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末混乱,曹操创建国中之国

汉末混乱,曹操创建国中之国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安十七年,曹操割河内郡三县、东郡四县,巨鹿郡三县、广平郡一县、赵国三县,并入魏郡,合魏郡原有十五县,共二十九县,为在“汉朝”中建立国中之国做出准备。与此同时,曹操发动群臣,掀起了大规模的劝进运动,宣扬曹操的匡辅功业,为建立魏国制造舆论。曹操在汉末纷乱的政治局势下,凭借“挟天子”的地位,创建“霸府”,进而建立魏国,以魏国逐步取代汉朝,走了一条独特的夺权篡国道路,为后嗣奠定了基业。

汉末混乱,曹操创建国中之国

经历黄巾起义董卓之乱,东汉政权实际上已名存实亡。建安元年(196),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恢复了汉朝的宗庙、社稷,使汉室得以苟延残喘。曹操虽然有功于汉室,但是,他并非汉朝“纯臣”。当天下扰攘、“郡郡作帝,县县自王”之际,曹操并不甘心于做汉朝匡弼之臣,他要建立霸业,伺机取汉帝而代之。

曹操首先利用“挟天子”的地位,逐步建立以相权为中心的集权统治。建安元年(196)九月,曹操自任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由于袁绍反对,一个月后,曹操将大将军名号让给袁绍,自己转任司空。建安二年(197)以后,曹操便不再朝见天子,有事则先斩后奏。从此,曹操的司空府成为总揽天下大事的“霸府”,而汉献帝被彻底架空,只是曹操手中掌握的一个工具。

建安十年(205),曹操在平定冀州以后,曹操自领冀州牧,对冀州实行直接治理。至此,汉献帝被搁置在许都一隅,政治中心由许昌移到邺城。

建安十三年(208)六月,曹操废除三公官(司徒、司空、太尉),设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使中央权力进一步集中在自己手中。建安十六年(211)正月,曹操任命世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作为丞相副手,同时封三个儿子曹植、曹据、曹豹为侯,树立藩屏。

建安十七年(212),曹操割河内郡三县、东郡四县,巨鹿郡三县、广平郡一县、赵国三县,并入魏郡,合魏郡原有十五县,共二十九县,为在“汉朝”中建立国中之国做出准备。与此同时,曹操发动群臣,掀起了大规模的劝进运动,宣扬曹操的匡辅功业,为建立魏国制造舆论。建安十八年(213)五月,汉献帝被迫册封曹操为魏公,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等十郡作为封地。七月,曹操建立了魏国的社稷、宗庙。十一月,魏国设置尚书、侍中、六卿等官属。

建立魏国,以魏国逐步取代汉朝,是曹操为篡汉而采取的重大策略。之所以要在魏郡建立自己的“国”,并将自己的“国”名定为“魏”,是因为当时流传一个甚广的政治谣言:“代汉者当途高。”意思是道路正中那个高高的东西将要取汉朝而代之!而当时皇宫南门道路尽头高高树立的东西,叫作“阙”,又叫“象魏”“魏阙”。

曹操控制汉朝廷的过程中,也曾受到过来自多方面的阻力。早在建安五年(200),汉室外戚、车骑将军董承(汉献帝祖母董太后之侄),为了使汉献帝摆脱受曹操挟制的窘境,密谋在许都发动政变,诛杀曹操,结果被曹操镇压。太中大夫孔融对曹操专权不满,他讥砭时政,处处与曹操作对,建安十三年(208)被曹操处死。荀或是曹操的主要谋士,为曹操做出过重大贡献,他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思想上存在着浓厚的正统观念。当曹操授意董昭,就晋爵魏公一事咨访荀彧时,荀或窥透曹操用心,明确表示反对。建安十七年(212),荀或遭曹操冷落,被迫自杀。

曹操建立魏国后,加紧了夺权篡汉的步伐。建安十九年(214)三月,汉献帝使曹操位在诸侯王之上。建安二十年(215)九月,又使曹操承制封拜诸侯守相。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曹操晋爵魏王,权位达到人臣极限,打破了汉朝创立者刘邦定下的原则:“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次年四月,汉献帝让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十月,又让曹操冠十二旒冕,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立曹丕为魏国太子。至此,曹操除无“皇帝”称号外,礼节待遇上已与皇帝一般无二。曹操代汉称帝,似乎已成定局。

就在曹操紧锣密鼓地策划称帝篡汉时,发生了如下重大事件。(www.xing528.com)

建安二十三年(218)正月,汉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丞相司直韦晃等在许都起兵,攻打丞相长史营,企图在控制许都后,挟持汉献帝,南联刘备,反攻曹操。结果被丞相长史王必、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镇压。建安二十四年(219)九月,魏相国西曹掾魏讽暗中结交“义士”,企图里应外合,袭击邺城,结果被魏太子曹丕镇压。

这两次谋反行动的矛头直接对准曹操,目的是阻止曹操篡汉,进而复兴汉室。尤其是“魏讽案”发生在曹操的统治中心邺城,主谋魏讽又是曹操倚仗的“谯沛人”中的一员,其他参与者也大都与曹操政权关系密切。这反映出在如何对待汉献帝、要不要“以魏代汉”的问题上,曹操政权内部的矛盾趋于激化,这不能不引起曹操警觉。

与此同时,在两次谋反事件发生前后,刘备集团对曹操集团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西边夺取汉中,南边围攻樊城,魏军被迫在西线、南线两面作战。其中,关羽对樊城的围攻极具威胁,为避关羽兵锋,曹操甚至有将汉献帝朝廷迁往河北的打算。在外部不宁、内部不稳的情况下,假如曹操遽然称帝篡汉,就很可能在政治、军事两方面陷入被动,这是曹操颇为顾忌的。因此,曹操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篡汉计划。

建安二十四年(214)十月,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这本来是曹操称帝篡汉的一个极好机会,夏侯惇等人也极力劝曹操“正位”。但是,刚刚平息魏讽事件的曹操却不免心有余悸,他将孙权的上书向外宣示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三国志》卷一注引《魏略》)曹操又回答夏侯惇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三国志》卷一注引《魏氏春秋》)

曹操平时自称是“性不信天命之事”的,到头来却搬出“天命”说教为篡汉寻找根据,可知他篡汉的图谋是处心积虑的。然而,在当时的形势下,他只能满足于做“周文王”,而不是改朝换代的“周武王”。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在洛阳病逝,他的“皇帝梦”也随之破灭。

曹操虽然未能做成皇帝,但在他逝世前,魏国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他手下的文臣武将绝大部分接受了魏国官号,许都汉献帝朝廷只是一副空架子,汉魏嬗代已成不可逆转之势。正因如此,曹操逝世的当年,魏太子曹丕就登上皇帝宝座,取代东汉王朝,建立了曹魏王朝。

曹操在汉末纷乱的政治局势下,凭借“挟天子”的地位,创建“霸府”,进而建立魏国,以魏国逐步取代汉朝,走了一条独特的夺权篡国道路,为后嗣奠定了基业。后来,司马懿父子,以及南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北朝高欢宇文泰,他们改朝换代,无一不是循此轨辙,美其名曰“禅让”。追溯本源,曹操是始作俑者。

曹操夺取皇权时间表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