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儒道互补的文化土壤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儒道互补的文化土壤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所论代表了儒家的文艺观。庄子所论反映了道家的人生观,也代表了受道家影响的文艺观。对于大多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来说,儒与道的影响同时存在,共同构筑起他们的文化心理结构及文化艺术的理想与趣味。两者融会杂糅、相互补充,可以说,中国艺术是在儒道互补的文化土壤上形成自己特色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儒道互补的文化土壤

如上所述,几千年的中国艺术史展现出了令人目不暇接的丰盛奇观,其门类之多、风格之繁、流派之富、令人叹为观止。然而驭繁以简,其审美理想、美学精神可以概括为充实与空灵两翼。

孟子讲“充实之谓美”,庄子讲“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者谓之至人”,“(至人)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前者强调充实,后者强调空灵。这两种不同的审美理想,体现于对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看法中,体现于写实与抒情的不同创作倾向中,体现于对传统的不同态度中,更体现于对艺术风格的不同追求中。以绘画论,自王维苏轼而至于徐渭、八大山人文人画,标举“逸笔”,主导倾向是追求空灵之美,借以抒写性灵;而李思训的金碧山水、宋元明清的院体画相形之下则很质实。以书法言,颜真卿的字是充实的,而张旭、怀素则空灵飞动,不可羁络。以戏曲论,汤显祖之作以空灵见长,吴江派则显得质实些。秦兵马俑、曾侯乙编钟,乃至故宫的殿宇、昭陵的石刻,都洋溢着充实之美,而苏州园林、戏曲表演、唐人舞蹈,则蕴含着空灵美。

诚然,充实与空灵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在更多的情况中,二者互融互渗、相反相成,但主导的倾向仍然清明可见。这两种倾向的背后,正是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思想体制——儒与道,其所表现的正是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两种常见的心态。

孟子所论代表了儒家文艺观。儒家主张以礼乐治国,孔子荀子都对音乐的社会政治功能予以反复强调。孔子认为,君臣同听音乐便可“和敬”,乡邻、亲族同听音乐便可“和顺”,家庭同听音乐就会“和亲”,总之,音乐的价值在于“和合君臣父子,附亲万民”。荀子则认为音乐是统治者教化百姓、“移风易俗”最有效力的工具。按照这种文艺观,美必须与真、善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同时,艺术所表现的又应该是儒家济民匡世的理想与儒者的理想人格。在这种创作思想的指导下,写实重于奇想,厚重优于轻灵,质朴美于华丽;雅乐、雅诗与周南、召南、杜诗、韩文、颜字等皆被尊为楷模。(www.xing528.com)

庄子所论反映了道家人生观,也代表了受道家影响的文艺观。道家主张超越具体的社会与人生,主张返璞归真,追求不假矫饰的至美与至乐,这样的人生理想对于封建专制下的知识分子很有吸引力。当他们仕途受挫,产生逃避社会政治的心理时,道家思想自然成为其精神支柱。而专心于艺术创作者又以失意文人居多,故创作中重自我抒发,重自由表现,重精神境界便成为中国艺术鲜明的特色,其风格情调偏于空灵。

对于大多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来说,儒与道的影响同时存在,共同构筑起他们的文化心理结构及文化艺术的理想与趣味。儒家使他们倾向于服从规范,拥抱人生;道家使他们倾向于向往自由,超越现实。两者融会杂糅、相互补充,可以说,中国艺术是在儒道互补的文化土壤上形成自己特色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