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滦南大二里庄吴氏祠堂,家谱修建概览

滦南大二里庄吴氏祠堂,家谱修建概览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道口镇大二里庄村,吴姓是本村大姓。吴清定居二里庄后,在此繁衍生息,人口增多,支系派衍,吴氏族人多有外迁。其中除了世系表,还包括道光三年吴氏九支十二世孙吴怀慎倡议修建家祠,及续修家谱的有关资料和境内二里庄村、井离庄村,卢龙县王官营村的吴氏族人在滦县城内出钱出物同力共建家祠、共修家谱的过程。

滦南大二里庄吴氏祠堂,家谱修建概览

宋道口镇大二里庄村,吴姓是本村大姓。吴氏家族的始祖吴清、吴澄是明代永乐二年(1404),奉诏自江南省淮安府桃源县平家桥迁来,定居于滦州城南20公里的二里庄。入滦州崇本屯四甲民籍,后吴澄因恋旧和不服水土又返回原籍。

吴清定居二里庄后,在此繁衍生息,人口增多,支系派衍,吴氏族人多有外迁。如第十一、十二支的第七世迁到胡各庄镇井离庄定居;第九、十支的第六世迁至滦州城里定居;第十六、十七支第九世迁到卢龙县王官营定居。另外还有的迁到乐亭县刘石各庄、姜各庄、于彩庄,昌黎县白石院以及关外的辽阳、铁岭、法库,宽城子等地。

道光三年(1823),定居于滦州城里的第九支第十二世孙吴怀慎倡仪清明节祭祖扫墓时,见二里庄祖先祠堂破旧漏雨,倡议修建家祠,纂修宗谱,得到同族人的大力响应。并派人到二里庄探源溯本,“并知会二里、井离、王官营三庄纂修宗谱,经营捐助,同心协力,城内族人与二里、井离庄、王官营三庄族众,靡不欣然而乐,从斯其心不亦齐乎,而修理宗祠、影像以及木主所费不赀不第,城内族中无所吝惜,即三庄亦莫不踊跃捐助,故不数月,而诸事告竣”。(引自《吴氏家谱》)

经风水先生察看后,修建吴氏宗祠的地址选在了滦州城里的西南角,即今滦县老城玉石井路北。这里地势宽敞,交通便利,又利于族人聚集。

祠堂坐北朝南共三间,南边是一座大门楼,门楼东面是便门。便以车马出入。迎面是一座高约两米的照壁,基座由雕花石料砌就,上部为磨砖雕花垒成,可谓精雕细琢。照壁北面左右分植两棵碗口粗的笔直柏树。柏树后面是一块咸丰三年(1853)所立的宗祠碑。

文书于咸丰三年五月仲夏,全文如下:

我吴氏自前明永乐年间,由江南桃源县,徙居滦阳,至今凡二十世,派别支分,贫富不等,富者幽轩广厦,不难特建家祠,而贫者茅屋三椽,仅堪容膝,卧榻之侧,木主在焉,女舃儿襁,秽物猬集。亵孰甚焉,呜呼!此吴氏之家庙所以建也。夫家庙之建,原以供祖先,不惟自始祖以下,伦次不紊,且族中贫而无静室,以供祖先者,皆可移置其中,朝夕焚香,无敢少慢者,甚盛事也。乃吾见世之建家庙者,往往有族中人携妻孥移居其中,堂前支灶,室侧安床,男女嘈杂,毫无体统。如是则家庙也,有不异无,且有不如无,何取焉?我族人有鉴于此,因共慨然曰:吴氏之庙万不可踵是弊也。于是公同商议,庀材鸠工,重新整理,告成之后,爰镌石以告族人曰:家庙之有,闲屋也,毋得居住;家庙之有,闲地也,毋得耕种。家庙之一草一木,一器一物也,毋得作践。有不遵者禀知族长,公同缚伊祖宗之前,鞭棰从事,非敢苛也,愿凡我宗人少知警戒云尔。

十五世孙豫和谨序

碑后是三间一明的大厅一座,前有走廊,楣上匾额一悬,由浭南董元著手书,上写“百世一堂”。抱柱对联由瀛南左乔林手书,为:书剑犹存,矩矱无忘宗祖德;仪型不远,箕裘帷赖子孙贤。

