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末易学的象数逻辑和思想主旨-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

汉末易学的象数逻辑和思想主旨-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末象数易学的逻辑化和系统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汉末易学都极其重视乾坤二卦的本原作用,均把此二卦看作象数系统推演的根源。乾坤为《易》之蕴、《易》之门的观念,即为汉末易学的主旨。其二,汉末易学的象数学具有很强的数理逻辑性和系统的时空性。而对于宇宙图景的象数化,汉末易学以“乾坤”和“八卦”为两大核心,从而建构起汉易象数学的符号逻辑和宇宙逻辑。这也是汉末易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汉末易学的象数逻辑和思想主旨-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

东汉末期的易学有三大主旨,一个是象数方法的逻辑化和系统化,再一个是以象数逻辑表达和构建宇宙图景(世界图景),第三个是“中和”的人文理念。

1. 象数方法的逻辑化和系统化

在东汉末期,易学家和经学家不仅应用和发明了众多的象数方法,而且着意梳理这些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力图建构起一个象数的逻辑系统。象数方法本身的逻辑化和系统化,是汉末象数易学发展的基本目标,而尤以郑玄、荀爽和虞翻为代表。汉末象数易学的逻辑化和系统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汉末易学都极其重视乾坤二卦的本原作用,均把此二卦看作象数系统推演的根源。对乾坤二卦的重视,始于《易传》。在《易传》各篇中乾坤二卦都占有特殊地位,都认为它们是六十四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两卦。《系辞上》曰:“乾坤,其《易》之缊(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系辞下》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乾坤为《易》之蕴、《易》之门的观念,即为汉末易学的主旨。而为何乾坤二卦可以成为《周易》的主旨呢?因为乾坤二卦代表了阴阳原则和天地原则。由此,乾坤二卦与《周易》本身具有等值关系,《系辞传》曰“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又曰“乾坤毁,则无以见《易》”,即是此意。郑玄、荀爽和虞翻都极力阐扬乾坤“其《易》之缊(蕴)”“《易》之门”的传学宗旨,并由此构建和推演他们的易学象数系统。

其二,汉末易学的象数学具有很强的数理逻辑性和系统的时空性。象数方法(易例)的内在推演包括两重逻辑,一个是从乾坤二卦到十二消息卦、再到六十四卦的推演,另一个是乾坤二卦在一卦内部的推演。郑玄以乾坤十二爻辰说建构了《周易》384爻,将六十四卦384爻都变成了居于乾坤十二爻位的阴阳爻,并由此建立了一个高度简化、一致的卦爻体系。荀爽提出乾坤升降说,并由此提出卦变说,进而推演六十四卦。虞翻在继承荀爽易学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了卦变说,虞氏的卦变说具有鲜明的逻辑推演特征,从乾坤二卦到十二辟卦、再到六十四卦,这是一个逻辑推演的过程。同时,卦爻的逻辑推演在汉易的发展史中与卦气说等关联在一起,使得汉易象数学具有系统的时空性,能够与具体的物事世界(形下世界)关联起来。这样,汉易的重点不仅在于阐释阴阳之理,而且在于将天道落实和展开为具体时空形式。

乾坤二卦在一卦内部的推演,是汉易象数学的又一重逻辑。爻位论是《周易》解释学的理论基础。而如何统摄六十四卦之上下卦及六爻的关系呢?这是汉末易学所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彼时的易学家即以乾坤二卦和八卦来梳理卦爻内部的关系,作出了回答。在乾坤二卦的基础上,郑玄、荀爽等人提出了爻辰说、爻体说、爻得卦气说和乾坤升降说等易例。在八卦的基础上,汉末易学家提出了更多的方法。虞翻兼重乾坤和八卦的象数学建构,他从乾坤推演出卦变说,并与卦气说等易例关联;又从八卦推演出互体、上下象易、逸象等易例。反过来说,虞翻使用的易例虽众,但要之,皆归本于乾坤和八卦的两种象数学建构而已。

其三,汉末易学象数学有自己的纲和目,由此形成了庞大的象数学系统。这个纲就是汉末象数学自身的推演逻辑,而这个目就是各种所谓易例,或解易方法。郑玄、荀爽和虞翻三位是汉末易学最杰出的代表,他们大力发展所谓易例,大肆使用所谓象数学方法,因此他们成为王弼批判的主要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2. 天道的结构化与宇宙(世界)图景的象数建构

