经典多有引申发挥,“其他序传、碑记、铭跋等篇,质而实,简而括,宛转而周详”,“其气熊熊,真汉唐之笔墨”,至于“乡约及书院条规与各杂著”,则“文笔驰纵正大,率皆切当简明,有裨风俗、学术,实可遵行不易者”[473]。作为学者、教育家,冯敏昌关于兴教、育人、治学、为文等的议论、记叙,在当时尤具价值,至今仍有借鉴、警示作用。如“今夫书院之设,所以育才,尤以畜德为先。士苟有才而无德,则亦无足观矣”[474]、“夫为学之道,非仅以勤占毕、工文字、取科名为事而已也,必将深求乎吾人身心性命之原,而究观乎圣人所论仁义礼智之旨”[475]等论。再如,《粤秀书院事宜管见陈札》揭露广东书院“弊坏百出,不可救药,亦几与广东吏治武备相仿佛!”“二十年来,粤东人才败坏,书院略无人物”[476],措辞激烈,直言不讳,发人深省。

2010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壮学丛书》之《冯敏昌集》,为《小罗浮草堂诗集》《小罗浮草堂文集》点校本合集,附录冯士镳撰《冯敏昌年谱》、谢兰生撰《鱼山先生传》、翁方纲撰《冯敏昌墓表》、钱大昕撰《冯敏昌墓志铭》等。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18册收录《小罗浮草堂文集》,系影印光绪本。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学文库·广西历代文献集成》亦收录《小罗浮草堂诗集》和《小罗浮草堂文集》,系影印光绪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