左乔林时为滦州教谕,联中“矩矱”是指规矩、法度,“箕裘”上文已说过,是比喻祖先的事业,“仪型”是指祖先的仪表风范,这副对联的意思是祖先遗物尚在,不忘规矩;祖先的风范事业要靠好子孙来继承。

大厅高一丈五寸,每间九尺。由柱两根、梁两根、每间松木檩六根组成。东西两间前面各有窗户四扇,中间一间前面有门隔四扇。大厅内悬挂着吴氏祖先遗像十二轴,以正北六世祖先吴学颢为中心,向左右东西墙壁依次排开。十二轴遗像为,六世祖吴学颢遗容一轴,前明万历年间冠服制,乌纱帽,大红袍,补服玉带;九世吴秉德行乐图一轴;十世吴捷遗容一轴;顶戴补服;十世吴标遗容一轴,顶戴补服;十一世吴大桂遗容一轴,顶戴衣冠;十一世吴可珩遗容一轴,顶戴补服;吴可珩之妻石氏遗容一轴,凤冠服佩;十三世吴一鸣行乐图一轴,冠服;十三世吴之伟行乐图一轴,便衣黄马褂;十四世吴昌坦遗容一轴,冠服;十四世吴其涵遗容一轴,顶戴衣冠;十五世吴顺遗容一轴,顶戴补服。吴学颢遗像前摆放大供桌一张,上供《吴氏家谱》一套。每张遗像前放置瓷器皿一件,以摆放供品。八个瓷香炉放置前面。里面还有八仙桌一张,戒饬一件,大条凳四张,条案两件,方凳两件,悬挂灯笼两对,大纱灯一对。

每年的春节,清明节,族长都要率全族的老幼,衣冠整洁地先到宗祠,用猪羊祭祀祖先,先由族长念诵祭文,然后众人磕头、上香,之后步行到祖茔,照前致祭。所用祭文,抄录两篇如下:(www.xing528.com)

宗祠祭文:

光绪××年岁次××月×朔越祭日,嗣孙××等谨以豕一羊一、清酌三献之仪,致祭于始祖列祖之祠前跪而言曰:只忆鼻祖,原籍江南。前明定鼎,建都幽燕。填实畿辅,择民北迁。兄弟赴义,奉命来滦。祖清居此,澄祖回还。功德昌后,书香绵延。子孙虽愚,祭祀宜虔。祭之以礼,溯本穷源。清明令节,洁治怀盘。若嗣若裔,致奠祠前。祖灵不远,来格歆然。尚飨。

祖茔祭文:

光绪××年岁次××月×朔越祭日,嗣孙××等谨以豕一羊一、清酌三献之仪,致祭于始祖列祖之墓前,跪而言曰:恭惟吾祖,垂裕无疆。积德昌后,源远流长。荆门协牧,肺石腾芳。谋贻燕翼,家有余庆;载历五百,永继书香。今值清明,我享我将。本枝百世,昭穆斯彰。洁诚致敬,布奠杯觞。祖灵不远,来格来尝。尚飨。

吴氏在滦州属于巨族,四世祖吴镇因赈粮被赐六品;五世祖吴永曾为三品镇殿将军;六世祖吴养晦为荆门知州。后迁到滦州城里的吴学颢后辈更是人才济济,因此才有修祠纂谱之举。

《吴氏家谱》是比较系统完整的家谱。它详细记录了明永乐二年,吴氏自江南迁来后在此繁衍生息的详细情况。其中除了世系表,还包括道光三年(1823)吴氏九支十二世孙吴怀慎倡议修建家祠,及续修家谱的有关资料和境内二里庄村、井离庄村,卢龙县王官营村的吴氏族人在滦县城内出钱出物同力共建家祠、共修家谱的过程。也涉及到谱序、族田、圣旨、传记、墓志铭、规劝十条、祖坟、祭文、诗词等有关内容。吴氏宗祠的修建和《吴氏家谱》的续修于道光三年(1823)同时进行,原来的老谱于崇贞三年(1630)因兵燹失传。现在县档案馆收藏的《吴氏家谱》是光绪十八年(1892)续修印刷的。共分上、中、下三册。

《吴氏家谱》在2003年前后,由吴玉柱牵头进行过续修。吴氏祠堂毁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原址建起了滦县棉织厂。

(杜盛兰供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