天道的结构化和宇宙图景的象数化,这是象数易学的两项基本任务。当然,这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汉末易学继承了先秦至西汉易学的一些基本观念和命题,其宇宙论跟西汉中后期一样具有杂糅盖天说和浑天说的特征。在天道观上,汉末易学以盖天说为主,同时吸纳了浑天说的一些成分。在汉末易学中,“天道”首先表现为“天地”和“阴阳”的二元结构。相应地,在卦爻结构上,汉末易学突出了乾坤二元对待的观念,并以此观念去重构《周易》六十四卦、384爻的生成及其关系。其次,汉末易学又在多个方面吸纳了浑天说和《太初历》的成果,不但继承了《易纬》“一元以为元纪”的思想、孟喜的卦气说等,而且发明了一些符合新宇宙观和新历法的象数方法,例如魏伯阳、虞翻发明了月相纳甲说,而二氏的月相纳甲说其实是以浑天说为宇宙论背景的。

从宇宙图景来看,汉末易学展现了一个兼容盖天说和浑天说的宇宙模式,当然这种宇宙模式不是从实然世界来说的(因为在实际中二说是彼此对立的,人们要么主张盖天说,要么主张浑天说,二者必居其一),而是从思想世界来说的,即人们将盖天说设想为浑天说的一种相对模式,从而建立自己的宇宙观,并在这种宇宙观的妥协中肯定俗世的既定价值!实际上,西汉后期以来的学者正是如此调和这两种宇宙模式的。而这幅杂糅在一起且包含内在矛盾的宇宙观,曾长期主宰中国人知识论价值观

总之,天道观落实为宇宙图景,而“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宇宙生成的普遍原理;从元气到天地,从天地到阴阳、再到万物,这是宇宙生成的过程;天上地下、四方八位,日月往来、四时八节十二度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一日八十分、一年365.25日,这是宇宙生成的时空结构。所有这些,都是汉易象数学所要着重表现和建构的主题、基本对象和内容。而对于宇宙图景的象数化,汉末易学以“乾坤”和“八卦”为两大核心,从而建构起汉易象数学的符号逻辑和宇宙逻辑。(www.xing528.com)

3. “中正”“中和”与人间秩序的建构

人间秩序如何安顿?这也是汉末易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它是这样处理此一问题的:其一,应当根据天道来规范人道和安顿世间伦理;其二,名教或礼乐之教是天道在现实层面的展开;其三,以天道之自然和谐原则——“中正”“中和”规范人间秩序。这三点,实际上是汉儒的通义。

《易纬·乾凿度》曰“易一名而含三义”,其中“不易”一义即讲天尊地卑、父坐子伏,认为等级秩序是世间不易之常理,它来自天地,来自天道。盖天说不仅肯定了天上地下的空间经验秩序,而且将其上升到宇宙论和天道的高度。这样,天尊地卑就是出自天道、出自自然而然的价值原则,是世间等级秩序的价值之原。《乾凿度》还将这种“不易”的等级秩序通过生成论的论证表现在爻位上。《乾凿度》卷上曰:

故《易》始于一,分于二,通于三,□于四,盛于五,终于上。初为元士,二为大夫,三为三公,四为诸侯,五为天子,上为宗庙。凡此六者,阴阳所以进退,君臣所以升降,万人所以为象则也。

卷下曰:

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以卦用事,一卦六爻,爻一日。凡六日,初用事,一日天王诸侯也,二日大夫也,三日卿,四日三公也,五日辟,六日宗庙。

据上引两段《乾凿度》文,六爻的贵贱,从初至上依次称为元士爻、大夫爻、三公爻、诸侯爻、天子爻和宗庙爻。这无疑是对于《易传》相关爻位理论的社会等级化和秩序化。此外,《易纬·稽览图》又将卦气说的六十卦分为辟、公、卿、侯、大夫五种,以候阴阳、风、雨、寒、温的征应。从注来看,郑玄是赞成《易纬》观念的,他不但继承了“天尊地卑”的原则,而且赞成将一卦之六位人伦化、社会等级化和爻、卦俱有贵贱的做法。而郑玄重视以礼注《易》,正与“天尊地卑”“阳主阴从”的宇宙论观念一致。其实,“天尊地卑”“阳主阴从”即为价值观念化的天道,乃汉代儒学和易学的通义,郑玄、荀爽、虞翻等人均不例外。这种等级秩序,还通过八卦的人伦化和等级化表现出来。乾坤父母与震、坎、艮、巽、离、兑六子卦的观念出自《说卦传》,汉易高度重视这一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作了许多易例的发明,郑玄的爻体说和荀爽、虞翻的乾坤二五两爻交变成六子卦说即是两个例子。

