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高等教育投入主体明确

国家高等教育投入主体明确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当前,这类高校在积极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由于经费紧张面临诸多困难,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受益者,应进一步明确其在国家高等教育投资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责任是进一步完善政策和法律体系,每年以提高一定中央、地方财政支出教育经费的比例,增加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特别应加大对公立高校的财政投入,提高国家财政对公立高校教育支出比例,使其随GDP 变化保持合理水平。

国家高等教育投入主体明确

按照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必须有适当的比例,低成本的劳动力只有与高素质的人员科学有效配比,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社会的经济生产,过分强调其中的一方都会损失效率。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长期以来,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而实物资本投资相对过剩得多。这种不平衡的投资战略,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进一步发掘自身的潜力。[2]国内有学者对经济增长与政府投入、学杂费的关联性分析证实,政府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每增长1%会促进经济增长1.87%,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经费投入作为人力资本实现方式和发展高等教育重要的物质基础,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是完全的消耗,而是对人才培养的投资,是对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长远投资。[3]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历史和现状来看,国家拨款是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因为国家才是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越普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多,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才有可能越大。不论是知识产品,还是教育服务和教育服务的产品人力资本所带来的私人收益显著小于社会收益。从长期效应来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有比较强的正向冲击效应,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增长提高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说明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区域性的准公共产品,必须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区域发展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公立高校通过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学科专业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在重点高校规模增长潜力挖尽的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主要是由以公立高校为主的地方高校完成的。公立高校作为地方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高等教育机会、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2年世界银行出版的研究报告《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以下简称《报告》)提出“高等教育具有重大的公益性”的新观点,指出:高等教育可以带来“巨大的公共利益”,通过提高工资和生产率“使个人和国家更加富有”、“人们得以享受到一种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而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也可在文化政治方面受益”。公立高校相当一部分位于中心城市及其以下的地级城市,管理上属于“省市共建”、以省(市)为主,在经费来源上,以地方财政拨款为主的运行模式。这类高校与部属高校相比,在教育资源分配上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经费来源总量严重偏低,以2008年为例,地方高校是部属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总量的44.2%,生均预算内经费总量是部属高校的51.5%。[4]当前,这类高校在积极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由于经费紧张面临诸多困难,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受益者,应进一步明确其在国家高等教育投资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责任是进一步完善政策和法律体系,每年以提高一定中央、地方财政支出教育经费的比例,增加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特别应加大对公立高校的财政投入,提高国家财政对公立高校教育支出比例,使其随GDP 变化保持合理水平。从国外公立高校发展经验来看,政府的投入始终在公立高校经费结构中占主要地位。我国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应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作为公立高等教育举办者的职责,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科学调控公立高校经费结构,提高财政投入在公立高校经费中的比例,进而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投入体制,大力增加其他渠道的教育投入,保障公立高校合理的公共财政收入。(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