在爻位论中,《易传》以“中正”为最贵,汉末易学亦不例外。“正”即所谓当位。“正”字,在李鼎祚《周易集解》中出现了七百多次,相关注解众多。值得注意的是,虞翻不但重视正位(居位得正)的观念,而且在易例上作了发明。虞氏的之正说、成既济说和权变说都是表现正位说的方法。一爻本居位不正,而以变正说之,即为之正说。一卦之上下二爻易位得正,或者一爻动之正,然后六爻得正成既济卦,即所谓成既济说。本正之爻而以不正说之,即为权变说。权变说与之正说互相反对,虞翻发明此一易例,突出了正位说在爻位理论上的重要性。在爻位论上,“中”比“正”更为重要,二五两爻为中位,居中往往吉辞。从《周易》卦爻辞和《易传》来看,“中”观念确实比“正”更重要。汉人论“中”,不仅将其放在人伦中来看,而且将其置于宇宙论中来看。汉末至三国的易学家高度重视“中”观念,“中”字在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中出现了七百多次,如崔觐注《乾·文言传》曰:“言乾是纯粹之精,故有刚、健、中、正之四德也。”(《周易集解》卷一)虞翻注《临》九二爻辞曰:“得中多誉。”(《周易集解》卷五)侯果注《噬嗑·彖传》曰:“虽则失位,文明以中,断制枉直,不失情理,故‘利用狱’。”(《周易集解》卷五)“中正”一词在《周易集解》中出现了四十六次,如果算上句中连言的情况,那么就更多了。王肃注《讼·九五象传》曰:“以中正之德,齐乖争之俗,元吉也。”(《周易集解》卷三)虞翻注《观·彖传》曰:“中正谓五。五以天神道观示天下,咸服其化,宾于王庭。”(《周易集解》卷五)侯果注《遯九五·象传》曰:“时否德刚,虽遁,中正,嘉遁者也,故曰‘贞吉’。”(《周易集解》卷七)陆绩注《系辞》“系于包桑”曰:“五在否家,虽得中正,常自惧以危亡之事者也。”(《周易集解》卷一五)“中正”之例以九五为极则,虞翻注《随·九五象传》即曰:“凡五言中正,皆阳得其正,以此为例矣。”(《周易集解》卷五)

“中和”是汉末易学高度重视的又一观念,在《周易集解》中一共出现了十四次。“中”指爻居二五位,“和”就中爻之阴位或阴爻而言,六二、九二和六五这三爻均有“中和”特性。据李鼎祚《周易集解》,荀爽、《九家易》、虞翻、宋衷、崔觐、侯果、韩康伯都有相关注解,其中荀爽最多,计有七条。例如,荀爽注《师·彖传》“能以众正,可以王矣”曰:“谓二有中和之德,而据群阴,上居五位,可以王也。”(《周易集解》卷三)《九家易》注《泰》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曰:“谓下居二,以中和相承,故‘元吉’也。”(《周易集解》卷四)虞翻注《大壮》六五“丧羊于易,无悔”曰:“故‘丧羊于易’动各得正,而处中和,故‘无悔’矣。”(《周易集解》卷七)“中和”之例以“六二”为极则。与荀、虞诸氏有所不同,郑玄一是将“中”训为“和”,另外他还将“中和”作为最重要的人文精神,而以之注《易》。郑玄注《系辞》“易有太极”曰:“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文选》张茂先《励志诗》注)注“易与天地准”曰:“准,中也,平也。”(《经典释文·周易音义》)注《蹇·彖传》曰:“中,和也。”(《经典释文·周易音义》)这是郑玄释“中”为“和”的例子。郑玄注《咸》卦曰:“其于人也,嘉会礼通,和顺于义,干事能正。”(《周易集解》卷七)注《恒》卦曰:“其能和顺干事,所行而善矣。”(《周易集解》卷七)注《萃》卦曰:“上下相应,有事而和通,故曰‘萃,亨’也。”(《周易集解》卷九)在解经中,郑玄确实更重视“和”的观念。

总之,汉末易学认为应当根据天道来安排人间秩序和世间伦理,或者说人间秩序和世间伦理应当得到天道的肯定。在宇宙论上,这个天道就是盖天说的天上地下的空间结构,反映在价值论上就是“天尊地卑”的宇宙法则,反映在卦爻上就是《系辞传》所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四个经典语句。毫无疑问,卦爻位的上下,即反映了人道世界及其外化的宇宙的价值准则——“贵贱”。汉末易学继承了这一套说法,不但继承了父坐子伏等三纲之说,而且将所谓元士爻、大夫爻、三公爻、诸侯爻、天子爻和宗庙爻应用到《周易》的注解中。汉末易学在重视名教和阐发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又定之以“中正”“中和”准则,使得自身在价值观上建立了被物事环绕的“太极”。而“中和”“中正”其实是汉代经学的通义。(30) 需要指出,“中正”“中和”在汉末易学中同时表现为两种易例(易学解释方法)和爻位论,不过这种爻位论天生地即设定了针对人事的价值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